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3篇
  免费   304篇
  国内免费   413篇
测绘学   37篇
大气科学   1911篇
地球物理   262篇
地质学   66篇
海洋学   147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67篇
自然地理   8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126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120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151篇
  2006年   152篇
  2005年   128篇
  2004年   118篇
  2003年   87篇
  2002年   95篇
  2001年   99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73篇
  1996年   77篇
  1995年   73篇
  1994年   57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 毫秒
31.
从天气形势、冷空气路径、物理量场等方面对2001年7月下旬鹤壁市受西北低涡影响出现的两场暴雨以上量级降水过程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该类型暴雨过程的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32.
千庆兰 《热带地理》2002,22(1):90-92,96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是影响城市景观和居民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环境质量分区是进行生态环境评价的基础性工作。在以往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通常采用单一的环境污染指标,难以全面综合的反应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植被的面貌是一定时期内大气、土壤、水分、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树木有生命而又不能移动,它的健康状态是一定时期因素内,综合地反映其生活环境条件的最好尺度。借鉴国外环境诊断的研究方法,提出“树木活力度”,即树木的枝、叶、梢、树形等各个部位的生长状况和健康程度这一新的综合生态指标,并结合实际,以吉林市为例,对运用这一指标进行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原理、问题等进行了初步探讨。指出运用树木活力度进行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分区,具有迅速目测、计算简便,快速经济的特点,是当前较为流行的一种景观诊断的简便易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33.
地震CT勘探原理及其在公路隧道病害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地震CT勘探是一种新的地球物理方法。具有分辨率高、可靠性强、信息量大、图象直观的特点。可以广泛地用于线路、场地、隧道、边坡等项目的工程地质勘查和病害诊断。在元磨高速公路芭蕉箐隧道的地质病害诊断中应用地震CT进行勘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4.
时频测控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前,在所有的物理量中时间与频率标准的物理实现具有最高的准确度和稳定度,它们的发展不但在计量技术中,而且在几乎整个高科技领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方面的发展一直受到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根据近年来与国外同行的技术交流和了解的情况,对时频测控技术的发展和影响等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35.
西太平洋副高脊线北抬至25°N的OLR特征及诊断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许金镜  杨林  温珍治  王毅仁 《气象》2003,29(9):42-46
取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北抬至 2 5°N日期和射出长波辐射 (OLR)月平均资料为素材 ,确定副高脊线北抬至 2 5°N指数和异常年例 ,揭示异常年例的OLR特征 ,进行诊断判据分析 ;主要结果有 :(1 ) 6月东亚中低纬地区的OLR距平场由中纬向低纬若呈偏低 (高 )、偏高 (低 )、偏低 (高 )分布时 ,副高脊线北抬至 2 5°N易于偏早 (迟 ) ;(2 )在分析诊断判据时 ,上一年 1 1月侧重南半球澳大利亚地区OLR所显示的信息 ;而当年三月侧重西太平洋辐合区OLR所显示的信息。  相似文献   
36.
大气运动非平衡强迫与“98·7”突发性特大暴雨诊断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应用常规气象和卫星资料,对1998年7月21日发生在武汉附近地区的突发性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引发本次突发性特大暴雨的系统是一个中-β尺度对流云团.(2)该中-β尺度暴雨系统在对流层高低层没有独立的负、正涡度大值中心区与之对应,辐合层并不十分深厚(低于500hPa),且气流散合强度(10-4s-1)较旋转强度(10-5s-1)大一个量级(D>>ζ).(3)在暴雨发生前10余小时,大气运动已处于较强的非平衡状态,且越临近暴雨发生,U<0的非平衡性越强;而在暴雨达到强盛期后,大气运动即由U<0的非平衡态转为U>0的非平衡态.(4)对流层低层大气运动非平衡动力强迫与200hPa等压面上的中-β尺度强辐散是本例暴雨和中-β尺度暴雨系统发生发展的重要动力启动机制.  相似文献   
37.
2002年11月30至12月4日,北京持续4天大雾天气,空气污染物在持续的稳定层结条件下,空气质量连续3天达5级以上。文中分析了大雾天气各主要污染物的变化特征,以及此次过程中天气形势的特点及演变,并对造成大雾日空气污染天气的物理量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WNW气流、稳定性持续增加、逆温层结持续存在、低空风速较小、相对湿度大,导致局地污染物不能及时随大气扩散;1000~700hPa有弱的上升气流形成和维持,与500hPa高空下沉气流之间在低空的某层高度上形成稳定层结(逆温层),导致大雾及重污染的形成;850hPa为暖区,850~500hPa为冷平流,有利于大雾的形成和加重。  相似文献   
38.
分析了浙中北地区2001年梅汛期最后一次暴雨过程的环流和主要影响系统的演变,特别是副热带高压加强稳定与西风带冷槽的二次发展形成相峙的特征和在狭窄区域内暴雨带持续的原因,并利用MM5对暴雨过程进行物理量诊断分析,提出一些暴雨预报的着眼点和物理量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39.
本文应用数值预报产品,常规天气图,卫星云图及大气探测等资料,对2001年7月27日临汾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产生的环流形势,水汽和热力条件及动力机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进一步揭示临汾市暴雨发生的环境流场和物理量场的特征。  相似文献   
40.
孙伟 《陕西气象》2003,(2):12-15
根据突发性暴雨的定义,选择陕西1987-05-31的一次突发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通过对涡度、散度、位势稳定度、水汽通量等的分析,可知:涡度和散度场的形势,有利于降雨的产生,暴雨发生前,位势不稳定度很强,在暴雨即将发生或发生的过程中,各层水汽输送明显增强。涡度、散度、稳定度、水汽输送等几方面的共同作用,促使了这次暴雨过程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