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8篇
  免费   403篇
  国内免费   173篇
测绘学   67篇
大气科学   96篇
地球物理   860篇
地质学   345篇
海洋学   139篇
天文学   19篇
综合类   43篇
自然地理   45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揭阳凹陷是珠江口盆地近年划分出的无井新凹陷,烃类检测研究还是空白,多种技术的综合使用有利于提高地震烃类证据的可靠性.邻区白云凹陷的研究成果和揭阳凹陷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出的构造、沉积和地层压力特征反映出该凹陷具有较好的油气生成和成藏条件.本文依据白云凹陷已发现的荔湾3-1气田所表现出的主频变化特征继而提出利用能量提前衰减来确定含气异常层位和异常区域的方法,即应用短时傅里叶变换,以5Hz为间隔,将数据体分解成5Hz、10Hz、15Hz、20Hz、25Hz、30Hz的单频数据体;在了解含气层的主频与不含气层主频差异的前提下,通过比较相邻两个分频体的能量差异来获取异常衰减区域;以此检测出的含气能量衰减区域与荔湾3-1气田的分布范围颇为吻合,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地震资料解释出的揭阳凹陷珠海组底部海底扇在该方法的检测下亦表现出含气衰减,同时,检测出的衰减异常得到了AVO响应和正演模型的支持,它们一致反映出揭阳凹陷珠海组底部海底扇是一个具有勘探潜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942.
利用土层场地数字化强震动记录,研究适用于东北地区及邻区的强震动包络函数参数衰减关系.数据集由2008年后研究区内发生的29次地震事件的水平向和垂直向强震动记录构成.经过基线校正和滤波处理后,结合三段式包络函数模型,应用能量持时计算t1和t2,通过最小二乘法统计回归确定c值,得到了强震动包络函数参数的衰减关系公式.比较水...  相似文献   
943.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水平截面法的树木点云提取方法。首先联合三维格网和二维格网滤除地面和低矮地物的点云数据。其次运用水平截面法截取距地面一定高度的树干,将其投影到二维平面,利用八邻域算法进行聚类,根据聚类后的每一类树干点云数据,运用AlphaShape算法求取各个树干的轮廓线,将轮廓线的点连成多边形求取最小外接圆圆心即是该树的位置。最后利用树木的位置坐标和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依据最近距离原则遍历滤波后的点云,完成树木的分割。实验表明该方法可以较好地实现树木的提取,避免了传统树木提取方法中过度依靠经验值并且设置参数过多的弊端。  相似文献   
944.
以海水中7种苯系物为研究目标,利用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方法准确测定海水中苯系物的含量,研究不同环境条件下海水中苯系物的挥发、降解等衰减过程,探讨海洋微生物对苯系物降解贡献率。结果表明,7种苯系物性质相似,在不同保存条件下,海水中苯系物各组分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海水中苯系物的衰减过程受温度影响明显,室温23°C条件下比低温4°C条件下海水中苯系物衰减更快,低温4°C时苯系物衰减完毕时间约125h,而室温23°C时则为24h。天然海水中间二甲苯、邻二甲苯相对更容易挥发或降解,而苯乙烯、苯则相对滞后。敞口保存下天然海水中苯系物浓度的降低更多是挥发造成的,微生物降解贡献率相对较小;密封保存下以微生物厌氧降解为主,其对苯系物降解贡献率明显高于敞口保存,累计可达83%,室温23°C下微生物降解苯系物时间更短,但低温4°C下微生物降解苯系物更完全。在适宜的温度和密封条件下天然海水中微生物降解对于海水中苯系物的去除将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45.
黄渤海底栖纤毛虫分子多样性和生物地理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中国渤海、北黄海和南黄海三个海域底栖纤毛虫的分子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进行了研究。从底栖真核微生物18S rDNA的焦磷酸测序数据中提取出隶属于纤毛门的序列,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纤毛虫群落的阿尔法多样性和贝塔多样性。结果表明,纤毛虫操作分类单元的丰富度在渤海比北黄海和南黄海都高,但夏冬两季无显著差异。在所有检测的环境因子中,水体深度与阿尔法多样性的相关性最强。就纤毛虫群落组成上看,总体上旋唇纲的序列及操作分类单元丰富度均占优势地位(占比分别为77.0%和66.5%);旋唇纲主要由环毛亚纲以及未能进一步分类的类群组成。底栖纤毛虫群落结构在三个海域之间显著不同,但夏冬两季无显著差异。从各主要类群的相对比例来看,唯有侧口纲的序列比例在三个区域间呈现显著的不同。偏门特尔分析表明,相对于地理距离和环境因子而言,水体深度在调控底栖纤毛虫群落结构中扮演者更为重要的角色。本研究同时也发现,超过60%的操作分类单元未能被进一步分类到纲或目级水平,约45%的操作分类单元与GenBank数据库中已描述种类的序列相似度低于或等于97%,表明在近海沉积物中可能存在大量待发现的纤毛虫类群或物种。本研究发现底栖纤毛虫阿尔法多样性从北黄海到南黄海降低的趋势,这一点与之前基于形态学方法的调查结果相似。然而,测序数据显示旋唇纲是最主要类群,而形态学调查表明前口纲和核残迹纲是主要类群。本文也探讨了可能造成分子与形态学研究结果差异的一些潜在原因。  相似文献   
946.
气泡帷幕在水下噪声抑制方面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为了更好地利用气泡帷幕的衰减特性,在实验室水槽设备中采用气泵法产生气泡帷幕,通过对不同深度、气流量接收信号的时频分析,利用共振谱法对气泡分布进行反演。研究表明:(1)气泡的分布可以利用高斯分布近似描述。(2)随着深度增加,气泡含量也有略微增加。(3)气泵法产生的气泡帷幕的气流量大小对衰减的峰值所在的频段基本没有影响,但气流量的改变会影响声波衰减的强弱,气流量大的情况下,气泡帷幕对声波衰减效果更强。通过掌握气泵法生成气泡帷幕中气泡的分布规律,可以有效指导气泡帷幕的设计。  相似文献   
947.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根、茎、叶均可量化的植物模型,开展波浪水槽实验。通过改变实验水深、入射波高、植物分布密度等因素,研究不规则波在植物群传播时沿程波高衰减特性,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对不规则波频谱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植物模型消波效果较好,但很少出现植物消波的边界效应,不规则波沿植物群的波高变化情况多数时与Mendez理论曲线不一致,植物群各部分的波能衰减情况并无固定的变化规律。此外,波能衰减集中在谱峰频率处,且入射波高越大,透射波与入射波之间的谱峰值差值越大,但透射波的频谱宽度与入射波相比无明显变化。本研究可为采用近岸植物消波护岸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48.
采用孤立波模拟海啸波,利用根茎叶定量概化模型近似模拟近岸刚性植物,以探究植物根、茎、叶对孤立波消减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透射系数的范围为0.56~0.85,植被区沿程波高衰减百分比的范围为25.9%~97.0%。根、叶在不同分布密度条件下的透射系数均随相对波高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当淹没度大于0.7时,在入射波高等于7.0,9.0和12.0 cm条件下,波高衰减强度沿流向的敏感度逐渐降低,植物消浪呈现边界效应。当淹没度为0.6、根和叶分布密度均为16枝/株时,波浪于植被区发生波高增大现象,波高增值的范围为3.0%~6.0%。植物根、茎、叶对孤立波消减特性的影响与根和叶的分布密度、淹没度及相对波高均相关。  相似文献   
949.
在气升式光生物反应器中,对集胞藻 6803 分批培养条件下的光衰减、平均光强、光的分布以及藻细胞生长对光能的利用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Lambert-Beer 定律可较好描述细胞浓度及光程对光衰减的影响;随着藻细胞密度的增加,光生物反应器内平均光强不断减小,藻细胞的比光能吸收速率和比生长速率也不断降低,反应器中"暗区"体积在培养 6 d 后超过总体积的 80%;利用 Pirt 细胞生长生物能量模型描述比生长速率和比光能吸收速率的关系,在入射光强为 58.73 KJ/(m2(h),求得基于光能的细胞得率 YG 和维持系数 m 分别为 9.98×10-3g/kJ和0.445kJ/(g(h).  相似文献   
950.
刘英  李国胜 《海洋学报》2009,31(3):21-29
衰减深度是传感器检测到的水体信息的90%的深度,衰减深度越大,传感器检测到的水体信息越多,提取水体信息的精确度越高,同时从衰减深度还可了解传感器获取的水体信息到底来自水下多深的水层。以MODIS数据为数据源,对渤海海域衰减深度进行计算,分析了某一时间渤海海域衰减深度波谱变化和某一波段渤海海域衰减深度季节变化。衰减深度波谱曲线为单峰曲线,不同区域的衰减深度波谱曲线的相似和差异情况与前人根据渤海海域悬浮泥沙含量和光谱情况进行分区的情况较一致,衰减深度最大值具有红移现象(不同区域衰减深度最大值的情况是:渤海西北海岸外区域和渤海海峡区域在波段531nm,渤海中部区域在波段551nm,现黄河口影响区域、老黄河口影响区域、辽东湾西侧区域、辽东湾东侧区域在波段555nm),衰减深度波谱佐证了渤海海域为二类水体;衰减深度在夏季最大,在秋季次之,在春季和冬季在不同区域大小顺序有所不同。不同区域衰减深度由小到大顺序是现黄河口影响区域和辽东湾东侧区域、辽东湾西侧区域、老黄河口影响区域、渤海西北海岸外区域和渤海中部区域、渤海海峡区域(除去412和645nm),其中现黄河口影响区域与辽东湾东侧区域和渤海中部区域与渤海西北海岸外区域的衰减深度的大小顺序在不同季节和不同波段有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