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142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92篇
地球物理   32篇
地质学   21篇
海洋学   66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91.
We present a230Th-dated stalagmite oxygen isotope(δ^18O)record from Loushanguan Cave in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China.The^δ18O record,if viewed as a proxy of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ASM)intensity,provides an ASM history for the early Holocene with clear centennial-scale variability.A significant approximately 200-yr cycle between 10.2 and 9.1 ka BP(before present,where"present"is defined as the year AD 1950),as revealed by spectral power analyses,is of global significance and is probably forced by the Suess or de Vries cycle of solar activity.Here,we explore a physical mechanism to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lar activity and the ASM.A strong coherence between the ASM and 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has been observed by performing crosswavelet analyses on this cycle.Our study suggests that a strong(weak)ASM state corresponds to a warm(cold)ENSO,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modern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s but contrasts with previous studies on regions far from the Meiyu rainbelt.We argue that the centennial fluctuations of the ASM are a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 forced by the solar activity,with the ENSO variability as a mediato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SO and the ASM displayed spatial heterogeneity on the centennial scale during the early Holocene,which is a more direct analogue to the observed modern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ASM.  相似文献   
92.
分析了从1955~1999年45年热带、副热带太平洋地区次表层温度距平资料,在分析沿赤道距平极值曲面的深度分布后,认为它基本接近气候温跃层的深度分布.由此分析了1994~1999年该曲面上温度距平的演变发现:1997/1998年El Nino产生时,在热带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160 m附近)的温度正距平,是从1994/1995年El Nino在Nino 3区的最大正距平信号传播或演变过来的,整个最大正距平信号的传播轨迹形成一似"8"字的形状.与此同时,当正的温度距平开始从暖池向东传播时,一最大温度负距平信号在Nino 3区出现,并伴随赤道最大正距平信号的东传,在其北部(5~10°N)向西传,然后又向东传最后到达Nino 3区,其传播轨迹形成一扁"0"字形状.分析表明,1997/1998年这次完整的El Nino/La Nina事件主要是在热带流系的温跃层附近形成并传播的.  相似文献   
93.
In the tropical Pacific region, El Ni?o/Southern Os- (COADS SST from 1945 to 1993) in the eastern cillation (ENSO) and the Quasi-Biennial Oscillation in (150°W-90°W, 5°S-5°N) and the observed SST far west equatorial Pacific (QBOWP) are two most and zonal wind in the far we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prominent interannual variation phenomena. The for- (120°-140°E, 0°-10°N) (Fig.1), in the eastern Pa- mer is characterized by coupled SST-wind variability cific the period of S…  相似文献   
94.
大气季节内振荡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在简单回顾大气季节内振荡(MJO)的特征,热带和中高纬MJO的联系及其在半球间相互作用的基础上,较系统地总结了近年来关于MJO的研究进展,涉及MJO和El Nino的关系,MJO的动力学机制及其季节变化和年际异常,并简单讨论了MJO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95.
鲍颖  兰健  王毅 《地球科学进展》2008,23(10):1027-1036
基于NOAA OISST.V2月平均SST资料和FSU月平均风应力资料对南海的SST和风场异常进行了分析,发现:南海对1997/1998年El Nio事件响应最为强烈,并在1997/1998年冬季和次年的夏季SST存在2个异常高峰值,风速存在2个异常减小的极值。为研究南海环流在1997/1998年的异常变化,利用ECOM水动力模型计算了1995—2000年的南海环流场,分析了1998年1月和8月南海水位和环流的异常分布,二者均存在显著的异常:①1月,整个南海海盆为正的水位异常,流场为反气旋异常环流,冬季控制整个南海海盆的气旋式环流减弱;②8月,南海海盆水位为正异常,特别是越南东部海区出现较强的正水位异常,南海南部的高水位中心扩大北移;异常流场表现为南部为气旋式异常环流,北部为反气旋的异常环流,且在越南东部海区形成非常强的反气旋异常环流中心,使得控制南海南部的反气旋环流和北部的气旋环流均减弱。风应力的分析表明,风应力旋度的异常变化是南海环流年际异常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6.
给定1948~1999年逐月变化的全球观测的海表温度分布,使用全球大气环流模式(CCM3/NCAR)模拟了大气对海表温度变化的响应,利用SVD和合成检验方法,分析了El Nino发展阶段夏季、成熟阶段冬季以及衰亡阶段夏季东亚大气环流的年际异常型.结果表明:El Nino发展阶段夏季,中国东北、朝鲜半岛以及日本海附近为高度负异常中心,西太平洋副高偏弱、偏东,东亚夏季风增强;El Nino成熟阶段冬季,东亚大槽加强,东亚北部冬季风加强;El Nino衰亡阶段夏季,西太平洋副高偏强、偏南、西伸,东亚夏季风减弱;El Nino事件在其衰亡阶段夏季与东亚大气环流异常的关系最紧密,其次是成熟阶段冬季,最后是发展阶段夏季.模拟的El Nino演变不同阶段东亚大气环流年际异常型易于解释以往研究中观测分析揭示的由El Nino造成的我国东部气温和降水异常型.  相似文献   
97.
2010年8月8日0时12分,甘肃省舟曲县城区及上游村庄遭受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1467人遇难和298人失踪。三眼峪、罗家峪2条山洪泥石流沟共冲出固体堆积物181×104m3。三眼峪山洪泥石流前锋从出山口到达县城的运动时间约为2.1min,罗家峪山洪泥石流前锋从出山口到达县城的运动时间约为4.3min。二者自出山口距离县城均约2km。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形成因素包括:该地历史上就是山洪泥石流灾害多发地,山高沟深具备强大冲击的重力势能条件,沟域崩塌滑坡堆积提供了物源,历史地震导致山体松动破碎,2010年以来区域持续干旱造成雨水更易渗入岩土体,8月7日的局地过程降水量远超过历史记载,山洪泥石流暴发的突然性、毁灭性,舟曲县城部分建筑占用了山洪泥石流进入白龙江的通道等。  相似文献   
98.
应用日本JMA数值产品的格点资料和实况场分析资料,重点对1013号超强台风“鲇鱼”西行进入南海后发生近90°直角转向偏北移动,直至登陆福建的这一阶段路径进行分析.“鲇鱼”先是受位于华南的西环大陆副高引导,向西南西移动,之后转受加强北上的赤道高压引导,折向北到北偏东方向移动,最后受东环副高引导北偏西行至登陆福建.在这3个...  相似文献   
99.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和NECP再分析资料,采用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对2017年第13号台风"天鸽"在近海急剧增强并达到超强台风级的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其强度在近海急剧增强的原因。结果表明,南亚高压、西太平洋副高和低空急流的相互作用是"天鸽"近海急剧增强的主要影响系统;低层辐合与高层辐散、弱的环境风垂直切变和异常偏暖的近海海面温度是"天鸽"近海急剧加强的原因;100h Pa南亚高压南侧的东风急流显著加强有利于高层辐散和台风高层的出流。  相似文献   
100.
热带北大西洋(Northern Tropical Atlantic,NTA)海温异常(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SSTA)对美洲乃至全球的气候变率有着重要影响。利用再分析资料对NTA的暖SSTA进行诊断,分析有、无El Ni?o影响下春季增暖的差异以及可能的成因。结果表明,与El Ni?o有关的情形中关键区(5~25 °N,10~60 °W)平均春季SSTA为0.55 ℃,无El Ni?o情形是0.37 ℃;前者与冬季的显著正偏差出现在NTA,后者主要发生在NTA的东侧,且正偏差的数值较小。El Ni?o激发的热带外Rossby波活动通过加强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负位相,引起El Ni?o峰值后NTA海域显著的西风异常,暖Kelvin波加热NTA对流层大气,增强其容纳水汽的能力,减小海-气界面的垂直湿度梯度,两者共同作用使海表蒸发减弱,在NTA春季呈现显著暖SSTA。与El Ni?o无关的情形中,NTA SSTA的变化主要受热带海-气反馈过程的调制,其与热带外NAO的季节内振荡有关,NAO的季节平均负位相较弱,异常西风值较小,同时海-气垂直湿度梯度异常增大,使春季NTA的增暖较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