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1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2篇
测绘学   27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87篇
地质学   98篇
海洋学   13篇
综合类   38篇
自然地理   8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5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根据近年调查研究,分析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特征,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探讨农业开发等问题。  相似文献   
42.
43.
本文从洞庭湖区环境地质条件入手,分析堤防失事及所存在的险工险段与地质缺陷的关系,指出地质灾害是造成防洪工程失事不可忽视的因素。在洞庭湖区综合治理过程中,应注重对地质缺陷的治理  相似文献   
44.
洞庭湖地质灾害及减灾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洞庭湖是容纳四水,吞吐长江的过水湖泊,不仅承受着湘、资、沅、澧四水的全部流量,还要分泄长江洪水,年径流总量3161亿立方米。其中三口年径流量1232亿立方米,占39%;四水年径流量1672亿立方米,占52.9%;区间年径流量257亿立方米,占  相似文献   
45.
东、南洞庭湖的径流、泥沙特征及冲淤规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实地调查并对1957年以来水文、泥沙观测资料做系统分析和计算,探讨东、南洞庭湖出、入湖水量、沙量的年际和年内变化特征,以及长江下荆江段裁弯对湖区径流和泥沙的影响。提出了湖区泥沙汛淤枯冲的变化规律及水位升降与湖区泥沙冲淤的关系;论证了丰、平、枯年湖区淤积严重,面积日益缩小对径流的调节作用正在减弱。  相似文献   
46.
全新世以来洞庭湖的演变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本文根据全新世沉积物的岩性、岩相特征和文化遗址的时空分布,结合孢粉资料与历史文献记载,揭示了全新世以来洞庭湖演变的六个阶段:(1)晚更新世末至全新世初为河湖切割平原;(2)中全新世早、中期(8000—5000a B.P.)是湖泊扩展时期;(3)中全新世晚期(5000—3000 a B.P.)四水复合三角洲发育,湖沼洼地零星分布;(4)商周至秦汉(3000—1700 a B.P.)四水分流间洼地湖泊和沼泽广布,汛期河湖水体相连;(5)魏晋至19世纪中叶,洞庭湖逐渐发展至鼎盛阶段;(6)19世纪中叶至今,三角洲迅速推进,湖泊逐渐萎缩。研究认为这种发育演化过程与区域性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47.
洞庭湖生态环境治理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洞庭湖的自然演变及人类利用历史提示人们:洞庭湖的水患与其说是自然地质作用的结果,不如说是人为地质作用的表现。对洞庭湖的治理要摒弃“人定胜天”的传统思想观念,不能一味强求制服它,而要顺应它,然后驯服它。要正确认识防洪大堤对生态环境的作用,实施湖泊生态与流域治理相结合的战略。湿地环境保护与恢复是洞庭湖生态环境治理的关键,水环境保护与治理是湖区生态环境治理的核心。  相似文献   
48.
大通湖及东洞庭湖区生物体重金属的水平及其生态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2005年11月采集了大通湖及东洞庭湖区湖水和水生生物样品,并测定了水和水生生物样品中重金属(Cd、Pb、Hg、As)的含量,并对湖区生物体重金属进行了污染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大通湖及东洞庭湖区湖水中重金属含量较小,绝大部分采样点水质都属于国家Ⅰ类水标准;水生生物体内CD、Pb含量为虾>螺>鱼,Hg的含量为鱼>螺>虾,As的含量为螺>虾>鱼;而鱼类重金属含量则为底栖鱼类>中上层鱼类,肉食性鱼类>植食性鱼类.大通湖及东洞庭湖区生物体中CD、Pb的污染指数为虾>螺>鱼,Hg的污染指数则为鱼>螺>虾,As的污染指数则为螺>虾>鱼.  相似文献   
49.
洞庭湖退田还湖及其生态恢复过程分析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姜加虎  张琛  黄群  邓学建 《湖泊科学》2004,16(4):325-330
洞庭湖曾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泊,盛期面积达6000km2以上,具有调蓄长江中游洪水的巨大生态服务功能.但经过近百年来的沧桑变迁,湖泊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泥沙的严重淤积和围湖垦殖活动,湖泊面积已萎缩至2625km2,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泊.湖泊萎缩削弱了其生态服务功能,并由此引发了江湖洪水愈演愈烈的形势.1998年长江流域洪涝灾害之后,中国政府及时提出了"退田还湖"等洪水治理的32字指导原则,湖区各地随即积极开展了"退田还湖、平垸行洪和移民建镇"等工程.本文针对湖区退田还湖双退堤垸的生态恢复过程,选择湖南省汉寿县的青山垸进行了跟踪研究.结果显示了湖泊湿地恢复的阶段性特征,并为我国日益严重的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的治理,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可供参考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0.
江汉-洞庭盆地及华容隆起新构造运动特征遥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流域基础地质遥感调查与监测,采用2000年左右获取的1:25万Landsat ETM图像进行地貌、第四纪地质和新构造遥感调查与研究.针对洞庭湖重点区,采用航片、ALOS、SPOT等高分辨率数据进行1:5万详细遥感调查.通过调查与综合分析认为:江汉-洞庭盆地为-燕山晚期至新生代形成的断陷盆地,总体处于沉降状态,盆地内部因差异抬升作用形成华容次级隆起,从而在山区广泛沉积了河湖相、冲洪积相及山麓相的第四纪沉积物,盆地内部第四系基本为连续沉积.江汉-洞庭盆地周围隆起区则呈间歇性抬升.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隆起与拗陷、掀斜和断裂等几种形式,其构造沉降与周边山体隆升主要受盆地边缘和盆地内部断裂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