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10篇
  免费   941篇
  国内免费   741篇
测绘学   574篇
大气科学   865篇
地球物理   478篇
地质学   1597篇
海洋学   419篇
天文学   328篇
综合类   219篇
自然地理   712篇
  2024年   51篇
  2023年   131篇
  2022年   231篇
  2021年   231篇
  2020年   143篇
  2019年   102篇
  2018年   131篇
  2017年   123篇
  2016年   139篇
  2015年   199篇
  2014年   190篇
  2013年   211篇
  2012年   233篇
  2011年   247篇
  2010年   227篇
  2009年   290篇
  2008年   282篇
  2007年   236篇
  2006年   149篇
  2005年   192篇
  2004年   224篇
  2003年   211篇
  2002年   140篇
  2001年   140篇
  2000年   90篇
  1999年   72篇
  1998年   68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47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3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91.
洞庭湖环境系统变化对水文情势的响应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为全面揭示洞庭湖近数十年的水情异常与成因,将湖区视作一个大系统来研究。经水位~流量关系等多种方法研究表明:(1)入湖四水尾闾同水位流量减少1 200~2 800 m3/s,同流量水位抬高0.49~1.28 m;(2) 荆江三口分水比减少19.2%,分沙比减少25.1%;(3) 澧水、松滋、南洞庭湖等主洪道的水位流量关系均发生了较大变化;(4) 天然调蓄能力下降40%,湖口同流量水位抬高1.80~2.50 m;(5) 7~8月湖垸关系常处于危急状态。其主要原因是泥沙淤积恶性循环,导致了湖泊环境系统功能的变化,而由下荆江3处裁弯所引起的江湖水沙调整则加速了其变化过程。这些变化过程对水情的复合响应是:入湖水沙呈逐渐减少趋势变化,洪水位普遍抬高1.50~1.80 m,湖口有时出现江水倒流,洪水涨率增大,高洪水位持续时间长等异常水文现象,且给湖区造成了巨大的洪水压力。  相似文献   
992.
近20年中国北方13省的耕地变化与驱动力   总被引:81,自引:0,他引:81  
利用 1983年1月至1999年12月长时间序列NOAA/AVHRR NDVI 数据和2001年逐旬SPOT/VGT 数据,获取了中国北方13省1980s初期、1990s初期、1990s末期和2000s初期地表土地覆盖特征,阐述了中国北方13省的耕地变化过程,并重点讨论了人类活动对耕地变化特征的影响和耕地变化的驱动力。发现:(1) 裸地、耕地等弱生态用地面积持续增加,而林地和草地等生态功能用地和混合功能用地持续减少是我国北方1983~1999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主要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区域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但在2000s初期,这种状况有所改观,表明国家自20世纪末期开始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生态环境建设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发挥作用;(2) 从1983~2001年,中国北方13省的耕地重心整体上表现出向西南方向偏移的趋势。此外,地形和交通状况对耕地的空间变化过程影响明显,区域耕地面积主要集中在海拔较低、坡度较小的平原和丘陵地带,耕地利用强度一般随着距交通干线距离的增加而减少;(3) 人们生活收入水平以及农业产量变化与耕地变化关系密切,其中人们生活收入水平与耕地面积成负相关,而农业产量与耕地面积呈正相关,表明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导致的非农用地量增加以及农业用地内部的结构调整是中国北方13省耕地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3.
基于水库调蓄的黄河干流水体交换周期的量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昌明  蒋晓辉 《地理学报》2004,59(1):111-117
针对黄河流域存在的水危机,探讨水体交换周期的内涵和意义,分析水体蓄变情况下水体交换周期的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水量调度和河段配水的黄河干流水体交换周期的量化模型,并计算了不同时间尺度下黄河水体交换周期。研究结果表明,水体交换周期可以从不同时间尺度上把握水资源的可更新能力,精确地确定区域水资源总量,指导水库的调蓄计划,为建立可持续利用的水资源供水系统及其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4.
近15年来长江黄河源区的土地覆被变化   总被引:63,自引:3,他引:60  
基于长江黄河源区土地生态分类,利用1986年与2000年两期TM遥感数据的对比和野外实地调查,采用景观生态空间分布格局分析方法,从分布面积变化和类型转移趋向与幅度两方面,分析了江河源区近15年来土地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变化与演变格局,结果表明:高寒草地退化显著,较高覆盖度高寒草原与高寒草甸面积减少了15.82% 和5.15%,高寒沼泽草甸分布面积锐减了24.36%;湖泊水域萎缩了7.5%,以长江源区内流湖泊为主;土地荒漠化发展十分强烈,沙漠化土地面积扩展了17.11%,其中黄河源区沙漠化土地年平均扩展率达到1.83%。高寒草原草地的覆盖度下降与荒漠化、高寒草甸草地的覆盖度下降与草原化以及沼泽草甸草地的疏干旱化是区域土地生态系统空间演变的主要趋向,并由此改变了土地覆被的空间分布格局并使该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相似文献   
995.
海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分区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柳长顺  刘昌明  杨红 《地理学报》2004,59(3):349-356
流域水资源管理分区对制定流域水资源管理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作者根据环境、粮食、水资源和社会经济4大类30个指标,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分析其聚类过程,把海河流域分为太行、燕山山区、山前洪、冲积扇区、京津唐地区、山前平原区、中东部平原区和淀东清南天津区 (天津市区) 和徒骇马颊河平原区7个区,分区结果符合流域水资源管理的要求。各区各具特点,应制定不同的水资源管理政策。  相似文献   
996.
张文忠 《地理研究》2004,23(3):423-424
“2 1世纪是大城市、大城市群的世纪。大城市是今天中国‘世界工厂’化的支点,是支撑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引擎。中国需要充分认识到城市化和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营建一个先进的市民社会,以制度的优势来确保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托起2 1世纪中国之大鼎”。这些观点是来自于2 0 0 4年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由长期旅居日本的周牧之博士撰写的《鼎---托起中国的大城市群》的力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信息、资源、技术等逐渐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网络系统。大城市、大城市群是支撑这个网络系统的关键节点。一些国际性大城市不仅是本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而且也是全球经济、金融、贸易、信息中心和跨国公  相似文献   
997.
北京周边地区沙尘暴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环境背景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以 195 1~ 1996年地面气象记录、 90年代末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 ,运用气候统计学方法 ,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分析了近 5 0年北京周边地区 (即华北北部 )沙尘暴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区域差异 ,结合遥感影像提取的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信息 ,分析了沙尘暴形成的生态环境背景。结果表明 :沙尘暴高值区位于浑善达克沙地和库布齐沙地的周边 ,特别是西北部的四子王旗 -苏尼特右旗朱日和、二连浩特市 -达茂旗满都拉和达拉特旗 -准格尔旗-乌拉特中旗。从时间变化看 ,午后至傍晚是沙尘暴天气易发的高峰期 ;季节变化总体上春季较多 ,其次是夏季和初秋 ;从年际变化看 ,5 0~ 6 0年代是沙尘暴发生的高值期 ,70~ 80年代在波动中呈减少趋势 ,进入 90年代后又呈上升趋势 ,多发期与干冷气候期相对应。  相似文献   
998.
河西走廊东部沙尘暴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18,自引:8,他引:10  
利用我国沙尘暴多发区, 甘肃省河西走廊东部民勤、凉州区等五站近50a的气象资料, 详细分析了河西东部沙尘暴频繁发生的气象因素, 应用近20a的天气资料, 结合近50a的典型个例做出沙尘暴的长期、中期、短期和短时预报预警系统。研究结果表明: 长期预报取决于冬春季气温、降水量和大风日数; 中期依靠使用国内外数值预报产品; 短期与大气环流条件、分型指标有关; 短时临近预报与高空大风形势、地面上游有无大风沙尘暴天气有关。  相似文献   
999.
甘肃春季沙尘暴环流特征及其时间尺度诊断分析   总被引:16,自引:8,他引:8  
根据43a甘肃春季沙尘暴日数距平序列选取了甘肃春季沙尘暴多发年和少发年。对甘肃春季沙尘暴多发年和少发年前期冬季(12月至翌年2月)和同期春季(3~5月)500hPa环流距平场合成结果表明, 前期冬季东亚大槽、同期春季蒙古气旋是影响沙尘暴发生多少的主要系统。西风指数和东亚北风指数计算结果表明, 沙尘暴多发年与少发年指数差异明显, 沙尘暴与冬季风联系紧密。甘肃春季沙尘暴小波变换分析, 清楚地反映沙尘暴不同频域的变化特征及其交替作用; 不同频域小波系数变化说明21世纪初沙尘暴将趋于增加。  相似文献   
1000.
从生态学角度复原元代滦河上游的景观与物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崔海亭  王文江 《地理学报》2003,58(1):101-108
运用自然地理学和生态学的方法,根据元代古籍中的景观与物候信息复原了13~14世纪滦河上游及其邻近地区的自然景观:(1) 坝下的落叶阔叶林景观;(2) 坝缘和坝上东部的草甸草原景观;(3) 坝上西部的典型草原景观;(4) 北部的沙地疏林草原景观;(5) 河湖湿地景观。事实表明:从宏观上看,元代的景观结构与现代基本一致。另外,通过物候现象的古今对比,发现14世纪30年代夏季芍药的始花期比现代约提早10天,而14世纪中叶初雪较现代约提早10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