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150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426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26篇
海洋学   36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3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北大西洋涛动位相转换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忠燕  罗德海 《大气科学》2012,36(2):374-384
借助一个非线性准地转正压模型,模拟了基本西风气流的强弱、不同空间分布的天气尺度扰动涡对北大西洋涛动(NAO)位相转换的作用,以及大尺度双波地形对其的影响.通过一系列的对比试验发现,适当弱的基本西风气流有利于下游系统西退使NAO由正(负)位相转换为负(正)位相;振幅强、活动范围大的天气尺度扰动波是NAO由负位相转换为正位...  相似文献   
72.
南支气流对高原低涡移出高原影响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2000年以来移出青藏高原后活动时间长的高原低涡活动过程,进行对流层中层南支气流对高原低涡移出高原的影响的观测事实分析基础上,通过对2001年6月1~5日索县低涡移出高原活动的数值模拟和试验分析,得出了在高原低涡以南的南支气流减弱或者是没有南风或者是没有南风脉动的影响,会使低涡移出高原的速度减慢,移出高原12小时后减弱消失。低涡以南的南支气流起到了向低涡区输送水汽通量、正涡度平流的作用,提供利于低涡活动持续的条件。从而丰富了高原低涡东移的认识,为高原低涡洪涝暴雨的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3.
气流对物质和能量的输送量的垂直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给出了气流导致的物质和能量的输送量的一般公式。指出了空气对不同物质或者能量的输送量在不同高度上是不同的,输送量最大层次所在高度一般与高空急流并不重合。水汽的最大输送量出现在距离地面2km的低空:  相似文献   
74.
2008年河南持续低温、冻雨和暴雪成因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应用常规气象观测和1°×1°NCEP资料,分析了2008年1月中下旬河南持续低温、冻雨、暴雪的成因,结果表明:1月中下旬500 hPa极涡较历史同期明显偏东偏南,咸里海和孟加拉湾地区的高度明显偏低;冻雨出现时大气的温度垂直分布呈现中暖下冷的特征,存在明显的逆温层和>0 ℃的暖层;暴雪产生时底层东北风明显加大.极涡位置偏东,有利于极地冷空气不断沿贝加尔湖脊前西北气流南下,中纬环流东高西低,有利于孟加拉湾水汽持续向东北方向输送,两者是导致河南出现持续低温雨雪天气的主因.冻雨发生时上空需存在厚度超过500 m的暖层(t>0 ℃),暖层下有近2 000 m的t<0 ℃的冷层,且950-750 hPa大气相对湿度>90%.近地面东北急流的出现或东北风的加强,促进了低层的辐合或抬升,有助于垂直风切变加强和上升运动发展,对降水的加强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75.
利用常规观测、红外云图、水汽图像、CINRAD-CC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WRF模式,对2008年漏报的"2.28"云南罕见春季强对流中冰雹、雷打雪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由强西南低空急流和地面冷空气引起,过程中昆明雷打雪上空为向高层扩展增强的逆风区,近地层零速度线呈"S"型暖平流形式,有钩状、块絮混合条状或片状回波对应,45 dBz的钩状回波强中心带在5~7 km处并向高层偏东方向伸展;玉溪强冰雹由"弓"型回波前部中-γ尺度中气旋活动所致,回波强度、零速度线自南向北呈汇合型和发散型的典型超级单体回波特征,60 dBz最强中心在5 km高度,雹云中50 dBz回波经历柱状、倒"V"和钩状,并与有界弱回波BWER相伴。WRF较好地模拟了整个强对流过程中的回波强度、形态和移动方向,验证了实况中冰雹、雷打雪云中存在强倾斜上升气流和冰雹云中倾斜上升气流,以及垂直上升运动大于雷打雪云中的事实。  相似文献   
76.
2008年5—6月华南地区强降水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华南地区逐日降水量资料以及美国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5—6月华南连续强降水过程的大尺度环流、水汽输送及其与南半球相联系的环流背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强降水期间西太平洋副高偏强,位置偏西偏南;鄂霍次克海地区多有阻高出现,形成一脊两槽的经向环流形势,有利于冷空气分裂南下与西南暖湿气流交汇。(2)4次强降水期间索马里急流的水汽输送均异常偏强,孟加拉湾及南海的水汽输送亦偏强;4次降水过程的水汽输送特征又有所差异。(3)4次强降水过程的发生与越赤道气流及南半球马斯克林高压、澳大利亚高压的加强密切相关,索马里越赤道气流的特别强劲是华南发生暴雨的主要原因之一。前期马斯克林高压、澳大利亚高压以及索马里、西太平洋越赤道气流的异常活动,对于华南强降水过程具有预报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77.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索马里急流变化的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美静  范可  王会军 《气象学报》2008,66(5):756-764
索马里急流的变化对亚洲季风和气候变动具有重要的影响,未来索马里急流到底会如何演变?如何受全球变暖的影响?针对这个问题,文中利用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IPCC AR4)的多个海气耦合模式的模拟结果,评估了多个模式在当前气候(20C3M)条件下对夏季低空索马里急流的模拟能力;预估模式在SRESA2排放情景下对21世纪(2010-2099)的索马里急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8个模式在现代气候条件下对索马里急流有较好的模拟能力;18个模式的集合平均结果预测夏季索马里低空急流在21世纪的变化过程是:初期(2010-2040)增强至减弱,中期(2050-2060)增加至最强,末期(2070-2090)减至最弱.与现代气候条件模拟结果相比,夏季索马里低空急流在未来气候变暖背景条件下是趋于减弱的过程,在21世纪末期最弱.研究还表明了夏季低空索马里急流的变化幅度与全球平均气温的变化幅度是一个非线性的关系,各模式对二者关系的描述存在不确定性,鉴于索马里急流对印度季风和东亚季风及中国气候的重要性,索马里急流的变化规律和未来演变是科学界特别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78.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榆林多普勒雷达(CB)观测资料,分析2009年7月16—17日发生在陕北地区的大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大暴雨发生时段,对应着低层偏东或东南气流风速增大后再减小的过程。当低层气流风速增大后再减小,中低层低空急流建立时出现强降水。暴雨区高空急流南侧强辐散形成的上升气流和中低空急流风速持续增加形成的上升气流的叠加耦合为大范围暴雨天气的产生创造了有利的上升运动条件。大暴雨出现在中尺度辐合线附近,中尺度辐合线为大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充分的水汽和更多的不稳定能量,使水汽的上升和不稳定能量的释放集中在一个更小的区域,从而使得降水雨强比仅由高低空急流耦合形成的更大。上游西北气流侵入强迫抬升前方偏南暖湿气流促使中尺度辐合线产生,当高层西北气流侵入到低层海拔3 km以下,暴雨天气结束。  相似文献   
79.
“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锋区特征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杨贵名  毛冬艳  孔期 《气象学报》2009,67(4):652-665
2008年年初低温雨雪冰冻期间(包括4次过程),冷暖气团长期对峙是"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持续的主要原因;准静止锋稳定、少动,锋面较平缓;等θse经向和垂直向梯度不断加强;冷暖气团形成的逆温很明显;主锋区前部上空存在多层锋区现象;锋区渐强,最强时在10个纬度内南北温差超过20℃;相对湿度≥90%的高湿度区的移动趋势、范围、垂直伸展高度均与4次过程吻合较好;锋生函数的分布与等θse密集区的分布一致,呈向北倾斜上升状,滇黔地区准静止锋区域内,多数时间段有锋生发生,华南地区上空静止少动的锋生中心,正是低温雨雪冰冻期间准静止锋长期稳定的原因之一;南北风交界线的移动趋势与低温雨雪冰冻过程趋势一致,4次过程都伴有偏南风低空急流;当副热带高空急流逐渐加强、水平风垂直切变加强并向下伸展时,低空急流加强;高位涡舌向下伸展,高纬度的高位涡舌与主锋区的中高层相对应,中纬度高位涡舌与副热带锋区对应;湿位涡斜压项PMV2量级较小,但其与,4次过程的对应关系非常好;锋区上界和下界等熵面上的气流能较好地反映准静止锋区上、下界特征;约290 K等熵面上(锋区下界以下)在贵州均为偏东气流,这是贵州及江南大部分地区长时间维持低层冷气团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0.
夏季黔东南州局地暴雨与西太副高环流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黔东南州1996-2005年夏季发生局地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各种物理量场的特征、地形等的综合分析,得出9次局地暴雨都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变化密切相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外围的SW气流均增强为急流,并输送大量水汽和不稳定能量,而且特别有利的地形的强化作用,造成黔东南暴雨的落区不同.根据暴雨的不同落区,将其归纳为四种类型,即西部型暴雨、南部型暴雨、中部型暴雨、东部型暴雨.但中、南部型暴雨还有中低层低涡切变线配合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