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7篇
  免费   492篇
  国内免费   520篇
测绘学   277篇
大气科学   572篇
地球物理   444篇
地质学   634篇
海洋学   374篇
天文学   113篇
综合类   93篇
自然地理   62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101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102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81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107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91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7篇
  1976年   2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1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极光区高空物理过程与磁层-电离层耦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极区高空物理现象之观测具有悠久历史。对极区地磁、电离层和极光现象的深入考察将地球物理的研究领域扩展到了外层空间,并提出了太阳风-磁层-电离层-热层间耦合这一重要课题。耦合物理机制的证实不仅是火箭、卫星探测的重要贡献,而且也是基于对地面雷达和遍及全球大陆的地磁台站、电离层垂测站之长期观测成果。对流电场、一区和二区场向电流、电离层扰动电流系(包括极光区电集流),以及电导率的分布和变化乃是一有机整体,对其每一环节的深入认识均与对整体的全面了解密不可分。有关的理论和模式研究则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各个耦合过程的相互关系,以及其各发展阶段中不同物理过程的相对重要性。  相似文献   
992.
介绍了低纬子午环观测数据检查软件的设计思想,并介绍了采用优选法搜索隐藏在Reticon输出数据中的各狭缝信号,较常规的逐次递增搜索可大大提高效率,其定心精度优于0.05象元。  相似文献   
993.
对于一台高精度的天体测量望远镜,对其仪器本身的状态进行实时的监测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从监测中可以了解仪器的变化及工作的稳定度,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所测定的仪器变化量来对所观测到的数据进行修正。本文介绍了Reticon的基本原理并着重介绍了其在低纬子午环的各种仪器参数监测中的软硬件构成。  相似文献   
994.
秦松贤  孟德保 《湖南地质》1998,17(3):145-149,159
湘西地区的北西向构造以北西向褶皱变形为主,它横跨于该区北东向构造带之上,并对汞矿床等具有重要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95.
华北陆台北部近千公里的麻粒岩带并非同为太古宙的同一地体,其东不含孔兹岩系的冀东地体是太古宙古陆,其西含古元古代孔兹岩的晋蒙高级区是吕梁期的碰撞带。孔兹岩系在鄂尔多斯古陆北缘和东缘周边分布,也在冀东古陆西缘分布,分别是两陆缘的古元古代沉积岩系,其间从晋蒙到五台则是太古宙~古元古代的洋弧沟盆系。华北陆台中段在太古宙时期并非为统一大陆,而是由西向东的陆-洋-陆的板块构造格局。晋蒙、吕梁、太行孔兹岩系的构造走向和夕线石线理一致为SW-NE向,不代表原始沉积方位,而是碰撞运动方向。两陆的碰撞可能从太古宙末期就已启动,于吕梁期渐进增强直至陆-陆合拢。碰撞缝合带上部形成的NW向褶皱山带已被剥蚀殆尽,现在出露的碰撞根部带则表现为孔兹岩系、洋壳物质、基底片麻岩三者相互近水平的剪切叠置和构造增厚,因此下地壳缝合带宽而不规则难以识别。据缝合线垂直于碰撞方向推断,原缝合线洋带应为NW向,但因造山带根部剪切不均匀而变位成“之”字形的南北向。以怀安-五台一线为界古元古代孔兹岩系于东西两侧对称分布,从北往南一致发育NW向的中元古代基性岩墙群,东西两侧不变质盖层分别为中上元古界和寒武系,表明从晋蒙到吕梁、五台、太行不但存在过NW向或近南北向的古山链,而且华北陆台中段是由吕梁运动才成为统一的克拉通。  相似文献   
996.
通过对秦岭造山带中古元古代结晶基底岩群之一-秦岭群详细的构造研究,识别出了秦岭群中存在的初始的NNE向构造方位,这一构造方位与中晚元古代以来秦岭造山带NWW向主导性构造方位大相径庭。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分析,讨论了这一NNE向构造方位的地质意义。提出了古元古代华北克拉通与杨子克拉通可能为一个统一的克拉通,暂称之为古中国克拉通,并且这一克拉通内的主导性构造线方位是NNE向。中元古代初,这一克拉通沿NWW向破裂,才开始了秦岭造山带长期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997.
本文用地质、地貌、地震等综合方法研究第四纪构造应力状态。本区第四纪主压应力为北东东—南西西方向。在这种应力作用下,区内南北向断裂呈压扭方式活动,东西向断裂以张扭方式活动,北西向构造强烈隆起。现今小震活动多沿东西向断裂分布  相似文献   
998.
我国台湾岛的地震构造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简要地论述了台湾岛及其周围地区的地质构造、重力异常、地壳结构和地震活动等特征的基础上划分了地震构造带,对台湾岛上7级以上强震的发震构造条件作了初步讨论,最后用板块构造观点探讨了本区地震的构造成因  相似文献   
999.
北极是全球气候系统平衡的重要一环,近20 a全球变暖现象中,北极迅速增温及融冰是最为引人关注的问题之一。人类影响无疑是过去几十年北极变暖背后的最主要的原因及驱动力,但气候系统的内在自然变率对北极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本文指出,北极变暖的自然影响因子有一部分来源于热带太平洋东部海温的变化,热带太平洋通过由东部海温异常所驱动的大尺度遥相关环流型来影响北极的气候系统,该影响过程在过去20 a的演化是由热带海温的冷异常趋势所触发的。海温的冷异常通过遥相关波列在北极建立起一个异常的高压系统,并通过对大气温度的绝热加热来增加大气向下的长波辐射以加速海冰的融化,该作用在北半球夏天尤为明显,且于2007—2012年达到最大强度。此热带海温异常可能与IPO(the Interdecadal Pacific Oscillation,太平洋年代际振荡)有关,且其对高纬气候的影响可能不同于典型ENSO对高纬气候的作用。通过对CMIP5气候模式的检验可发现,大部分模式对这个热带与北极联系的模拟都存在着显著的偏差和缺陷,具体原因仍需更多研究。本文给出了有关模式局限性的一些猜想,讨论了2020年夏季海冰快速融化的原因,并通过比较2020年夏季的环流异常与之前41 a(1979—2019年)与海冰融化紧密联系的大尺度环流型,进一步探究了2020年夏季热带东太平洋海温的冷异常对北极当季增温及融冰是否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基于2018—2020年西安市冬季的ERA5再分析资料、大气污染监测资料以及地面气象资料,采用客观天气分型方法PCT将西安地区冬季的海平面气压场和10 m风场分成6种天气类型,对不同天气类型下的空气污染状况及大气边界层污染气象参数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地区在冷高压前部型、冷高压后部型、均压场型、高压底部型中PM25污染加重,污染日出现频率高,属于污染型天气类型;在污染型天气类型下,西安地区混合层高度较低、通风系数较小、大气自净能力较弱均不利于PM25的扩散稀释;对污染天气类型下西安地区的PM25污染输送与潜在来源进行研究,认为西安本地及周边地区、陕南地区对西安PM25的质量浓度均有明显的影响,另外甘肃东部、宁夏及河南西部地区也是西安重要的细颗粒物污染源地,不同的污染天气类型下,污染输送通道和源区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