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12篇
  免费   2099篇
  国内免费   2838篇
测绘学   439篇
大气科学   4163篇
地球物理   1007篇
地质学   4379篇
海洋学   1258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751篇
自然地理   2330篇
  2024年   110篇
  2023年   320篇
  2022年   413篇
  2021年   471篇
  2020年   489篇
  2019年   606篇
  2018年   540篇
  2017年   385篇
  2016年   422篇
  2015年   494篇
  2014年   897篇
  2013年   680篇
  2012年   687篇
  2011年   715篇
  2010年   723篇
  2009年   682篇
  2008年   702篇
  2007年   625篇
  2006年   558篇
  2005年   481篇
  2004年   386篇
  2003年   392篇
  2002年   323篇
  2001年   325篇
  2000年   231篇
  1999年   182篇
  1998年   219篇
  1997年   225篇
  1996年   193篇
  1995年   205篇
  1994年   164篇
  1993年   113篇
  1992年   108篇
  1991年   61篇
  1990年   89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6篇
  1977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3 毫秒
141.
根据中吉乌铁路(中国段)沿线10多个气象水文观测站40多年(建站至2000年)各历时最大降水量资料,对中吉乌铁路(中国段)暴雨强度进行系统的研究。应用熵气象学导出的暴雨时程方程,预测了中吉乌铁路(中国段)各历时最大降水量。这对于中吉乌铁路(中国段)工程设计和施工及未来铁路客运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工程价值。  相似文献   
142.
青藏高原冬季平均温度、湿度气候特征的REOF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青藏高原123个测站, 1961~1998年冬季 (12月至翌年2月) 平均温度、相对湿度资料做气候特征分析, 得到32°~33°N附近地区可能是高原南北温湿变化的分水岭, 以北主要受干冷空气影响, 以南主要受暖湿空气影响。用方差极大正交旋转EOF (即REOF) 方法对以上资料进行分析, 可以将青藏高原温度、相对湿度进行分型、分区, 并对各区的温度、相对湿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近40年来, 各区的温度总趋势是在波动中逐步升高的。增温时段主要出现在1978~1981年及1983年至今。1983年开始的增温, 是近40年来最强的一次, 增温幅度大且持续时间长, 但从90年代开始增温幅度及范围出现波动。从温度线性倾向来看, 东部高原增温幅度从南到北存在“大—小—大”的现象。高原大部分地区湿度变化总趋势是在波动中逐步增湿的, 但高原北界以变干为主。从80年代后期至今高原进入显著增湿阶段, 但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增湿幅度及范围出现波动。从湿度线性倾向来看东部高原增湿幅度从南到北存在逐步减小现象, 甚至祁连山地区出现变干现象。  相似文献   
143.
浙江省农业结构调整与气候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浙江省种植业结构的调查研究,摸清了浙江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特点,根据1961-2000年基本气候资料,分析了江苏省农业气候的变化规律,提出了种植结构调整,必须顺应气候变化,充分利用气候资源。  相似文献   
144.
程建新  周游  许宏 《浙江气象》2002,23(4):19-25
通过对建德市农业产业结构、气候资源的调查研究,掌握了建德农业种植结构和气候变化的主要特点,提出了从垂直方向、区域性水平方向、全市区域特色农业布局的效益农业发展思路和农业产业结构适应气候变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5.
146.
北京地区气象环境数据模拟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区域边界层模式RBLM模拟北京地区气象环境特征。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北京地区的气象环境很复杂,其主要特点是受昼夜循环的山谷风气流、城市热岛环流及大尺度系统共同影响。(2)北京市区季地面风的日变化较小,主要是偏北气流,城市上游方向在市区的北边,而春夏季地面风的日变化比较明显,市区的进出口气流方向变化很大。(3)北京市城市热岛强度在夏季较强,城市热岛环流明显,城市中心近地面气温比郊区近地面气温高5-6℃左右。(4)数值模拟结果能较好地反映北京地区流场的日变化,与实际观测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47.
用客观分析方法研究本溪地区温度场结构,揭示城市热岛、热岛混合层、城市地面热岛和高空冷岛、城市垂直热岛、城市垂直冷岛存在的事实,为制定本溪地区环境综合整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8.
从一般的热力学原理或其它自然原理对唯象关系所强加的限制,能够演绎出大气系统的一系列热力学性质。利用非平衡态线性热力学导出了湍流K闭合理论中湍流交换系数同唯象系数的关系,从理论上证明大气系统热量湍流输送同水泡之间存在交叉耦合,还导出了湍流强度同速度和位温梯度的关系,从而证明速度和位温空间分布的非均匀性是湍流之源。并证明湍流强度定理,不可压缩气体和各向同性湍流大气中,湍流强度正比于速度与位温梯度的标积。进而证明大气涡旋定理,位温的切变将导致涡旋运动或各种环流运动,速度涡度等于速度同位温相对梯度的矢积。展现了线性热力学在大气系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9.
末次盛冰期百年尺度气候变化的南京石笋记录   总被引:17,自引:1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据年层计数和TIMSU系测年结果,建立了南京汤山葫芦洞YT石笋年际精度时间标尺(18000~14000aB.P.)。除石笋顶部5mm层段外,高分辨率的δ18O、灰度和年层厚度3种指标在百年尺度上具有相当一致的对应关系,表明这3种指标对气候因素变化响应比较敏感。综合石笋δ18O和本区古植被资料,估计末次盛冰期和波令暖期年均温分别达7℃和15℃。石笋揭示的末次盛冰期气候可进一步划分为4个阶段:1)18150~16900aB.P.,年均温和洞穴湿度逐步下降;2)16900~16100aB.P.,年均温和洞穴湿度相对稳定,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暖峰和两个冷谷;3)16100~15600aB.P.,年均温快速下降,按氧同位素平衡方程计算,其冷谷可能接近于0℃,但洞穴湿度比前期下降幅度并不大;4)15600~14750aB.P.,年均温和洞穴湿度比较稳定。这种气候演化的阶段性和突变性与北大西洋地区气候记录可以对比,反映极地与东亚季风气候受共同的驱动机制支配。从石笋4种指标(δ18O、δ13C、灰度和年层厚度)的功率谱图中识别出不同尺度的太阳活动周期成分,其中80aGleissberg周期特别显著,表明末次盛冰期边界条件下太阳活动仍是短尺度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50.
呼伦西白金矿点外围异常查证工作中,采用围山短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主,土壤测量为辅的方法,圈定以金为主的综合异常8处,发现金矿脉4条(III~VI号)、锑矿化带1处,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地质找矿效果。该方法可供同类地区开展异常查证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