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6篇
  免费   486篇
  国内免费   533篇
测绘学   278篇
大气科学   576篇
地球物理   449篇
地质学   635篇
海洋学   376篇
天文学   115篇
综合类   93篇
自然地理   63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101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94篇
  2018年   102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81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107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91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7篇
  1976年   2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1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51.
边值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物理大地测量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随着卫星重力测量和航空重力测量应用的日益广泛,研究重力数据精密稳健的向下延拓方法在重力场研究中越来越重要。本文分别对基于等效虚拟法的虚拟胝缩恢复法(虚拟向下延拓法)和Bjerhammar虚拟球泫进行了简单介绍,并采用模拟数据对两种方法的延拓结果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952.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世界气象组织(ECMWF/WMO)1981-11-1982-10逐日2.5°×2.5°网格点资料,按赤道西风判别指数确定了赤道西风的范围,讨论了这支基本气流的结构及季节演变特征,以及它和这一地区环流的关系。  相似文献   
953.
青岛及其邻区NE、NW向断裂的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NE、NW 向断裂是青岛及其邻区两组重要的区域性断裂构造。通过野外地质和地貌观察,依据所测的地震活动和断裂活动的绝对年龄,认为青岛地区NE向断裂自晚更新—全新世以来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并根据NW 向断裂对海岸线方向、海底地貌,特别是NW 向断裂对地震的控制作用,认为青岛及其邻区NW 向断裂是一组区域性活动断裂。鳌山卫—即墨微震带是NW 向断裂的现代活动性的表现。在地震监测工作中应加强对NW 向断裂活动性的监测与研究。  相似文献   
954.
三峡运行以来,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共同驱动了鄱阳湖水文情势的急剧变化,并对其湿地植被产生了显著影响,但当前研究尚未系统量化鄱阳湖湿地植被在此条件下的演变规律与趋势。因此,本研究以增强型植被指数EVI(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的时段最高值作为表征湿地植被生产力的代用指标,定量揭示了后三峡工程时代鄱阳湖湿地植被生产力的气候态特征及其变化,包括变化的量级、显著性及阶段性。结果表明:(1) 2000—2020年,鄱阳湖湿地植被EVI最高值在全年及春、秋两季分别为0.37、0.30和0.33,入湖河流三角洲及碟形洼地边滩是其生产力中心;春季EVI最高值在此区域高于秋季,而在湖心区低于秋季。(2)三峡运行后的湿地植被生产力变化在全年及春、秋两季均有极大空间异质性,在湖心深泓线附近显著增加,而在入湖河流三角洲及湿地边缘下降。春季EVI增长区域面积占比极大(84.2%),而秋季增长区面积占比较小(71.2%),即有较大面积区域EVI在秋季下降(38.8%)。(3)三峡运行后,鄱阳湖湿地植被生产力中心经历了原位增长、空间扩张以及湖心向转移3个阶段,最终完成了由支流三角洲向湖心区...  相似文献   
955.
本研究在太湖梅梁湾采集沉积柱,采用一种自制的毫米级柱状沉积物自动垂向分层切割装置对表层50 mm沉积物进行垂向切割(间隔2 mm),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沉积物中细菌群落的毫米级垂向分布;同时采用毫米级高分辨透析技术和薄膜扩散梯度技术(DGT)分析溶解态和DGT可获取态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Fe、P的垂向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沉积物中细菌群落与溶解态和DGT可获取态氮铁磷浓度在垂向上呈现显著的异质性。细菌硝酸盐还原主要发生在-16~0 mm沉积物深度,这可能导致了溶解态和DGT可获取态NO3--N含量在该沉积物深度的明显减少。细菌铁还原主要分布在-32~-18 mm沉积物深度,细菌硫酸盐还原主要分布在-50~-34 mm的沉积物深度;细菌硫酸盐还原是导致沉积物溶解态和DGT可获取态铁磷浓度从-32 mm随沉积物的深度增加而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加深了对富营养化湖泊沉积物中细菌影响氮磷在垂向上迁移转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956.
最大浑浊带水体悬沙时空变化过程是河口沉积动力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利用2013年6月16—24日在长江口南槽最大浑浊带自小潮至大潮连续9天的逐时定点水文及悬沙观测资料,分析南槽最大浑浊带悬沙垂向变化特征及影响机制,由此加深对长江口最大浑浊带形成及变化的理解。主要结果包括:(1)南槽最大浑浊带悬沙平均粒径为3.52~18.84μm。从小潮到大潮、从表层水体到底层水体,悬沙粒径逐渐增大,水体含沙量逐渐增大,含沙量为0.12~2.29 g/L。(2)水体流速呈现自下而上、自小潮到大潮逐渐增大的态势,与悬沙粒径的关联度较好;而水体盐度呈现自上而下、自小潮到大潮逐渐增大的态势,与悬沙含量的关联度较好。(3)南槽最大浑浊带水体悬沙垂向变化涵括两种控制机制:涨落潮作用引起的底沙再悬浮控制水体悬沙约7 h的周期性变化;涨潮流挟带的口外泥沙絮凝形成的絮团在涨潮流和重力作用的影响下引起水体悬沙出现约14 h的周期性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957.
钢制悬链线式立管的触地段与海床会发生频繁的相互作用,对管道的安全性影响很大。首先探索干土环境下管土作用的机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真实海况下管道—湿土作用规律。试验测试是研究管土作用最可信最直接的手段。进行了垂向及侧向管土作用机理性试验,根据土体抗剪强度验证了试验中相互作用机理与管道尺寸的无关性。研究了不同运动速度对土体反力的影响,发现运动速度对垂向及侧向管土作用均存在一定的放大效应,而垂向低速工况下放大效应不明显;接着分别研究了垂向与侧向管土作用的规律,分析了土体反力变化的成因,最后针对管土垂向—侧向的耦合效应进行研究,发现不同的垂向深度会极大地影响侧向管土作用。为后续的管道—含水土体相互作用试验奠定基础,也可为陆上管土作用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958.
研究普遍认为海洋涡旋的经向运动遵循气旋涡向极地偏转、反气旋涡向赤道偏转的规律,然而,这一极性主导的传统认知在全球和区域上均存在一定的偏差和误导性.本文深入探索了涡旋经向运动的本质规律,发现涡旋的时空地转性、海表温度的热衰减以及背景流场的拖曳作用是涡旋经向偏转的主要机制,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涡旋经向偏转由极性主导是一个伪命题,得出这一结论是由于涡旋轨迹的归一化拟合存在偏差和不对称性;相反,涡旋经向偏转更多是由地理位置决定的,且不受涡旋极性的影响;(2)地转调整效应对调制涡旋经向偏转起着关键作用,对于空间(时间)上的非地转涡旋,无论涡旋极性如何,均呈现出向极地(赤道)的偏转趋势;(3)影响涡旋经向偏转的物理机制与其运动方向相关,西向运动涡旋主要受到海表温度的热衰减影响,东向涡旋则主要受到背景流场的拖曳作用.深入理解涡旋的经向偏转规律及物理机制,对于实现涡旋轨迹高精度预测,以及海洋环境监测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59.
为解决波向测量误差大的问题,本文首次提出了一种基于压差法的波向测量新技术,根据海浪的运动变化规律,在这里巧妙地引进了压差技术,通过对放置在水下一个圆环上多个压力传感器同圆心点上的压差变化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圆环上不同方向上的压力传感器同圆心点上的压力传感器之间的差值及相位是随波浪方向变化而变化的,对圆环上不同方向上的压力传感器同圆心点上的压力传感器之间的差值进行分析,找出变化规律与波向的关系,以此得出真实的波向分布。本文通过波浪水池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解析初步得出了压差变化规律与波向的变换关系。  相似文献   
960.
介绍黄柳向教授治疗神经性厌食症(AN)的经验。黄教授认为AN多由于情志失调所致,其核心病机为肝脾不调、脾胃虚弱,致病要素有肝郁、水湿、湿热、瘀血。AN病程较久,易合并寒热、肝郁、血瘀、湿热等多种变证,故治疗以肝脾同调为核心,注重调畅气机、血水共治;以寒热虚实为枢机,注重平调寒热、补虚泄实。临证详察疾病之寒热虚实,善用半夏泻心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等经方随症加减。治疗上强调以综合治疗为主法,注重患者的心理调节和身心健康。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