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7篇
  免费   487篇
  国内免费   793篇
测绘学   163篇
大气科学   1948篇
地球物理   122篇
地质学   700篇
海洋学   226篇
综合类   108篇
自然地理   130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108篇
  2021年   130篇
  2020年   115篇
  2019年   141篇
  2018年   109篇
  2017年   86篇
  2016年   87篇
  2015年   119篇
  2014年   221篇
  2013年   178篇
  2012年   159篇
  2011年   177篇
  2010年   164篇
  2009年   154篇
  2008年   168篇
  2007年   174篇
  2006年   142篇
  2005年   130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49年   3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2篇
  1942年   5篇
  1941年   9篇
  1940年   1篇
  1939年   1篇
  1938年   1篇
  1937年   1篇
  1936年   2篇
  1935年   2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陈明先  何春燕 《广西气象》2007,28(A02):24-25
通过对常规气象资料、雷达资料和自动站资料的分析,发现华南大部从地面到高层都受强热带风暴“碧利斯”登陆后减弱成的低压环流控制是2006年7月14到16日东莞市大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低层西南风的转变预示着降水的开始,但是最强降水时段是在西南急流建立和中高层都转为西南风以后才出现;中尺度强降水系统是导致东莞强降水的直接因素,把自动站资料和雷达图结合分析可以较好地看出中尺度强降水系统的生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992.
利用常规观测、T213、雷达和MM5中尺度模式输出资料对2004年6月23—24日湘西北地区的暴雨和大暴雨进行了天气动力学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这场暴雨是在有利的天气背景条件下产生的,造成强降水的雨团在时空尺度上具有中尺度系统的特征,中尺度辐合线和低空急流为降水发生提供了有利的触发条件。  相似文献   
993.
对2006年7月1-4日河南省区域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并从热力、水汽、动力等方面探讨了区域性暴雨的成因。  相似文献   
994.
利用常规探空和地面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6年1月漯河暴雪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阶梯槽的形成和维持,为这次强降雪过程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中低空低涡切变线是主要影响系统;冷平流的持续使近地面层气温降至0℃以下,有利于雪的形态维持;高层辐散与低层辐合的耦合,使上升运动加强;低空急流输送了充沛的水汽,大气中水汽处于饱和状态有利于提高降水的转化率。  相似文献   
995.
一次回流与倒槽共同作用产生的暴雪天气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赵桂香 《气象》2007,33(11):41-48
对2006年1月18—19日山西持续暴雪天气进行了分析,发现这次暴雪过程不同于以往:(1)高空极涡稳定,强度较强,极锋位置偏北,沿极涡外围极锋锋区上分裂的短波小槽,与南支槽同相叠置,使得南支槽发展加深,暴雪发生在此期间。(2)地面图上,不仅形成回流形势,而且河套倒槽向北发展旺盛,倒槽前的暖湿空气与东南气流相遇,两支气流耦合加强,与北方冷空气在山西中南部强烈交汇,使得山西中南部出现了暴雪天气,这种回流形势与倒槽同时强烈发展的情况并不多见。(3)深厚的湿层和强烈的水汽辐合为暴雪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暴雪中心就位于中低层两条水汽通量轴线交汇的南侧。(4)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垂直配置以及暴雪区上空强烈的上升运动和低层露点锋的持续抬升作用,触发中层高不稳定能量的连续释放,是造成连续暴雪的重要机制,而低空、超低空急流的存在,不仅为暴雪提供了水汽来源和热量输送,而且使得重力波不稳定发展,加强了抬升运动。(5)暴雪出现在500hPa正涡度平流中心右前方,暴雪出现12小时后,正涡度平流中心强度迅速增强,对应暴雪出现一个增幅期。  相似文献   
996.
2004年9月川渝大暴雨期间西南低涡结构及其环境场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赵思雄  傅慎明 《大气科学》2007,31(6):1059-1075
采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及地面降水资料, 对2004年9月2日~8日发生在川东和重庆的大暴雨的影响系统及其环境场作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此次暴雨分为三个阶段, 降水系统主要有两个:第一、三阶段的主要降水系统是低空切变线;第二阶段的主要降水系统是西南低涡, 而西南低涡影响期内的雨量最强、范围最大。西南低涡开始时为一β中尺度系统, 最后发展达α中尺度系统。其影响时间从4日00时到6日06时 (国际协调时), 持续了54小时。本文对此次暴雨过程所做的研究表明, 川东地区的特殊地形, 500 hPa高空小槽以及700 hPa、 850 hPa低层鞍型流场均是西南低涡产生和维持的重要条件; 西南低涡上层为暖性结构; 在暴雨过程中有20个雨团接连发生, 中尺度系统是这次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对水汽收支的计算表明, 水汽可能来自于低纬度热带地区。本文还对西南低涡与东北低涡的异同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997.
1998年南海西南季风活动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OLR、SST观测数据,分析了1998年南海西南季风的建立日期、强度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与海面温度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广东降水的影响.得出南海西南季风建立的日期为5月17日(5月4候).1998年为弱季风年,OLR具有1个月左右的振荡周期,西南风具有半个月左右的振荡周期.孟加拉湾地区季风和105°E越赤道气流是南海季风低频变化的重要策源地.1998年南海季风弱,主要是由于初春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正距平,并导致南海-阿拉伯海海温正距平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8.
对2004年5月9日发生在呼和浩特白塔机场的一次低空风切变过程天气形势、物理量场进行了诊断分析,同时利用AWOS2000自动观测系统资料分析了当日跑道接地地带风、场面气压等气象要素的演变及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该机场此次低空风切变的产生与锋面气旋天气系统及850hPa槽线过境有关;低空风切变发生时近地面处于强冷下沉与暖上升气流之间区域;跑道接地地带正处于由前期持续增大的风速迅速回落为较小风速,气压却持续上升导致变压最大,风与变压呈现反位相。  相似文献   
999.
“03.8”辽宁地区暴雨过程成因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健  寿绍文  陈力强  何玉科 《气象》2005,31(4):18-22
对2003年8月5~6日辽宁地区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及雷达回波进行了分析。并利用中尺度MM5模式对这次暴雨过程的模拟结果进行了诊断分析,探讨了过程中主要影响系统——华北气旋在渤海西岸生成后迅速发展加强的原因。结果表明。中纬度短波槽的充分发展引导贝加尔湖冷空气的南下、副高的稳定与加强和低空急流的建立输送大量暖湿气流是华北气旋生成的重要条件。而“干侵入”则是造成此次华北气旋迅速发展加强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00.
2004年7月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王雷  赵海林  张蔺廉 《气象》2005,31(11):65-68
对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特征等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表明:两次强对流过程有许多相似之处,高、低空西南急流适宜配置而引起的高低层动力场的耦合是强对流发生的动力条件,强对流发生在低层露点锋区及低层水汽通量和散度辐合、高层则相应辐散的大值区域.高低层相对散度正值越大,其所产生的雨量也就越大.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因子图上弓状回波的后侧出现下沉入流急流,相应速度图上的速度值越大,回波移动速度越快,预示着所造成的地面风力也就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