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94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90篇
地球物理   37篇
地质学   207篇
海洋学   34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一、前言 对阻塞高压的研究,已被众多的国内外气象学家所重视~[1~5]。但采用月的时间尺度来研究阻高的建立长期天气过程还是不多的。大川隆对鄂高(鄂霍次克海高压简称,下同)建立空间热力结构,季节分布特点做了研究~[6]。R·A·S拉特克利夫和R·莫里指出,大西洋上纽芬兰岛海域比常年冷时,下个月在西欧和北欧将出现阻塞形势~[7]。本文将从海洋对大气的作用及阻高建立的前期环流形势演变来探讨阻高建立的长期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92.
用AVHRR资料计算月平均海水表层温度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百桥  王华 《海洋通报》1995,14(6):24-28
本文利用AVHRR资料反演海表面温度,并用台站及船舶观测资料进行订正计算月平均海水表层温度场,结果表明,海水表层温度与AVHRR资料反演的海水表面温度之间基本呈线性关系,比例系数接近1.0,位移订正随季节变化较大;用AVHRR资料计算海水表层温度,可以很好地反映海水表层温度在较大尺度上的分布结构。  相似文献   
93.
本文根据1985—1988年4次考察中140°E断面的温、盐度和海流资料指出,由于1986—1987年E1 Ni(?)o事件的出现,因而原先积聚在西太平洋赤道海域的上层暖水减少,次表层水和中层水显著抬升,从而改变了热带海域的温、盐度场结构。此外,南赤道流几乎消失以及赤道潜流核心层速度的明显减弱,是这次E1 Ni(?)o事件造成的海流方面的重要变化。结合1982—1983年E1 Ni(?)o事件爆发前137°E断面表层动力高度的分布变化,可初步认为西太平洋赤道海域已具备了产生下一次E1 Ni(?)o事件的海洋学条件。  相似文献   
94.
Using the long-term ground temperature monitoring data of the permafrost zone along the Qinghai-Tibet Railway from 2006 to 2020,three types of typical roadbed structures were analyzed. Traditional embankment(TE),U-shaped crushed rock embankment(UCRE)and crushed rock revetment embankment(CRRE)were included the three types of typical roadbed,which were selected to the long-term monitoring sections within the warm permafrost zones. The evolution of ground temperature field,mean annual ground temperature (MAGT)and annual maximum ground temperature(AMGT)in the depth range of 20 m under the embankment were analyzed and studied since 15 years of operation. The monitoring and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the growth rate of MAGT under the left and right shoulders of the TE is alway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ame depth in the natural site. The MAGT under the UCRE is always lower than the natural site and always maintains a certain difference,whereas,the difference in ground temperature under the left and right shoulders is also not negligible. The MAGT of the left shoulder in the CRRE is not much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natural hole,while the MAGT of the right shoulder is alway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natural hole,and the differ in ground temperature between the left and right shoulders is smaller than that of the UCRE. The artificial permafrost table(APT)under the TE is always lower than that of in the natural site. Both the UCRE and CRRE,the APT in the left and right shoulders of them has been elevated into the embankment,and the differ of APT between the left and right shoulders is about 1. 0~1. 5 m. the differ of APT between the left and right shoulders in the CRRE is slightly lower than that of UCRE. Overall,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thermal disturbance about engineering and climate warming,the TE in the warm permafrost zones cannot keep the thermal stability of permafrost under the embankment. Some active-cooling and reinforcement measures need to be taken. Both of the UCRE and CRRE,have a certain active-cooling effect on the permafrost under embankment,but the differ in ground temperature between the left and right shoulders still needs to be taken seriously. © 2022 Science Press (China).  相似文献   
95.
温度场是制约有效储层发育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关于塔里木盆地超深层储层热演化及其对储层有效性的影响研究还很少。本文选取塔里木盆地台盆区近几年新钻井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测等效镜质体反射率参数热史模拟揭示了台盆区显生宙时期以来的古热流演化史。台盆区大地热流从早古生代的45~65 mW/m2逐渐降至现今的32~45 mW/m2,仅局部地区在早二叠世受岩浆活动影响出现短暂的热流高峰,为46~62 mW/m2。在此基础上,结合沉积埋藏史明确了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古温度史和关键变革时期古温度平面分布特征,并对比分析了不同构造单元碳酸盐岩储层温度场差异演化特征及主控因素。奥陶系储层受控于大地热流和地层埋深影响,经历了早期缓慢升温和晚期快速升温的过程,除局部地区在早二叠世存在高异常外,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储层在关键构造时期均表现出由中部向南北两侧降温的平面展布特征,与现今油气相态特征匹配。通过建立温度场与储层孔隙演化模式,深入讨论了台盆区有效储层发育的温度场条件。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的溶蚀-沉淀作用和油气相态与温压密切相关,温度不仅可以通过改善储...  相似文献   
96.
为了提高季节冻土隧道的防冻保温性能,常采用铺设聚氨酯类有机保温层的方式以防止围岩冻结,但由于有机材料在冻融循环过程中老化速度快、保温结构设计缺少科学依据等局限性,使得部分隧道在长期运营过程中反复出现冻融病害。以西藏圭嘎拉隧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热流固耦合计算模型,对现行保温措施的防冻效果进行分析,发现距离洞口一定长度范围内的围岩仍会发生冻融破坏。在隧道运营后第20年2月15日,距洞口5 m处断面拱顶围岩的边界温度仅为-0.91 ℃,并且该关键位置的纵向冻结长度超过500 m,严重影响隧道结构的安全。为防止此隧道出现冻害问题,提高其服役能力,拟采用新型无机建筑材料气凝胶毡对隧道的保温结构进行加固,其具有良好的保温、阻燃和耐久性能,并且铺装简便、易于操作。此外通过对不同厚度气凝胶毡条件下的围岩温度场进行多维度分析,确定了最不利时刻气凝胶毡厚度与拱顶围岩关键位置纵向冻结长度之间的关系。研究成果可为圭嘎拉隧道防冻保温优化设计提供技术支持,不仅能保障隧道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也能为季节冻土隧道保温结构的设计、施工及维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7.
多年冻区管道通风路基温度边界条件及温度场实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管道通风路基在多年冻土地区是一种良好的主动保护冻土工程措施, 但在应用数值方法研究其长期效果中, 对边界条件的选取存在着困难, 已有的计算结果也缺乏实体工程的验证. 基于青藏铁路北麓河实体试验工程, 对通风管中气温以及管壁温度进行了分析和拟合. 结果表明: 通风管中气温年平均值普遍高于环境气温, 平均高出1.6~1.8 ℃, 但在正温期管中气温与环境气温的最高值相差不大(<1 ℃), 而负温期相差较大(达到2 ℃); 路基阳坡面下0.5 m深度地温高于阴坡面3.5~5.5 ℃. 普通路基填筑后在抬升多年上限的同时, 也升高了上限附近的地温, 且地温场在整个范围内表现出横向上显著的不对称性. 通风路基可以对下伏多年冻土起到良好的主动保护作用, 表现为冻土上限的抬升和地温的降低. 但通风管埋设位置较高的情况下, 路基地温场横向不对称范围涉及到原地面以下. 降低通风管的埋设高度的情况下, 边坡面换热导致的温度横向不对称范围被限制在通风管以上的土体中, 而下部土体温度场横向不对称性将得到极大改善.  相似文献   
98.
北半球大气遥相关型冬夏差异及其与温度场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芳丽  黎伟标 《大气科学》2009,33(3):513-523
利用55年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 采用合成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冬、 夏季北半球大气遥相关型的差异及其与温度场的关系。主要结果有: 北半球冬、 夏季典型的大气遥相关型具有很大的差异, 且大气遥相关路径的偏折与温度场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北半球冬季, 呈经向型分布特征的大气遥相关路径在温度纬向梯度正负号发生改变处发生偏折; 而在北半球夏季, 由于温度场分布呈现纬向特征, 遥相关路径不易产生南北向的偏折, 从而使得异常中心基本上沿纬圈分布, 呈明显的纬向特征。此外, 由于冬季等温线南北起伏明显的区域往往位于东西方向海陆交界处, 因此冬季大气遥相关路径往往在东西向海陆交界处发生偏折。  相似文献   
99.
王慧玲 《地下水》2010,32(4):42-44,50
通过建立三维水热耦合数值模型,对区域流场作用下,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运行一个采暖、制冷周期后,不同的抽灌井布局以及交替方式下,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地温场的演变趋势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的天然流速越大,越有利于热量的运移,有助于抽灌井连线垂直于地下水流方向的垂直布局以及地下水流向由抽水井指向回灌井的平行布局下的地温场演化,但不利于地下水流向由回灌井指向抽水井的平行布局下的地温场演化和温度恢复。一般的天然地下水流速条件下,由于含水层储能效应,进行抽灌井季节性交替模式的系统运行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0.
通过对广西致洪暴雨过程中暴雨区附近高空和地面要素场的演变特征与分析,以及对与暴雨降水密切相关的物理量进行诊断分析,试图了解各层的要和物理量的分布及演变致洪暴雨的关系,从而了解致洪暴雨的一些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