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8篇
  免费   300篇
  国内免费   414篇
测绘学   37篇
大气科学   1911篇
地球物理   262篇
地质学   66篇
海洋学   146篇
天文学   19篇
综合类   67篇
自然地理   8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126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120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151篇
  2006年   152篇
  2005年   128篇
  2004年   118篇
  2003年   87篇
  2002年   95篇
  2001年   99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73篇
  1996年   77篇
  1995年   73篇
  1994年   57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221.
利用加密自动站资料、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海表温度(SST)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等气象资料,对2009年5月31日—6月13日和2012年5月18—28日发生在渤海西部海域的2场相似气象因子影响下的典型高影响赤潮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初步结果表明:(1)2场高影响赤潮过程都发生在春末夏初的赤潮高发期,持续时间在10天以上;(2)赤潮爆发前期,伴随有暖湿气流影响形成适度降水,渤海西部的周平均海表温度(SST)升温明显,且SST≥16.2℃,赤潮发生海域为SST的暖脊控制,对赤潮过程的潜势预报有明显的指示意义;(3)850 h Pa以下层次的温度迅速上升,近地层西南暖湿气流的加强和地面6 m/s以下偏南、东南气流在渤海西部海域的汇合,利于渤海西部海洋浮游生物积聚和突发性繁殖,是赤潮形成的重要气象因子特征。  相似文献   
222.
一次台风变性并入东北冷涡过程的动力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钊明  王东海 《大气科学》2015,39(2):397-412
台风北移变性并入东北冷涡是造成东北地区夏季大范围暴雨的主要形式之一, 但其中的热动力结构变化特征及其物理机制尚不清晰。本文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的再分析资料对一次台风变性并入东北冷涡过程进行动力诊断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冷涡冷空气的不断侵入以及台风移动形成的相对冷平流使得台风暖心结构消亡, 其低层低压辐合和高层高压辐散结构消失, 变性并入东北冷涡后气旋整层偏冷, 低层出现冷中心。台风变性并入东北冷涡过程中, 冷涡中心附近高空急流南侧的反气旋切变抑制气旋直接往高空发展, 而急流轴左侧的热动力分布特征有利于垂直涡度的发展, 变性后的气旋环流向冷涡的移近有利于急流轴维持倾斜, 从而促进气旋向高空冷涡倾斜发展。同时, 冷空气在气旋低层附近堆积导致等假相当位温线发生倾斜, 造成垂直涡度在气旋中层倾斜发展。台风变性并入东北冷涡后, 高空冷涡槽底的正垂直涡度平流促进气旋由中层直接向高层发展, 而高空冷涡槽底急流促进正垂直涡度平流的维持。气旋高空环流的发展反过来削弱了东北冷涡的高层环流, 导致高空冷涡中心出现北撤。  相似文献   
223.
利用2010~2014年巴中区域自动站资料、高空实况资料、地面实况资料以及雷达资料,分析了巴中短时强降水(小时雨量≥20mm)的年际、月际、主要发生时间段和落区、强度特征以及短时强降水和海拔高度关系。研究并总结了巴中发生短时强降水的影响系统、概念模型、物理量预警指标、雷达预警指标,为今后预警巴中短时强降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24.
利用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对台风“威马逊”和“海鸥”降水做了一个简要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台风影响期间,贵港均处在一个深厚的湿区,整层大气可降水量都比较大,大气层结很不稳定,造成了台风影响期间的降水.但是由于水汽的辐合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贵港水汽的输送较沿海明显偏小,不是很有利于暴雨的产生.  相似文献   
225.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物理量等资料,对1319号台风“天兔”登陆减弱成低压环流后造成广西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天兔”东部的偏南汽流将南海大量的水汽源源不断的输送到广西上空为持续的暴雨产生提供充足的水汽条件,200hPa南亚高压为“天兔”残涡维持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强烈上升运动为此次暴雨产生和维持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地面冷空气、低压环流与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共同作用造成暴雨增幅.  相似文献   
226.
用逐日6小时一次的地面站点实况观测资料和1°×1°的NCEP分析资料,对4月4日至4月6日的这次暴雨降水过程进行降水实况和大型环流背景的分析.深入讨论了这次降水过程的水汽输送特征、大气不稳定特征和高低层的动力条件.结果表明,这次暴雨的有利天气背景为高空槽、切变线与深厚低空急流以及冷空气的相互配合.在暴雨期间,地面不稳定能量的累积和西南低空急流输送的充沛水汽,通过水汽通量分析,雨区存在深厚的水汽柱,低层正涡度中心和高层的辐散中心与地面的暴雨区相互对应,底层涡度中心和高层散度中心的增大和减小能较有效地指示降雨过程的开始和结束.  相似文献   
227.
针对2014年4月30日的高空影响系统、水汽条件、环流形式、地面影响系统及其物理量等资料,从天气学角度对格尔木地区巴尔喀什湖冷槽型的沙尘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合FY-2E、数值预报产品在此次过程中的应用,总结这次格尔木地区沙尘天气过程的主要特征和天气过程所表现的特点。  相似文献   
228.
利用常规观测、雷达、卫星和NCEP1°×1°再分析资料,从形势场配置、水汽条件、动力机制、能量条件等方面,对铜仁市东部锦江流域2013年9月一次突发致洪暴雨的形成机理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500 h Pa上西太平洋副高稳定少动,阻挡了由贝湖向东移出的低涡槽速度,使槽前引导南下的冷空气在铜仁区域内与中低层低涡切变线结合,形成了此次大暴雨到特大暴雨过程;K指数达到37~39℃,SI指数为-2.36,CAPE值达到1 677.5 J/kg及以上,为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能量基础,当对流有效位能转换为上升运动的能量时,对应了强对流、强降雨天气开始的出现;其TBB强负值中心及高值的雷达回波,在铜仁东部维持是造成锦江流域致洪暴雨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29.
甘肃武威市一次局地大到暴雨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天气图、FY-2D卫星云图、单站地面资料、NCEP再分析物理量场资料,对2013年8月6日发生在甘肃武威市对流性强降雨天气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强降雨是在一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高低层天气系统共同作用下发生的,地面气象要素的剧烈变化是强对流天气能量的释放过程;湿度条件和水汽在本地辐合为大到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以及强烈的上升气流是大到暴雨发生的动力条件;强烈的不稳定能量和不稳定层结是对流增强、雨强较大的必要条件;对流云团的发展和加强是降雨强度较大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230.
柴达木盆地区域性中到大雨个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平均场资料,对2005年7月7~10日柴达木盆地东部出现的区域性中到大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区域性中到大雨过程的发生与巴尔喀什湖低槽不断分裂的小槽、柴达木盆地对流层中低层的低涡(切变)和副高外围强盛发展的西南暖湿气流的共同作用密切相关。对流层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和高湿度区的维持,以及强散度柱、强涡度柱耦合和高低空急流的稳定维持是产生这次区域性中到大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