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77篇
大气科学   185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43篇
综合类   10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41.
自适应网格应用于黄海潮流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首次将自适应网格运用在黄海,根据黄海的特点首先设计了象平面的网格分布图,并利用自适应网格能同时兼顾网格的光滑性、正交性以及疏密程度的特点得到了物理平面中的网格分布图,并运用坐标变换下的三维模式模拟研究了黄海的潮汐变化。分别给出K1,O1,S2,M2 四大分潮的同潮时线和等振幅线,并且也计算得出它们的深度平均的潮流椭圆分布图和它们各自的底层、50m 层、30m 层、20m 层、10m 层、表层的潮流椭圆分布图。可以看出模拟结果基本上与前人结果相一致,表明此模式在黄海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42.
东亚季风区的季风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地面流场正、斜压分量的冬夏季节转换的特征 ,对东亚至西太平洋季风区季风的性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这一地区的季风可分为 3种类型 :南海、华南沿海和低纬西太平洋主要为斜压流型季风区 ;华北北部、东北地区沿海主要为正压流型季风区 ;我国东部沿海和长江流域以及 2 7°N附近的西太平洋地区为正斜压流型共同形成的混合型季风区。  相似文献   
143.
利用2010年8月石家庄地基GPS反演的可降水量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和常规天气资料,对一次由副热带高压进退引起的强降水天气过程中的GPS可降水量和假相当位温的演变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降水通常出现在GPS可降水量高于基值时,尤其是在GPS可降水量达到极大值前后,极大值阶段对应强降水;GPS可降水量上升后期若有高空槽扰动,则出现对流性强降水;GPS可降水量下降初期仍将维持弱降水。2)非对流稳定性降水的GPS可降水量呈波状变化,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呈多峰型,强降水与GPS可降水量的大值阶段对应;对流性降水过程中,GPS可降水量升降剧烈,GPS可降水量和降水强度的峰值刚好对应。3)降水多发生在GPS可降水量偏离系数为正时,强降水一般出现在偏离系数超过1时。当GPS可降水量剧烈增长,降水性质为对流性雷雨或阵雨时,对应的偏离系数可比稳定性降水的略小。4)前期高能量的积累是降水发生的必要条件,副高降水出现在假相当位温的快速下降阶段或谷值区。假相当位温峰值越高、升降幅度越大、高值持续时间越长,相应的降水就越强。  相似文献   
144.
伍红雨  杨康权 《气象学报》2011,69(2):234-248
分析散度及其变化是进行暴雨研究的途径之,而传统的散度方程不能显示包含热力场分布影响散度演变的问题。因此,利用陈忠明等导出的新型散度方程和NCEP/NCAR(1°×1°经纬度)再分析资料,针对贵州省2007年7月25—26日持续性大暴雨天气过程,通过计算新型散度方程中的各项,定量诊断分析大气运动的正压非平衡强迫、湿斜压非地转与风垂直切变耦合强迫在暴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与地面1、6h降水观测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正压非平衡强迫、湿Q矢量与垂直风切变的湿斜压热动力耦合强迫导致辐合增加与暴雨发生、发展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强降水主要发生在近中性或弱不稳定层结条件下。大气运动的正压非平衡强迫导致辐合增加是强降水过程的触发机制;在暴雨维持和增幅过程中,湿斜压热动力耦合强迫在强降水的维持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当强降水过程发生后,才存在湿斜压热动力耦合强迫作用,湿斜压热动力耦合强迫作用是暴雨增幅的动力机制。未来6小时强降水发生的区域、降水强度、中心位置与散度演变的强负值区变化一致。新型散度方程对强降水预报有指导意义,可以作为诊断散度场演变的一种有效的数学工具。  相似文献   
145.
2011年3月11日北京时间13时46分,日本本州东海岸发生9.0级特大地震。据路透社报道,这次地震超过了1923年关东大地震,其能量相当于芮氏7.3级的阪神大地震的178倍,从而成为日本140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由于此次地震震级大、  相似文献   
146.
南海暖流研究回顾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管秉贤 《海洋与湖沼》1998,29(3):322-329
阐述了南海暖流的发现经过,对进一步的观测实验以及形成机制等方面作了回顾,重点是阐述各学者对南海暖流形面机制的看法,并概括出各学者的观点至少存在着4种较大的差异,期望在今后的进一步研究中将会逐步达到一个合理的共识。  相似文献   
147.
Impacts of small-scale vortices on typhoon or tropical cyclone(TC) tracks in a system of three components (an idealized subtropical high ridge,a TC,and small-scale vortices) were examined numerically using a barotropic primitive equation model and idealized initial fields.Two small-scale vorticity fields were generated stochastically,where the number of initial small-scale vortices is 100.In the two fields,the number, size,structure as well as the total kinetic energy of the small-scale vortices were all...  相似文献   
148.
利用1/30°分辨率三维POM(Princeton Ocean Model)模式,以M2、S2、K1、O14大分潮作为潮汐边界条件,模拟南海西北部(105.5-115°E,16-23°N)海域正压潮,分析琼州海峡及其附近区域正压潮能通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海域内M2分潮和全日潮都是顺时针传入北部湾,然后自西向东通过琼州海峡,直至琼州海峡东口;计算所得穿过琼州海峡中部(110°E断面)能通量为M2,0.2GW或m1,0.47GW;穿过北部湾湾口(18.5°N断面)能通量为M2,1.0GW或m1,2.5GW;海南岛西部和琼州海峡处潮能耗散最强。  相似文献   
149.
亚洲夏季风环流结构与热带印度洋偶极型海温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T42L28大气环流模式就夏季风时期大气对印度洋海温偶极子型异常的响应进行了数值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印度洋偶极子型海温异常可以引起感热和潜热加热异常并进而形成异常辐合辐散,导致热带印度洋及其邻近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同时此热带扰动可激发或造成中纬度异常波列。通过改变季风区温度场分布,偶极子型海温强迫可以影响大气的正/斜压环流结构和斜压性强弱。强的纬向风垂直切变趋向于靠近海洋异常偏暖的地区。不论是正偶极子型强迫或负偶极子型强迫,西太平洋暖池和东亚地区的大气环流均出现异常并激发出中纬度的异常波列,但异常类型并未显著反相。  相似文献   
150.
热带低压远外围强对流天气的动力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多普勒雷达、自动气象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2008年8月4日19:00-22:00粤中发生的一次南海热带低压外围强对流天气,综合分析大尺度天气形势背景、触发机制、不稳定度和动力机制,得出结果:1)地面中γ尺度切变和风速辐合中心、中尺度辐合线和西风分量入侵、偏东风急流的强烈辐合共同作用触发了此次强对流;2)强对流天气出现在地面切变线南侧低空偏东风急流出口处,即偏东风辐合最强烈的区域;3)负垂直速度带轴线与θse梯度方向一致的区域回波发展最为旺盛,强度较弱的陡直垂直速度柱和强度较强的倾斜垂直速度柱在对流发展初期起到了同等重要的作用;4)强大的水平涡管和低空正值相对风暴螺旋度在斜压性较强的区域有良好的对流指示意义,低空正值螺旋度中心高度的下降,导致了113°E回波发展最为强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