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9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77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472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34篇
海洋学   10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6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43年   1篇
  1941年   1篇
  1938年   1篇
  1936年   3篇
  193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581.
日平均气温≥10℃是喜温作物适宜生长的下限温度。西藏“一江两河”主要农区≥10℃积温变化是判断该地区热量资源的关键指标。基于1981—2022年该区域9个气象站点的日平均气温数据,使用线性倾向估计、Pearson相关系数、Mann-Kendall检验和R/S分析法,分析≥10℃界限温度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10℃界限温度出现明显垂直地带性特征,包括≥10℃初日推迟、终日提前、持续日数与积温减少。(2)近42 a来,该地区≥10℃初日普遍提前,气候倾向率为-2.53 d·(10 a)-1;终日延后,倾向率为3.33 d·(10 a)-1;持续日数和积温均明显增加,倾向率分别为5.87 d·(10 a)-1、106.19℃·d·(10 a)-1。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相比,这种变化更为明显。(3)20世纪80年代是过去40 a≥10℃初日最迟、终日最早、持续日数最短、积温最少的10 a,与之相对的是21世纪10年代的情况截然相反。(4)≥10℃界限温度的H指数均大于0.65,...  相似文献   
582.
利用NCEP 1°×1°格点再分析资料,根据东北冷涡温度场有冷中心及高度场是闭合环状环流的特征,同时选取位势高度差和温度差两个指标,制定东北冷涡逐日强度定义方法,并分析了按此定义划分的不同强度东北冷涡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等强度冷涡的出现频次最多,占全年冷涡出现日数的50%以上,其次是弱冷涡,超强冷涡出现日数最少;弱冷涡生命史约为3 d左右;超强冷涡活动期间中心位移变化较大,且生命史长,影响范围更为广泛。  相似文献   
583.
《气象与减灾研究》2021,44(4):I0002-I0002
重要天气过程概述江西省气象台包慧1暴雨天气过程2021年7-9月江西省10站以上区域性暴雨日数共2d,分别为7月1日和19日,较历史同期(3.8d)偏少。7月1日受高空低槽影响,赣北有15个国家站出现暴雨,其中景德镇市以及婺源等5个县出大暴雨,以三清山167.9 mm为最大,其间伴有强雷电、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7月19日受低涡南侧切变线影响,赣北出现大到暴雨。  相似文献   
584.
临沂市汛期暴雨与旱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佃美  白玉荣 《气象》1999,25(4):52-54
根据临沂市1961-1997年逐日降水资料,计算了汛期暴雨日数,相当蚶日 与旱涝级别和汛期总降水量的关系。得出:汛期暴雨多少对汛期降水多少具有决定性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讲,汛期旱涝预测主要是汛期暴雨预测。  相似文献   
585.
提示了宽膜覆盖栽培长绒棉相对于窄膜和裸播的增温保墒效应随气候条件和棉花发育进程的动态变化规律,并分析了其对长绒棉生育期、产量形成和经济效益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586.
1961 - 2016年秦岭山区冷季积雪日数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茜  魏凤英  雷向杰 《冰川冻土》2020,42(3):780-790
根据1961 - 2016年秦岭地区32个气象站点的气温、 降水及积雪等相关数据, 运用REOF、 M-K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 对秦岭地区冷季积雪日数的时空变化和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秦岭地区冷季多年平均积雪日数表现为北坡比南坡积雪日数多。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 海拔越高积雪日数减少的越多。秦岭冷季积雪日数呈现显著减少的趋势, 5个区的积雪日数年代际变化特征显著, 在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发生了由积雪日数偏多到偏少的突变。各区冷季积雪日数的周期变化主要集中在10 ~ 20 a, 秦岭南坡同时也显示了较为明显的4 a左右的周期变化。西北太平洋海温阶段性增暖是导致秦岭冷季积雪日数减少的外强迫因素。秦岭地区冷季平均气温的显著增暖和冷季降水量的显著减少直接造成积雪日数的减少。秦岭冷季积雪日数减少的突变要比气温增暖的突变大约滞后4 ~ 7 a。  相似文献   
587.
张丽 《吉林气象》2004,(1):20-21
2003年秋季(9—10月)我省总的气候特点是:气温偏高,中西部多数地方初霜偏晚,季内降水稍多,中西部地区出现大风日数少于常年。本文简要分析了2003年秋季天气气候的环流成因,对其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影响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588.
为筛选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各发育阶段适宜的灌溉量,使用遮雨棚和智能控水设施进行严格的灌溉量控制,测定了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灌溉量(分别为0.5W、0.75W、W、1.25W、1.5W,W为当地维持25.8%土壤含水率的常用灌溉量)下的马铃薯叶片光合生理指标、根系生理指标、植株农艺性状和干物质积累指标。结果表明: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uBP羧化酶)活性在结薯期最高、成熟期最低,在发棵期和结薯期对灌溉量响应差异最显著,在W和1.25W下最高。幼苗期叶片净光合速率(P_n)对灌溉量响应不显著,在发棵期、结薯期和成熟期分别以W、1.25W、0.75W下最高。幼苗期、发棵期、结薯期和成熟期根冠比分别在0.75W、0.5W、0.75W、W下最高。幼苗期0.5W延缓了植株的伸长生长,成熟期灌溉量增加有效促进了植株株高的增长,1.5W下植株最高。地上部分干重在幼苗期、发棵期、结薯期分别在W、1.25W、1.5W下最高,成熟期地上部分干重对灌溉量响应不显著。薯重在幼苗期、发棵期、结薯期、成熟期分别在0.75W、W、1.25W、0.75W下最高。  相似文献   
589.
地上生物量能够有效反映作物的生长状态,其信息的实时估算对产量预测和农田生产管理都有重要意义。作物生长模型因其详尽的生理生化基础和对生长过程数字化描述能力,成为生物量估算的理想模型。近年来,研究人员利用数据同化算法将时间序列遥感数据同化到作物生长模型中,实现了作物模型由基于气象站的点模拟到区域尺度面模拟的外推,使生物量模拟结果同时具备大范围和机理性两个方面的特点。这一模式下,时间序列的遥感数据质量将对生物量模拟精度产生直接影响,作物生长后期受到光谱饱和的影响,遥感数据的作物冠层信息获取能力会出现明显下降,因此有必要对该阶段遥感数据和作物模型的结合方式进行优化,提升生物量模拟精度。本文针对东北地区春玉米生物量遥感估算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利用WOFOST作物模型结合无人机(UAV)遥感数据实现作物生长后期生物量准确估算的新思路。新思路首先利用多光谱遥感数据获取WOFOST模型具备较高空间异质性的土壤速效养分参数以提升模型的空间信息模拟能力,使其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点尺度模拟的限制。同时,结合集合卡尔曼滤波算法将生长前期无人机(UAV)遥感数据同化到模型中,以缩短模型单独运行时间,减少模型运行过程中的参数误差累积,实现无遥感数据参与下的短期作物生长模拟,并输出生长后期相应的生物量模拟结果。最后,本文利用地面实测数据对新方法的生物量模拟精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与全生育期数据同化相比,新方法的生物量估算精度有了明显的提升(全生育期同化:R2 = 0.45,RMSE = 4254.30 kg/ha;新方法:R2= 0.86,RMSE = 2216.79 kg/ha)。  相似文献   
590.
1961—2017年华北地区高温日数及高温热浪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华北地区85个气象站1961—2017年逐日最高气温资料,统计分析了华北地区高温日数及高温热浪(频次、持续时间、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 华北地区年高温日数整体呈增加趋势,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年均高温日数明显增多;高温多出现在华北地区的南部和西部,华北地区大部分站点的高温日数呈增加趋势。② 就气候平均态而言,高温初日有略提前趋势,高温终日则明显推迟;空间上,绝大多数台站的高温终日呈推迟的趋势,其中京津冀中北部地区尤为明显。③ 累计高温热浪次数、轻度和中度热浪次数均整体增加,并在1990年左右明显由少变多,重度热浪次数增加趋势更为显著;1987年之后,平均每次高温热浪事件的高温有效积温明显增加,表明高温热浪的平均强度增大。④ 不同等级高温热浪总频次的空间分布特征相近,高频次区域均集中在内蒙古西部、山西西南部和河北南部;热浪累计频次的变化趋势在内蒙和山西以增多为主,在京津冀地区以减少为主。除山西南部和河北南部的个别站点以外,绝大多数站点的热浪平均持续天数和平均高温有效积温的变化呈增多增强趋势。总体来看,华北大部分区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温日数及热浪事件明显增强,同时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研究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华北高温的区域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