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篇
  免费   137篇
  国内免费   210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445篇
地球物理   38篇
地质学   31篇
海洋学   3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3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3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571.
利用1979~1992年卫星TOR对流层臭氧数据库资料,以及同期太阳辐照度数据序列,考察青藏高原对流层臭氧含量变化与太阳辐射周期变化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青藏高原对流层臭氧分布表现出与太阳辐照度相同的变化趋势,存在着明显的太阳周期变化特征.逐月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太阳辐照度增加导致青藏高原对流层臭氧增加的正效应.在太阳周期内,太阳辐射增加可使青藏高原对流层臭氧、平流层臭氧臭氧总量分别增加1.31、4.97、6.628DU,或4.07%、2.04%、2.28%.该特征与赤道太平洋地区完全相反,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至少应包括两方面因素:一是背景大气NOX和水汽含量的差异;二是青藏高原频繁发生的平流层-对流层大气物质交换和输送.  相似文献   
572.
拉萨地区夏季地面臭氧的观测和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8年 6~ 9月 ,在西藏拉萨郊区 (海拔 36 5 0m ,2 9.6 5°N ,91.16°E)对地面臭氧进行了连续观测。该地区夏季地面臭氧日平均浓度在 10~ 6 0nL/L ,夏初的浓度较高于夏季后期。地面臭氧浓度的日变化呈单峰型 ,峰值出现在当地时间 10~ 18时 ,具有光化学过程臭氧生成的典型变化特征。局地风速、降水、太阳总辐射等气象因素的变化对地面臭氧浓度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拉萨地区大规模宗教活动中的露天生物体燃烧 ,对地面臭氧浓度的增加有十分明显的贡献  相似文献   
573.
南北极区和青藏高原臭氧变化与中国降水和温度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国强  朱乾根  李晓燕 《气象》2004,30(1):8-12
利用 1 978年 1 1月~ 1 993年 4月TOMS全球臭氧资料和中国地面资料 ,研究了南北极区春季和青藏高原大气臭氧变化与中国降水和温度变化的联系。结果显示 ,南北极区春季和青藏高原冬季臭氧变化与中国的降水和温度变化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因此可利用大气臭氧变化预测中国部分地区降水和温度变化。  相似文献   
574.
北京市夏季臭氧变化特征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2002年7月至8月325m气象塔资料研究了北京市夏季近地层臭氧浓度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市夏季边界层臭氧浓度日变化显著.臭氧浓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臭氧多数为单峰型分布,双峰型仅分布在底层;臭氧峰值出现时间与气温峰值出现时间基本一致,或略有落后。  相似文献   
575.
《地理教学》2006,(6):47-48
欧洲科学家最近发现了一种过去不为人知的大气污染源——亚硝酸气体。在阳光充足时,这种气体会使大气层底部臭氧增多,导致城市上空产生有害烟雾。  相似文献   
576.
中国大气臭氧探空仪的研制和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地球大气中的臭氧一直是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大气臭氧探空系统是当前直接获得地球大气臭氧垂直结构资料的直接探测系统,同时也是为卫星臭氧探测和激光雷达臭氧探测等提供对比和定标的有力手段。中国大气臭氧探空仪的研制工作起步较晚且进展缓慢,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中国大气臭氧高空探测业务化的进程。首次报道了中国大气臭氧高空探测业务化进展状况,重点报告中国自行研制的大气臭氧探空仪的结构和技术性能指标,讨论了中国大气臭氧探空仪主要技术性能指标与芬兰Vaisala臭氧探空仪的比对结果,并给出该系统在北京、南极等地区应用施放中所得到的部分探测结果。同时对中国大气臭氧高空探测业务化方面的近期任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77.
利用观测和再分析资料通过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中部型ENSO和平流层准两年振荡(QBO)对冬季北半球平流层臭氧的独立影响和联合调制作用。研究表明,北半球平流层臭氧在中部型厄尔尼诺年增加,而在中部型拉尼娜年减少;准两年振荡东风位相年份,北半球平流层臭氧增加,准两年振荡西风位相结果则相反。相比之下,北半球中、高纬度平流层臭氧异常对准两年振荡活动的响应明显小于其对ENSO活动的响应。进一步研究发现,准两年振荡东风位相会加强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引起的北半球平流层臭氧的增加,而减弱中部型拉尼娜事件造成的平流层臭氧的减少。在准两年振荡西风位相下,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仅导致北半球平流层臭氧含量少量升高,而中部型拉尼娜事件期间臭氧会大幅度减少。因此,准两年振荡东风位相会加强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对北半球平流层臭氧的影响,而减弱中部型拉尼娜事件对北半球平流层臭氧的影响。准两年振荡西风位相会减弱中部型厄尔尼诺而加强中部型拉尼娜事件对北半球平流层臭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78.
The impacts of emissions from industry,power plant,transportation,residential,and biogenic sources on daily maximum surface ozone (O3DM) over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BTH) region in North China in the summer of 2007 were examined in a modeling study.The modeling system consisted of 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WRF) model and the photochemical dispersion model,CAMx.The factor separation technique (FST) was used to quantify the effect of individual emission source types and the synergistic interactions among two or more types.Additionally,the effectiveness of emission reduction scenarios was explored.The industry,power plant,and transportation emission source types were found to be the most important in terms of their individual effects on O3DM.The key contributor to high surface O3 was power plant emissions,with a peak individual effect of 40 ppbv in the southwestern BTH area.The individual effect from the biogenic emission category was quite low.The synergistic effects from the combinations of each pair of anthropogenic emission types suppressed O3 formation,while the synergistic effects for combinations of three were favorable for O3 formation when the industrial and power plant emission source types coexisted.The quadruple synergistic effects were positive only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power plant,transportation,residential,and biogenic sources,while the quintuple synergistic effect showed only minor impacts on O3DM concentrations.A 30% reduction in industrial and transportation sources produced the most effective impacts on O3 concentrations,with a maximum decrease of 20 ppbv.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synergistic impacts among emission source types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formulating emission control strategies for O3 reduction.  相似文献   
579.
本文对近30 a以来中国上空臭氧总量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进行遥感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上空的臭氧总量在持续下降,下降速度低于全球臭氧总量下降速度,而与北半球下降速度基本一致,略低于北半球下降速度。中国臭氧总量每年平均减少0.11%,大约下降0.36 DU,但2000年后中国臭氧总量下降的速度有所减缓,尤其是2005年以来,中国臭氧总量呈上升趋势,这与全球的臭氧总量变化趋势相同。中国臭氧总量的季节变化呈正弦曲线变化,最大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3月和10月,平均值大约分别为333.36 DU和284.54 DU。中国臭氧总量季节变化在纬度方向上不明显,而在经度方向上变化较大,同纬度地区臭氧总量,东部地区的大于西部地区的,南北方地区臭氧总量季节变化几乎呈相反的趋势。  相似文献   
580.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retrieval sensitivity of tropospheric ozone using simulated the Global Ozone Monitoring Experiment-2 (GOME-2) measurements. The retrieval sensitivity was evaluated by the degree of free- dom for signal (DF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ultraviolet (UV), UV polarization (UVPOL), and visible (VIS) bands enhances DFS of tropospheric ozone and improves the vertical resolution of the retrieved ozone profile. UVPOL reduces the dependence on solar zenith angle, mainly in- creases the sensitivity in upper troposphere. Polarization increased the DFS by 20% on the eastern side of the GOME-2 orbit, with little improvement on the western side because the increase in DFS due to polarization is depend- ent on the relative azimuth angle. The inclusion of the visi- ble band reduces significantly the dependence on viewing geometry, and mainly increases the DFS in the lower tro- posphere (0-6 kin) by a factor of two. It was possible to retrieve several independent pieces of tropospheric ozone information from GOME-2 UV/UVPOL/VIS measure- ments, especially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