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4篇
  免费   485篇
  国内免费   533篇
测绘学   278篇
大气科学   576篇
地球物理   446篇
地质学   635篇
海洋学   376篇
天文学   115篇
综合类   93篇
自然地理   63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101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94篇
  2018年   102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81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107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91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7篇
  1976年   2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1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水稻时域散射特征分析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邵芸  郭华东  范湘涛  刘浩 《遥感学报》2001,5(5):340-345
通过对肇庆试验区1996年和1997年获取的多时相、多模式雷达卫星(RADARSAT)数据分析,从图像上直接提取地物的后向散射系数,结合实地测量水稻的生长结构参数,建立了水稻生长模型,分析了不同生长周期(从80天到120-125天)4种类型水稻的时域散射特性。利用1997年4月至7月获取的7景标准模式雷达卫星数据,对试验区内三个县和两个行政区共5000km^2面积范围内的作物进行分类和水稻产量预估算,水稻类型分类及面积量算精度达91%。结果表明:利用雷达遥感数据进行水稻种植面积量算和估产需要水稻生长期间三个时相的数据,即插秧期、抽穗期、收割前期。若能够获得多参数雷达图像,可以用插秧期和收割前期的两个时相图像来代替上述的三个时相图像同样可以达到种植面积量算和估产的效果。这一结果充分说明多时相雷达卫星数据对我国南方水稻长势监测及估产具有明显优势和潜力。  相似文献   
122.
大地震纬向分布的基本规律与动力学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统计了 1 90 0~ 1 999年全球大地震 (M≥ 7.0 )的纬向分布 ,进一步证实了全球大地震的分布的确存在不对称问题 ,北、南半球大地震发生的次数不对称 ,北半球多 ,南半球少 ;二个半球大地震集中分布的区域不对称 ,北半球大地震集中分布的区域为 1 5°~ 55°,南半球集中分布的区域为 0°~ 35°;北半球有 3个明显的大地震分布区间 ,即 1 5°~ 2 0°,35°~ 45°,50°~ 55°;两极地区无大地震。并且导出了计算日、月对地壳纬向水平引潮力达到极值的计算公式 ,根据日、月水平引潮力达到极值时的纬度分布的规律 ,较好地解释了全球大地震分布的不对称问题  相似文献   
123.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海浪遥感测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与传统测站式海浪测量不同,具有高空间分辨率的合成孔径雷达能提供大面积海浪的二维波场特性,是遥感测量海浪场的新手段,其使用的微波可穿透云层,因而测量不受恶劣天气的影响.在合成孔径雷达海浪成像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遥感测量二维海浪谱及相关海浪要素的模式和算法.从台湾东北部海域海浪的ERS-1 SAR图像中获得了二维海浪谱及海浪的波高、波长和波向等特征参数,与实测资料相比,其中波高和波向的误差分别为0.2 m和2.0°.  相似文献   
124.
目前气象台站使用的EL型电接风向风速计大多是70年代生产的,由于使用年限已久,故障较多。下面就该仪器常见故障与维修谈一些看法: ①方位灯泡时亮时不亮或自记有漏跳。这种现象大多属方位块脏、簧片压力不够,或中间继电器簧片触点焦黑,也有线路故障的。另外,雨后要考虑12线插头是否进水,风后要考虑插头是否松动。 ②风速笔尖画平线。首先检查电源,特别是要检查蓄电地电压是否达到了标称值llV,若未达到则需充电。另外要检查中间继电器簧片触点是否有焦黑和压力不够等情况。室外部分,检查风速凸轮上的簧片触点压力是否够,…  相似文献   
125.
廖圣东  廖其芳  李岩  何敬廉 《热带地理》2001,21(4):346-349,359
研究了在GSI支持下,Radarsat SNB-SAR数据用于广东省大范围水稻种植面积调查的方法与应用。首先,对SAR数据预处理,包括辐射校正、Frost滤波和几何精校正等;然后对预处理影像的后向散射值进行信息定量判断,结合GIS的辅助分析,剔除不可能是水稻信息的像元;最后对剔除非水稻信息后的影像进行最大似然法的有监分类,获取各区域水稻分布的影像并统计面积。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大范围的水稻种植面积调查具有实用、快速的特点,其精度在平原地区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山区因为地形的复杂性等原因尚需进一步研究以提高精度。  相似文献   
126.
北半球冬季纬向平均环流的结构及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10,他引:21  
龚道溢  王绍武 《地理科学》2001,21(2):108-112
冬季对流层纬圈平均纬向风 (u)最主要的模态表现为两个相反符号的极值中心 ,一个在 30°~ 35°N之间 ,另一个则在 5 5°N。与此相联系的纬圈平均高度场最突出的模态也是有两个相反符号的中心 ,一个在 40°N附近 ,另外一个则在 6 5°N附近。因此 40°N和 6 5°N纬圈平均位势高度的差可以很好定义西风指数。西风环流的强弱不仅对北半球的气候有显著影响 ,对我国冬季的气温和降水也有显著关系。在高指数环流盛行的年份 ,我国普遍气温偏高。 16 0个站平均气温与西风指数的相关系数达到 0 .6 3。同时华北及以南降水增加 ,其中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及以东地区相关最显著。 16 0站平均降水量与西风指数的相关达 0 .38。高指数年份里 ,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大槽都减弱 ,低指数年份则增强 ,因此影响我国冬季气候  相似文献   
127.
湘东─赣西NNE向走滑构造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湘东─赣西构造岩浆带位于郯庐断裂南延的关键性部位。中生代以来,该区 NNE向左旋走滑构造主要由会聚走滑和 K─ E离散走滑构造叠加而成。会聚走滑作用造就了 NNE向雁列式剪切断裂系、剪切弯曲和旋转构造、压剪性煤盆地以及断层动热变质─剪切重熔型花岗岩;而离散走滑作用则控制了该区广泛发育的张剪性红盆地、盆岭式构造地貌、以及大规模中低温热液矿床的形成。湘东─赣西复杂的平移构造型式很可能与该区地壳结构分层特征、前期断裂构造格局、平移幅度和多期走滑构造作用四个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28.
袁静  王乾泽 《矿物岩石》2001,21(1):43-47
东营凹陷下第三系埋深大于 30 0 0 m的深部碎屑岩储层普遍发育 2~ 4个次生孔隙带 ,Φ=10 %~ 30 % ,K=0 .1× 10 - 3μm2~ 30× 10 - 3μm2 ,为中孔低渗低孔低渗油气储层。综合有机质热演化过程、成岩作用和构造断裂等分析 ,认为东营凹陷埋深大于 30 0 0m碎屑岩地层中 ,第一、二个次生孔隙带埋深在 30 0 0 m~ 390 0 m之间 ,其形成主要与有机质成熟过程释放有机酸对长石等颗粒的溶解有密切关系 ,在深大断裂附近储层同时受到大气淡水的影响 ,而深陷带包裹于暗色泥岩中的浊积砂岩的次生孔隙发育情况还与泥质岩异常压力带有关 ;第三个次生孔隙带埋深一般为 390 0 m~ 430 0 m,主要成因于粘土矿物转化造成的还原环境 ,同时受到硫酸盐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这三个次生孔隙发育带对储集油气有效。第四个孔隙发育带埋深在 470 0 m以下 ,主要是构造成因的微裂缝 ,较难成为有效的油气储层。  相似文献   
129.
张广才岭燕山早期白石山岩体成因与壳幔相互作用   总被引:34,自引:19,他引:34  
出露于东北地区张广才岭的白石山岩体,其全岩-矿物Rb-Sr等时线年龄为196士4 Ma,表明形成于中生代的燕山早期,而非传统认识上的印支期.岩体主岩和闪长质包体均具有低ISr(≈0.705)和正εNd(t)(+1.7~+2.2)值的特点,反映岩体成因与地幔具有密切的联系.地质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的详细研究表明该岩体具有壳幔混合成因,闪长质包体是较基性的地幔岩浆进入主岩浆中淬火结晶而成,花岗质岩浆的源区主要为新生的地壳物质.动力学分析表明,本区在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碰撞拼合后,由于东侧大洋板块的俯冲及后续的岩石圈拆沉效应,导致软流圈地幔上隆及幔源岩浆的板底垫托,并进而造成先存和新生地壳的部分熔融和不同源区岩浆的混合作用.底垫的新生地壳是兴蒙造山带造山后晚期形成的.因此,古生代-中生代是本区地壳生长的重要时期,且这种地壳生长是在垂向构造机制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130.
孟文  吴国雄 《大气科学》2000,24(1):15-25
首先应用IAP/LASG GOALS气候模式的多年积分的结果,对赤道中西太平洋和印度洋 的SST和纬向风场进行分析,发现在模式中也同样存在与观测资料分析结果相似的“印太齿 轮式耦合”。基于此,设计了赤道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域纬向风应力异常的4组敏感性试验, 去研究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气相互作用的联系。结果表明,在太平洋或印度洋上的大气异常 信号通过印-太齿轮组合(GIP)作为桥梁(atmospheric bridge),影响到另一地的海气 相互作用,从而将太平洋上的ENSO类年际变率信号与印度洋环流和亚洲季风纬向分量的变 化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