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1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43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该文对2013-2014年毕节市油菜主要生育期的气候条件进行了分析,并着重对2014年1月中旬-3月初,毕节市气温呈现出前高、中低、再高的变化过程对油菜生长的影响进行了论述.经实地调查分析,虽然前期气温偏高,致使花期提前,但大部分油菜都未进入盛花期,仅一部分油菜进入始花期,所以此阶段气温的陡升陡降,对局部地方油菜的产量造成了一定影响,但总体来说2014年夏收油菜气象条件适宜,属于油菜平偏丰产气候年型.  相似文献   
12.
重金属不可降解,长期存在于土壤环境会严重影响作物安全。添加巯基改性凹凸棒石黏土(ATP-SH)到不同Cd污染程度土壤中,进行盆栽油菜实验,以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土壤有效态Cd和油菜不同部位Cd的含量;采用SPSS讨论了ATP-SH添加量、土壤有效态Cd、油菜不同部位Cd的相关性;计算了油菜对Cd的富集系数及转运系数,探究了ATP-SH对土壤Cd的钝化效果及对油菜富集和转运Cd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添加ATP-SH后,土壤有效态Cd、油菜各部位Cd含量显著降低,土壤有效态Cd降低率为40.65%~74.27%,油菜根、茎、枝、菜籽中Cd降低率分别为29.36%~79.46%、41.44%~88.45%、43.19%~95.89%和38.02%~95.81%;ATP-SH添加量与土壤有效态Cd、油菜各部位Cd含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效态Cd与油菜各部位Cd含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油菜各部位之间的Cd含量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对照组油菜根、茎、枝、菜籽对Cd的富集系数分别是实验组的1.42~4.87倍、1.71~8.66倍、1.92~24.43倍、1.61~23.76倍,油菜各部位Cd的转运系数的大小是茎>枝>菜籽,且茎远大于枝和菜籽,是枝和菜籽转运系数的3.5~25倍。综上,ATP-SH能降低土壤Cd的生物有效性,阻隔土壤Cd向油菜迁移。  相似文献   
13.
油菜花期物候主要限制因子分析及预报模型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佩  高苹  钱忠海  吴洪颜  江海东 《气象》2020,46(2):234-244
油菜开花开始时间(即始花期)为研究对象,利用1980—2016年江苏省油菜发育期观测资料和同步气象数据,分析油菜始花期的时空变化趋势。结合油菜生理特性,筛选与油菜始花期显著相关的气象因子。以高淳站为例,采用通径分析明确各气象因子对油菜始花期的作用并评估因子敏感性,最后构建油菜始花期的回归预报模型。结果表明: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江苏地区油菜始花期呈逐年提前趋势,淮河以南地区平均提前3 d以上;上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终日(X_1)、当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初日(X_2)、现蕾至开花前时段内分别大于0℃、5℃和10℃的有效积温(X_1、X_4和X_5)、最低气温分别小于0和5℃的日数(X_6和X_7)及平均最低气温(X_8)等8个因子与油菜始花期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其中2月上旬至3月上旬的平均最低气温(X_8)、日最低气温小于5℃日数(X_7)、大于5℃有效积温(X_4)对油菜始花期的直接影响位列8个因子的前三位,且这3个因子两两共同对油菜始花期的相对影响程度也排在各因子对回归方程R~2总贡献率的前三位;其余5个因子直接效应普遍小于间接效应,且它们主要通过X_4、X_7、X_8对油菜始花期产生影响,而X_4、X_7、X_8也通过这5个因子产生一定影响;去掉任何一个因子,都会引起其他某些因子对油菜始花期的直接、间接作用发生变化;基于这8个因子构建的回归模型可解释68.48%的油菜始花期变化,并具有区域适用性。因此,就江苏地区而言,光照和降水对油菜开花早晚影响较小,热量条件才是江苏油菜开花早晚的主要限制因子,所构建的始花期预报模型可较好反映油菜开花时间早晚与相关热量因子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湖南省油菜春季涝渍过程灾变判别指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湖南省油菜为研究对象,综合洪涝与连阴雨的致灾因子,利用历史灾情数据反演涝渍过程样本,构建临灾、受灾状态样本,采用均值t检验方法,定量分析不同降水累积衰减系数w情况下,降水因子差异的显著性,构建有效累积降水量PE。基于Fisher判别准则,计算涝渍灾害临灾与受灾的临界线,构建逐日动态的油菜春季涝渍过程灾变判别指标y,并进行涝渍过程样本反演及独立样本验证。分析春季涝渍受灾频率与相对气象产量的关系,构建灾害影响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当w=0.899时,受灾与临灾样本PE的差异最显著。灾变判别指标y可逐日动态监测涝渍灾变过程及灾害后续影响,为动态监测区域油菜涝渍过程提供了数据支撑;指标指示的灾变范围与实际受灾情况基本一致,为区域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参考。开花期及结荚期湖南油菜涝渍受灾频率较高,成熟期较低。湖南省油菜春季涝渍灾害影响指数呈东南高西北低,长沙东部、株洲中部及北部、湘潭、永州及郴州中部油菜产量受涝渍灾害影响最重。  相似文献   
15.
刘畅  陈天虎  周跃飞  金杰 《矿物学报》2011,31(4):742-749
探讨了固定床除Cr工艺以油菜秆为微生物生长的缓释碳源,含SRB的混合微生物和油菜秆对Cr(Ⅵ)的还原和固定的共同作用。动态实验分2阶段开展:初始2周的驯化阶段和梯度增加Cr(Ⅵ)浓度的除Cr实验阶段。除Cr实验中,间歇对固定床出水pH、氧化还原电位、SO42-及硫化物浓度、DOC、Cr(Ⅵ)浓度进行测试,实验结束后对固定床中固体产物进行SEM、EDS和XPS等分析。结果表明,油菜秆固定床处理模拟含Cr(Ⅵ)废水效果明显。当进水Cr(Ⅵ)浓度ρ[Cr(Ⅵ)]〈19.52 mg/L时,出水Cr(Ⅵ)和Cr(Ⅲ)浓度均低于排放标准(0.05 mg/L);Cr(Ⅵ)被还原为Cr(Ⅲ),Cr(Ⅲ)以氢氧化物的形式沉淀附着于油菜秆和其它固体物质之上。分析认为,油菜秆在固定床处理模拟含Cr(Ⅵ)废水中所起的作用主要包括3方面(作为微生物生长的缓释碳源;吸附Cr(Ⅵ),降低其对微生物的毒性;作为Cr(Ⅲ)矿化产物的沉淀附着界面);Cr(Ⅵ)主要通过SRB的直接作用及H2S的作用被还原为Cr(Ⅲ);以油菜秆为碳源的固定床处理Cr(Ⅵ)的浓度上限介于15.05~19.52mg/L之间。  相似文献   
16.
基于MODIS数据的湖北省油菜种植分布信息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ODIS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MODIS-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MODIS-NDVI)时间序列产品能够连续反映植被的覆盖情况,是农作物遥感测量的重要数据源。为研究基于MODIS数据的油菜种植分布信息提取技术,选取湖北省为研究区,利用2008—2013年75个时相的MODIS-NDVI时序数据,结合农作物物候和地面调查样本等辅助资料,通过建立油菜种植面积提取模型,采用多次阈值比较方法提取了2009—2013年湖北省油菜种植分布信息,与统计数据比较,总体提取精度为85%左右。最后利用环境小卫星HJ-1A CCD数据进行精度验证,证明了MODIS-NDVI时序数据及本文方法在油菜种植面积提取中的可靠性,对掌握油菜种植面积和产量信息、加强农业生产管理、调整农业结构及辅助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1998-2002年油菜茬杂交籼稻晚熟种软盘育秧不同叶龄抛栽的大田产量和2a软盘育秧试验与气象条件分析,实验证明:油菜茬5月中下旬晚熟杂交籼稻软盘育秧的适宜抛栽叶龄为4.5~7.5叶,苗期>12oC有效积温139.2~236.0oC·d,候平均气温在19.1oC以上;以5月中旬叶龄4.5~5.5叶,苗期>12oC有效积温139.2~173.1oC·d抛栽,有效穗较多,产量较高。栽培上应以培育适龄壮秧为前提,适时播种,双膜覆盖,控制苗床温湿度等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8.
施秉县油菜高产栽培的气候条件及防灾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崇新 《贵州气象》2003,27(6):20-21
从施秉县气候变化出发,分析了施秉县油菜高产栽培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光、热、水等气象条件的需求,并就早苔早花、“湿害”、冰雹等灾害进行了防治对策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O3浓度增加对油菜影响的诊断试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OTC-1型农田开顶式气室对油菜进行了不同臭氧浓度200×10-9、100×10-9、50×10-9、未过滤(25×10-9~40×10-9)和过滤掉自然大气的O3后(约为10×10-9)5个处理的长期接触试验,结果表明:目前大气本底(25×10-9~40×10-9)和50×10-9的低浓度臭氧对油菜有慢性伤害作用。臭氧浓度增加到100×10-9、200×10-9时油菜出现退绿、失水等急性伤害症状。臭氧浓度增加可导致植株矮化,株型缩小,叶片数和叶面积减少,光合速率、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下降。试验还表明,正常生长的油菜移入浓度为100×10-9、200×10-9的臭氧环境下,首先受影响的是叶肉和表皮,而此环境下的新生叶片其叶脉将首先扭曲变形。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中巴02B星遥感数据的油菜识别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巴02B星遥感资料,采用光谱分析法分析油菜作物的光谱反射特性,建立油菜作物遥感信息识别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云南省罗平县油菜作物进行信息提取研究。结果表明,该油菜作物识别技术可为了解我国油菜种植情况、进行长势监测和产量估测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