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54篇
  免费   3939篇
  国内免费   3910篇
测绘学   2839篇
大气科学   8149篇
地球物理   4808篇
地质学   7160篇
海洋学   2862篇
天文学   1481篇
综合类   1677篇
自然地理   2627篇
  2024年   218篇
  2023年   704篇
  2022年   870篇
  2021年   961篇
  2020年   810篇
  2019年   1032篇
  2018年   697篇
  2017年   641篇
  2016年   667篇
  2015年   882篇
  2014年   1477篇
  2013年   1106篇
  2012年   1514篇
  2011年   1406篇
  2010年   1315篇
  2009年   1471篇
  2008年   1756篇
  2007年   1309篇
  2006年   1125篇
  2005年   1291篇
  2004年   1131篇
  2003年   1118篇
  2002年   1012篇
  2001年   1018篇
  2000年   758篇
  1999年   600篇
  1998年   531篇
  1997年   571篇
  1996年   463篇
  1995年   484篇
  1994年   466篇
  1993年   392篇
  1992年   469篇
  1991年   429篇
  1990年   388篇
  1989年   235篇
  1988年   43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29篇
  1985年   31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21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16篇
  1978年   6篇
  1965年   5篇
  1957年   7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水下自航式海洋观测平台技术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水下自航式海洋观测平台是一种新型海洋观测平台,主要用于无人、大范围、长时间水下环境监测,包括物理学参数、海洋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参数,海洋化学参数、海洋生物学参数及海洋工程方面的现场接近观测。其特点是:成本低,环境适应性强,可冲破人工潜水极限而进入现场进行接近观测,免除了ROV需要水面支援母船的累赘,减少作业经费,体积小,使用方便,便于布放回收;可根据水声信号摇控或预置程序控制,按要求进行相关项目观测;有自主动力,水下运行时间相对较长,有源噪声低,可进行隐弊观测,正是基于以上的优点,近几年颇得海洋环境监测和海军方面的青睐,本文介绍了国际上水下自动观测平台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提出了我国开展研究水下自动观测平台的重要性及研究的面容。  相似文献   
192.
汪兆椿 《海洋预报》1994,11(3):38-41
《全球海洋观测系统》的缘由汪兆椿(国家海洋局,北京)《全球海洋观测系统》是联合国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世界气象组织等发起的一项为全面长期探索海洋的运动规律,及其内在变化机制,以期长期监测海洋的计划,英文缩写GOOS。这个系统是在已经分别开展或即将实施的...  相似文献   
193.
对于含多资料三维分潮波模型建立了一种岸边资料运动学外推的潮波第一边值方法,并对渤海的四大原湖波进行试算。结果证实本方法可行,该方法使潮波方程既满足第一边值问题,充分利用岸边测站资料,又保证岸界法向流速为零条件,符合物理意义。并对复型病态矩阵的收敛问题提出了一种可行性处理。  相似文献   
194.
对水文泥沙测验资料的分析表明,洪季海甸溪为一由东向涨潮流控制、净输沙向东的水道,而新港航道内的净输水输沙均向东,表现为一略有冲刷特征的航道:枯季时,航道内净进沙量远大于净出沙量,因而与洪季相比淤积特征显著。而巳扩展为海甸溪西口分汊槽的开挖槽,使海甸溪西口水域进一步向瘀积型变化,因而在开发海口新港及新港道时,应充分重视开挖槽的变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5.
本实验进行了不同雌雄比对海带雌配子体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雌雄比(鲜重)为1:1及2:1,实验组出现排卵时间最早,且发育率高,实验第20天,发育率超过70%,孢子体正常。5:1,10:1,20:1实验组随着雄性比例的减少,发育率逐渐降低,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三个实验组均出现未受精卵及畸形孢子体,雌雄比越大,未受精卵数目越多。  相似文献   
196.
Observations of fluid mud were made in the lower North Passage of the Yangtze Estuary in February 2000, on 10 -11 August 2000, on 30 - 31 August 2000 (after two strong typhoons), on 21 - 24 August 2000 (neap tide) and on 3 -6 September 2000 (mean tide) respectively. In situ data show that the fluid mud in this area consists of fine cohesive sediment (median size 7.23 μm). The formation and movement of fluid mud varied during the neap-spring and flood-ebb tidal cycle. Observations suggest that fluid mud phenomena in this area may be categorised in a three-fold manner as slack water, storm and saltwedge features. The thickness of the fluid mud layer of slack water during the neap tide ranged from 0.2 to 0.96 m, whereas during the mean tide, the thickness ranged from 0.17 to 0.73 m, and the thickness of the fluid mud layer was larger during slack water than at the flood peak. Shoals cover an area of 800 km^2 with a water depth smaller than 5 m. Erosion of these extensive intertidal mudflats due to storm action provides an abundant sediment source. This is particularly significant in this estuary when the tidal level is lower than 5 m. The lower North Passage is a typical zone of saltwater wedging, so the saltwedge fluid mud has the most extensive spatial range in the estuary.  相似文献   
197.
中国ARGO计划发展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RGO全球海洋观测网计划是借助卫星定位和通讯系统向地面接受站实时发送海洋温度和盐度数据以及浮标位置等信息的计划。本文全面介绍了中国加入国际ARGO计划的背景情况和意义、我国ARGO计划的实施情况、国际ARGO计划的发展现状及我国实施ARGO计划的总体设想。  相似文献   
198.
《台湾海峡》2006,25(1):152-152
[本刊讯]据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于2005年11月共同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年度报告(2005)》的统计结果:2004年本刊的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分别为0.494、400,比往年的均有进一步的提高。该引证报告提供的数据是根据《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2004年5941种统计刊源析出的170万条中国期刊引文数,及“中国期刊网”中心网站2004年全文下载记录数的统计结果。  相似文献   
199.
在POM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坐标系下的三维斜压预报模式,采用细网格,考虑海底摩擦系数的影响,以实测资料为基础,对大连附近海域的潮汐潮流进行了数值模拟。从单点潮位验证、单点潮流验证、流场的变化规律等多方面的模拟情况看,预报结果具有很高的精度,可以为海洋测量和航海等工作提供三维实时的动态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00.
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对南海北部陆架海洋表层温度锋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7年(1993~1999)月平均的SST卫星遥感资料,分析了南海北部陆架区域海洋表层温度锋在一年中的逐月变化特征,表明南海北部陆架海洋表层温度锋存在明显的季节内变化。结合风场的卫星遥感资料,分析了东北季风对南海北部陆架温度锋的影响,表明东北季风风速的增加有利于温度锋强度的增强。通过对黑潮南海流套入侵较强的1999年2月与流套入侵较弱的1998年2月的SST卫星遥感资料的对比分析,考察了黑潮南海流套的入侵对南海北部陆架温度锋的影响,结果表明黑潮流套的较强入侵能够增加陆架温度锋的强度,对温度锋的走向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