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地震CT与FBG传感器技术在隧道结构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飞鱼泽隧道的上行线二衬拱顶靠档墙处出现裂缝,经地震CT技术查清隧道上所覆盖岩体的工程地质结构结果表明,沿隧道轴向存在三个岩体破碎带,其中在小里程入口段,岩体完整性较差。在隧道病害治理和隧道健康监测中,经光纤Bragg光栅(FBG)传感器的监测结果表明,松散破碎岩体的地质情况得到了相应的加固。因此,地震CT和FBG两者的检测结论是相互印证的。  相似文献   

2.
陈相府 《物探与化探》2007,31(Z1):102-104
地表条件、浅层和深层地震地质条件的复杂,使煤田地震勘探难度加大。通过工作实例展示了复杂地区煤田地震勘探效果的差别,介绍了地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的差异对地震勘探成果的影响,分析了野外数据采集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张立柱 《河南地质》1999,17(1):48-52
浅层地震勘探是城市地震小区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勘探手段之一,本文介绍了浅层地震勘探在安阳地震小区划听应用实例,着重论述了不同地震地质条件下采取灵活多变的技术措施,获得明显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4.
综合地质超前预报在齐岳山隧道施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大隧道施工过程中,由于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常会出现如塌方、涌水等地质灾害,为了规避这些地质灾害的发生,在施工过程中实施综合地质超前预报就显得十分有必要。本文以宜(昌)—万(州)铁路齐岳山隧道PDK366+020~PDK365+984段为实例,详细介绍地质分析-TSP地震勘探-超前水平钻探相结合的综合地质超前预报方法,结果证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准确度。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在地震地质条件较好的情况下,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勘探在淮南煤田的应用.成果表明,所得地质资料可靠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6.
为了诊断运营中隧道病害的程度,需要对隧道衬砌作出系统评价.本文结合工程实际,阐述了采用地质雷达对隧道衬砌进行检测的原理及方法,采取提高检测效果的方法和技术措施,并通过典型雷达图像分析了衬砌结构完整性和衬砌厚度识别判定特征,取得了较好的检测效果,为隧道整体健康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李清华 《福建地质》2012,31(2):191-195
隧道工程质量影响着铁道运营,大量的铁道隧道病害表明,钢筋、钢架的缺失是导致隧道病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为了严格控制隧道工程的钢筋、钢架施工质量,运用高效率、高分辨率和图像直观的地质雷达无损检测成为了隧道质量检测的重要内容。在简述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分析了地质雷达检测铁路隧道钢筋、钢架的几个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8.
以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进行隧道掘进中前方岩石结构的超前预报,具有快捷、准确和实时处理及显示的优点。通过该方法可及时、详细地了解开挖掌子面前方岩石结构情况,为施工单位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和减少工程隐患提供依据。以吉林省白山市石碑岭隧道掘进中所进行的超前预报为例,介绍了地质雷达和地震反射波法在这一领域里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王光权 《物探与化探》2005,29(4):369-373
圆梁山隧道穿越由碳酸盐岩构成且地质情况十分复杂的毛坝向斜。应用物探方法, 进行了超前地质预报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灰岩地区深埋长大隧道做物探超前地质预报, 最好先开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勘探, 查明各种构造、岩溶发育区、油汽囊等的位置、形状、规模和埋深, 对地质情况有一个半定量认识, 然后在开挖的掌子面附近开展负视速度地震反射波法, 精确预报掌子面前方的不良地质。  相似文献   

10.
隧道衬砌病害地质雷达探测正演模拟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尧  李术才  徐磊  刘斌  林春金  张凤凯  杨磊 《岩土力学》2016,37(12):3627-3634
国内大多数隧道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病害,其中诸如衬砌开裂、不密实、含有空洞和渗漏水等衬砌病害是隧道最常见的病害类型,严重影响行车安全。地质雷达(GPR)可以用来对隧道衬砌病害进行快速无损探测,但对于衬砌病害的解译十分依赖于探测人员的经验,很容易造成误判和漏判。因此,对隧道衬砌病害进行分类,并针对典型衬砌病害类型进行建模,利用时域有限差分(FDTD)法对衬砌病害模型进行地质雷达探测正演模拟,针对衬砌渗漏水和存在钢筋干扰等特殊情况,通过频谱分析对病害进行了定量识别,总结出典型衬砌病害的地质雷达探测解释准则,最后结合工程实例对衬砌病害进行了推断和解译。结果验证了衬砌病害地质雷达探测正演模拟和解释准则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岩溶的发育受到多种因素控制,具有不确定性,在结合宜万铁路齐岳山隧道、八字岭隧道、野三关隧道、马鹿青隧道以及渝怀铁路圆梁山隧道等多座岩溶地区山岭隧道的岩溶洞穴发育分布特征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表水、地下水、隧道设计等因素在内的隧道工程岩溶超前预报的地质分析指标体系,明确了岩溶灾害发生危险性的高、中、低3个等级的工程地质标志性特征,应用专家评价法研究了各个指标的权重,构建了超前地质预报专家系统知识库,研制了山岭隧道岩溶超前地质预报专家系统,通过宜万铁路具体隧道工程的实际应用探讨了专家系统预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2.
南京玄武湖隧道,既在城市中心,又在水下,是脆弱环境下典型的地质工程。影响水下隧道施工的不权有环境工程地质条件,还有城市环境约束因素;另外,隧道施工会对城市环境产生不良影响。作者对上述问题作了具体分析,并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对隧道出口及施工方案的选择进行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13.
预应力锚索技术广泛运用于公路、铁路、水电站、矿山井巷、隧道工程、地质灾害等永久性边坡加固,施工技术日趋完善。该方法具有造价低、工期短,施工便捷等优点。本文以预应力锚索施工技术在垮岩山危岩灾害治理中的成功实例,介绍了危岩发育地质环境条件、治理方案、施工工艺,总结了施工经验,对同类工程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喀喇-昆仑山区引水发电洞高地温现象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热资源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往往由于地热资源的存在,对地下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带来一些麻烦;国内外已有很多工程遇到了高地温问题,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为地处喀喇-昆仑山区的布伦口-公格尔水电站引水发电洞和齐热哈塔尔水电站引水发电洞。本文介绍了两条引水发电洞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高地温现象,如洞壁岩体温度最高分别达到97℃和119℃,沿裂隙喷出蒸汽温度最高分别达到140℃和174℃;持续高温洞段长度分别为4km和3.5km,其中齐热哈塔尔水电站引水发电洞洞壁岩体温度超过90℃的洞段长度超过900m。论文从区域构造环境、地热资源赋存特征、不良的地下水循环条件以及导热体的存在等4个方面分析了该区域内地下工程高地温现象的成因;进一步提出了地热资源赋存区域地下工程勘察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本文从国内外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遭遇的罕见高地温现象研究出发,认为活跃的区域构造环境与高的区域热流背景值是导致喀喇-昆仑山区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遭遇高地温现象的本质原因。  相似文献   

15.
超前预测预报在笔架山隧道施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隧道施工中难免会遇到诸如岩溶突水、岩爆、围岩大变形、塌方等地质灾害问题。超前预测预报技术作为隧道勘察结果的进一步认识和补充,在隧道施工减灾、防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笔架山隧道为例子,针对该隧道复杂的地质条件,采用工程地质方法和物探方法相结合,以隧道内地质观测分析与设备测试相结合的超前预测预报技术,成功地预报了掌子面前方的地质信息,有效地指导了该隧道的安全施工。  相似文献   

16.
隧道大变形灾害施工监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隧道大变形灾害监控操作危险、干扰施工等困难,研究灾害监测的特点和要求,开发隧道位移实时监测系统,制定灾害监测系统方案,并应用于湖南酉水3号4、号隧道大变形监测。实施效果表明,对隧道大变形灾害处治过程和灾后施工开展远程监测,可以保障施工安全,优化加固措施,评价灾后结构安全性,可供其它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17.
这里基于某铁路隧道仰拱400MHz天线探地雷达的实际采集数据,采用Radan7软件处理方法所检测的缺陷结果,与施工单位及相关质量控制单位所组织的破检验证完全相符。通过对检测缺陷展开全面分析与解释,为隧道缺陷检测提供了依据和方法,将其应用于该工区后续隧道施工和隧道缺陷的检测处理与解释,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巷道空间对矿井电测曲线影响的模型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物理模型实验的基础上,以巷道顶、底板电测深法和矿井高密度电阻率法为例,对巷道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确定了表征巷道空间对矿井电测结果影响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19.
以隧道前方高压充水溶洞为研究对象,将叙(永)大(村)铁路某岩溶隧道作为工程背景,采用数值模拟的研究手段,通过较为全面系统的模拟分析,研究多级水压,不同围岩级别条件下隧道围岩稳定性,确定隧道施工安全厚度值,并分析总结出水压因素是较围岩级别因素更主要影响安全厚度值的结论,为隧道的安全施工及灾害防治与预警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0.
二郎山公路隧道泥石流地质灾害及防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7年7月3日及8月15日暴雨期间,川藏公路二郎山隧道东口龙胆溪、西口和平沟暴发2次灾害性泥石流,造成隧道施工设施被毁、人员伤亡。泥石流形成机制、活动规律、演化趋势及相应防治措施的研究,对确保隧道施工及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和平沟泥石流为例,在研究泥石流形成条件、活动特征基础上,分析了泥石流的形成机制及其造成巨大危害的原因,预测了泥石流的发展趋势,据此提出以排导工程为主,排导与拦挡工程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对策。研究表明,在山区公路隧道建设中泥石流的防治,必须建立在对地质灾害发育、分布、活动规律、形成演化机制及其危害性认识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在隧道选址、施工设计时,制订相宜、合理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