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6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59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46篇
海洋学   327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8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象山港潮间带底栖硅藻的分布及其与环境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5年5月和11月对浙江省象山港潮间带底栖硅藻进行采样调查,分析了底栖硅藻的种类组成、丰度、优势种、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和平面分布特征.并讨论了底栖硅藻与水温、营养盐、潮汐等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共鉴定硅藻33属124种.硅藻数量分布随季节变化明显,春季细胞丰度高于秋季.主要优势种为柱状小环藻(Cyclotella stylorum),春、秋季平均占总细胞数的25.8%.种类的季节变化反应硅藻对水温的适应性,潮汐、盐度、pH值对底栖硅藻组成影响并不明显.秋季营养元素含量升高,多样性指数降低.  相似文献   
132.
南极长城湾潮间带叶绿素a的分布及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根据1992年12月 ̄1993年3月南极长城湾潮间带采集的浮游植物样品,进行了潮间带叶绿素a含量日变化、昼夜变化,退、涨潮时的差异以及不同现场和桶内样品昼夜变化的比较。结果表明:潮间带叶绿素a含量的日变化差异较大,其变化幅度不同,没有规律性。昼夜变化中白天比晚上的叶绿素a含量高,且变化幅度大。不同地点现场取样比桶内取样测得叶绿素a含量明显较高,波动大,变化趋势亦不同,说明影响浮植物植物现存量的  相似文献   
133.
象山港和三门湾地处浙江沿岸带中部,这两个半封闭型港湾的软相潮间带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均以广温广布性种占多数,其次为亚热带性种。种类的分布与盐度、潮流流速、悬沙含量以及港湾屏蔽程度等环境因子有关。象山港种类多于三门湾,同一港湾种类呈现湾底多于湾中多于湾口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4.
辽宁西部早寒武世老庄户期沉积了大量的海相碳酸盐岩,其沉积环境为一半封闭的海湾(陆表海),可划分为潮上带、潮间带、潮下高能带及潮下低能带。潮上带岩石组合以白云岩为主,其环境为弱酸性的氧化环境;潮间带岩石组合以白云质灰岩—灰岩为主,环境为中性—弱碱性氧化环境; 潮下带则以灰岩为主,环境为碱性的弱还原环境。岩石化学成分严格受古地理环境控制。潮上带MgO、Fe_2O_3、SiO_2的含量最大,CaO 的含量则最小;潮下带 CaO 含量最大,MgO、Fe_2O_3、SiO_2含量最小。因此,优质石灰岩主要与潮下带沉积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35.
北麂列岛岩相潮间带蔓足类的种类及数量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 1 997年 7月至 1 998年 4月在浙江北麂列岛岩相潮间带采集的样品 ,共鉴定出蔓足类 9种 ,隶属于 5科 7属 ,以东、南海及日本海南部的暖水性种占优势。描述了蔓足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化 ,讨论了盐度、潮区和浪击作用对岩相潮间带蔓足类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6.
On the basis of the measurement of ^210Pbcx and ^137Cs activities in the sediment cores taken from the intertidal zone on the west coast of the Bohai Gulf, the average sedimentation rates of modern sediments are calculat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 the sandy area of the intertidal zone (from Daogouzi to the Duliujian River), the sedimentation rate from 1955 to 1963 is 3.43~4.06 cm/a, and is within the range of 0.65~1.59 cm/a since 1963. The average sedimentation rate in the muddy area (around Qikou) is approximately 1.81 cm/a.The results above suggest that the sandy area of the intertidal zone has experienced rapid sedimentation from the 1950s to the 1960s,and the sedimentation slows down after the 1960s, and the sedimentation rates increase from north to south spatially. The rapid sedimentation from the 1950s to the 1960s in the sandy area is due to the fact that North China has plentiful precipitation during this period and the intertidal zone is supplied with abundant matter sources for sedimentation. After the 1960s, the weakened sedimentation may be a result of the reduction of sand transported to the intertidal zone, which is a consequence of diminished rainfall in North China and intensive human activities in the Haihe basin.  相似文献   
137.
<正>近日,中国地调局青岛所对青岛大沽河口、烟台四十里湾等北方典型潮间带沉积物质量现状和本底开展的野外调查顺利收队,获取了大量样品,并积累了技术经验。中科院海岸带研究所、山国家海洋局海洋一所以及华东师大与青岛所联合组队参与了本次调查。据项目负责人高茂生博士介绍,本次调查历时18天,于国庆前夕圆满完成第一阶段的潮间带采样工作,共在青岛大沽河口、营口、塘沽、黄河三角洲、秦皇岛、烟台等地完成了10个站位沉积柱样的采集、20条剖面表层沉积物的采集、15条  相似文献   
138.
Sixteen surface sediment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sed to evaluate the residues of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OCPs) from intertidal flat in Jiangsu Province. Overall, 22 OCPs were detected with total concentrations of OCPs ranging widely from 0.96 to 12.14 ng/g(dry wt). Total hexachlorocyclohexane(HCH) and total 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DDT) levels varied from 0.01 to 0.67 ng/g and from 0.23 to 4.85 ng/g, respectively. DDTs were the predominant compounds. The dominance of β-HCH indicated a history of HCH pollution. According to the ratios of( p, p'-DDD+ p, p'-DDE)/ p, p '-DDT and o, p ′-DDT/ p, p ′-DDT, new input of DDTs did not occur in most sites, and the main sources were historical usage of technical DDTs. OCPs such as dieldrin, endrin, p, p ′-DDD, and p, p ′-DDT exceeded the effects range low, showing adverse biological effects that would occasionally occur at some sites of the study area.  相似文献   
139.
烟台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和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2009年11月至2010年8月对烟台3种典型潮间带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分析了烟台典型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包括群落种类组成、丰度和生物量、优势种、多样性等,采用MDS和CLUSTER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并用AMBI和m-AMBI对底栖群落和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11种,其中多毛类动物40种,甲壳动物37种,软体动物29种,棘皮动物1种,鱼类2种,其他动物2种(包括纽虫和腔肠动物各1种)。多毛类动物和甲壳动物占据了研究区域底栖群落的主要成分,两者分别占据了群落总种数的36.04%和33.33%。从季节来看,3种类型潮间带物种数均为冬季最低,而秋季则普遍处于较高水平。物种丰度在3种类型潮间带的分布为泥沙质的渔人码头泥质的养马岛沙质的辛安河口,3种类型潮间带的丰度主要贡献者分别为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和多毛类动物。渔人码头和辛安河口的生物量均以秋季为最高,而养马岛在冬季达到最高,且远高于其他3个季节;软体动物是3种不同类型潮间带生物量的主要贡献者。烟台3种类型潮间带出现的优势种多达15种,但多数优势种仅在某个潮间带的单个季节出现,优势种受季节和潮间带类型的影响明显;日本大螯蜚(优势度为0.29~0.82)是渔人码头全年的优势种,中型阿曼吉虫则是辛安河口的主要优势物种,养马岛的优势物种则为养殖逃逸的菲律宾蛤仔。与以往历史资料相比,烟台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已经受到了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原有的潮间带经济种类已经严重退化或消失。  相似文献   
140.
正红树林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河川、海岸滩涂潮间带的乔灌木群落,是由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统,红树林素有"海上森林"、"海底森林"、"海岸卫士"、"海水淡化器"等美称。作为海岸湿地生态系统惟一的木本植物,它具有防风搏浪、护岸护堤、调节气候等功能,对抵御海潮、风浪等自然灾害,维护和改善海湾、河口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