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7篇
  免费   98篇
  国内免费   184篇
测绘学   51篇
大气科学   383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147篇
海洋学   40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5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192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油苗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有孝  孟仟祥 《沉积学报》1990,8(4):104-114
本文研究了我国塔里木盆地上石炭统海相碳酸盐地层中的晶洞油苗和下奥陶统灰岩裂隙中沥青脉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上石炭统生物灰岩晶洞中的液体油苗成熟度较高,具低姥植比,正构烷烃偶数碳优势,高碳数藿烷丰度较高,αβ-C35藿烷略大于αβ-C34藿烷等特征。这可与围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相类比。下奥陶统灰岩裂隙中的沥青脉,其生物标志化合物主要由25-降藿烷、8,14-断藿烷以及D环芳构化8,14-断藿烷等系列化合物组成。沥青脉芳烃的去甲基化作用也异常强烈。菲系列化合物中,菲含量为72.5%。资料表明,沥青脉可能来源于盆地深部储集层中的原油,曾经历过较高的地热作用,运移至浅层后又遭受到微生物降解和氧化等作用而形成。这为评价盆地深部的含油气性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42.
罗哲贤 《大气科学》1991,15(3):97-104
本文在正压涡度方程中引进短时间尺度周期性热力强迫项。在一定的参数范围内,该强迫项可以引起环流指数准两至三周的低频振荡。  相似文献   
43.
夏—冬海气热力遥相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4.
周况南  徐继先 《气象科学》1991,11(4):392-401
本文对weiman(1976),Venktram(1977)等关于热力内边界层高度的预测公式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指出:这些公式在远离海岸线处不能很好地预测热力内边界层高度。作者详细地论述了热力内边界层的发生、发展机制,及其与局地海风的关系,并提出了一种新的热力内边界层高度的预测公式。该公式克服了上述公式的缺点,预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5.
本文利用湖北省1977-1986年6、7月份暴雨资料及1979—1986年恩施、宜昌、武汉三个站探空资料,研究了湖北省暴雨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湖北省西部山区及青藏高原大地形的热力作用明显。本文用这种热力作用对湖北省的暴雨分布特征,提出一种可能的解释。  相似文献   
46.
应用500hPa非绝热热流量诊断资料和500hPa、100hPa高度资料,分析了1980、1981年北半球大所热力场及大气环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这两年盛夏,北半球非热热流量距平存在明显差异,在欧亚大陆一带表现出相反发布,前期6月也具有类似特征,相应北半球大气环流存在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47.
MCAI课件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开发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台风》的设计思想及过程,其中包括系统分析、结构设计、关键技术和课件实现等,为相关人员开发MCAI(Multimedia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课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8.
江西“暖区”强对流天气的热力和动力条件诊断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许爱华  张瑛  刘献耀 《气象》2001,27(5):30-34
通过对11次区域性“暖区”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物理量合成分析,得出江西产生区域性“暖区”强对流天气背景场的热力条件和动力条件,总结出江西区域性“暖区”强对流天气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49.
文中对 1 998年 1月 1日到 8月 31日共 2 4 3d的南海季风试验再分析资料的地面感热场和潜热场进行 EOF分析 ,由感热的第一特征向量场发现 ,中南半岛地区、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和印度半岛的大部分是感热通量大值区 ,而海洋上是小值区 ,海陆热力差异十分明显 ,这种海陆感热对比是促使季风爆发的大背景。由感热的时间经度演变图可以看出 ,中南半岛所在经度范围内南北连续的感热分布对南海季风的早爆发具有重要作用。由温度平流项的分布可发现 ,中南半岛的加热作用明显早于青藏高原地区 ,使得中南半岛对南海季风的早期爆发有重要作用 ,而青藏高原对于南海季风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印度半岛与中南半岛的海陆分布的差异 ,使得两个地区的温度平流项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0.
可控制杆件在双层柱面网壳结构中的最优布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分析网壳结构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网壳结构中半主动控制器位置优化的两种准最优准则,研究了变刚度变阻尼可控制杆件在双层柱面网壳结构中最优布置规律。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准最优准则的有效性和最优位置规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