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9篇
  免费   123篇
  国内免费   147篇
测绘学   40篇
大气科学   491篇
地球物理   51篇
地质学   124篇
海洋学   16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25篇
自然地理   15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2年   1篇
  1943年   2篇
  1942年   2篇
  1941年   1篇
  1936年   3篇
  1935年   3篇
  192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李佳瑞  牛自耕  冯岚  姚瑞  陈鑫鑫 《地球科学》2020,45(6):1887-1904
为研究长江和黄河流域极端气温的变化特征,对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5阶段22个大气环流模式数据进行精度评估、Delta降尺度并计算16个极端气温指标,采用可靠性集合平均方法对两流域历史和未来的极端气温进行预估.结果表明:除四川盆地外,两流域的观测值与REA(ensemble reliability average)值在空间上具有较好一致性;未来三个时期(2020s、2050s、2080s),典型浓度路径(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RCP)4.5情景下指标变化趋势依次递减,RCP8.5情景下变化趋势逐渐递增;RCP4.5和RCP8.5情景下指标年际变化在21世纪40年代之前是相似的,但之后变化趋势差异增加;两流域的大多数指标呈现上升趋势,冬季趋势相较于其他季节更显著;两流域之间冷极端指标的差异大于暖极端指标.总的来说,两流域的暖极端事件将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142.
洪涝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产生巨大的威胁,如何准确地确定洪灾灾害的受灾面积,对灾害监测、受灾评估等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用Sentinel-2光学遥感影像,通过遥感分类、指数反演等手段,进行洪涝灾害受灾面积监测,以此拓展光学遥感影像的应用。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得到以下结论:通过在影像上勾画洪涝淹没区样本,并代入到随机森林遥感分类算法中进行训练与测试,通过连续迭代计算,最终计算得到了较为准确的洪涝淹没范围;通过多源指数计算增强水体信息,并通过最优相关性分析筛选最优指数,将相关性最高的4种指数代入到连续阈值分割中进行阈值分割与对比分析,得到各指数的最优分割值与分割成果通过权重计算与赋值,进行最优分割尺度综合计算,并代入到各指数的分割成果中,计算得出多源指数融合分割最终成果,得到最终的洪涝淹没范围;本研究采用遥感分类与指数反演的方法进行洪涝淹没区信息提取,2种手段提取的洪涝淹没范围一致,且精度较高,为后期洪涝灾害遥感监测提供了便捷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3.
中国黄土是第四纪古气候–古环境研究的重要载体,除黄土高原外,中国其他地区还零星分布有风成黄土堆积。在长江流域,从上游到下游,分布有川西、金沙江、巫山和下蜀黄土,探讨这些湿润区风成黄土的风尘来源、动力传输过程以及沉积后土壤化过程等可为研究长江流域东亚季风环流特点提供证据,对探究过去湿润区风尘风化固碳过程和效益也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对长江流域各地区黄土已有较多的研究,但是不同地区黄土物源、物质传输过程等方面的相互联系及其在风化固碳中的作用还不清楚。本文在综述了川西、金沙江、巫山、下蜀风尘黄土的形成年代、物源等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川西、巫山、下蜀三地黄土的发育与青藏高原在青藏运动B幕、昆仑-黄河运动和共和运动3个阶段的隆升有重要对应关系;并且发现在冰期和间冰期,长江流域风成黄土的风化程度均比黄土高原黄土强,且在古土壤发育期更强;认为长江流域黄土风化过程对陆地固碳的影响及其与古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是今后湿润区黄土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4.
肖风劲 《气象》2005,31(11):94-95
8月份,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48.2mm,比常年同期偏多18.6mm;全国平均气温为22.5℃,接近常年同期.台风麦莎和强热带风暴珊瑚在我国登陆,其中台风麦莎影响时间长、范围广,造成浙江、江苏、山东、上海等地严重损失.全国有23个省(市、区)发生不同程度的暴雨洪涝、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其中辽宁、湖北、吉林等地受灾较重;西北东北部及内蒙古、黑龙江、湖南等地的部分地区旱情持续或发展;局地强对流天气发生频繁,山东、陕西等地遭受一定损失;黄淮、江淮、四川盆地及鄂、湘等地的部分地区出现阴雨寡照或低温天气.  相似文献   
145.
姜允迪 《气象》2005,31(12):88-89
9月份,全国平均降水量为62.8mm,比常年同期(66.2mm)偏少3.4mm.山东、陕西、江苏等地发生局地暴雨洪涝或地质灾害;西北东部旱情缓解,但东北及内蒙古的部分地区干旱持续,湖南、贵州、广西等地旱情有所发展.全国平均气温为17.5℃,比常年同期(16.0℃)偏高1.5℃,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全国大部地区月日照时数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少.本月,有3个台风在我国登陆,给浙江、安徽、海南等地造成严重影响;9月中旬,江南、华南等地出现明显“秋老虎”天气;海南等地发生局地强对流灾害.  相似文献   
146.
基于自然灾害形成机理及风险评估原理,利用济南市长清区气象数据、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等数据,建立起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评价指标,采用加权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暴雨灾害风险性进行评价和等级划分,并绘制出长清地区暴雨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图。结果显示:长清区暴雨灾害综合风险性分布空间性强,无明显的地域分布界限,东部高于其它地区。暴雨灾害高综合风险区分布面积较为分散且最小,占全区总面积的14.60%;中综合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高综合风险区的外围,占全区总面积的30.31%;轻、低综合风险区分别占全区总面积的20.72%和34.37%。  相似文献   
147.
1730年(清雍正八年)7—8月,我国黄淮地区连续暴雨17 d,引起黄河、大运河和淮河暴涨、决堤的大范围洪涝灾害。这是小冰期中相对温暖时段气候背景下的极端气候事件。本文依据历史文献记载复原了1730年夏季暴雨时段的天气实况,绘制了暴雨区域图显示强降雨中心移动动态和水灾地域分布图,概述当年气候特点,指出暴雨事件与台风活动的关联。1730年是太阳活动周极小年的前3年、有重大火山活动,是极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后的第2年。这些天气特点和背景条件与现代罕见的1975年河南“75?8暴雨”相似。  相似文献   
148.
王静  祁莉  何金海  吴志伟 《地球物理学报》2016,59(11):3985-3995
土壤湿度作为陆面过程的重要因子,对局地及邻近地区的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有重要影响.青藏高原的土壤湿度观测站点稀少,时间较短,鉴于此,本文使用经过部分观测站点检验的卫星反演数据,研究了春季高原土壤湿度的年际变化与后期夏季我国东部降水的联系和可能机理.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高原土壤湿度总体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去除该线性趋势后,我们定义了一个高原土壤湿度指数TPSMI来定量表征高原土壤湿度的年际变化特征,发现表层、中层、深层的土壤湿度年际变率趋于一致,且春季土壤湿度与夏季土壤湿度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可达0.56).当TPSMI偏大时,即高原东部土壤湿度偏大,而西部偏小时,夏季在高原东部(西部)存在一个潜热(感热)热源,二者共同作用下,在对流层中高层从高原西部经我国大陆直至东北地区激发出一个气旋—反气旋—气旋波列,该波列呈相当正压结构,有利于东北冷涡的加强及冷空气向南爆发;与此同时,南亚高压加强东伸,西太副高西伸加强,低空南方暖湿气流与北方干冷气流在长江流域汇合,伴随着上升运动加强,从而有利于夏季长江流域降水增多;反之,当TPSMI偏小时,夏季长江流域降水减少.  相似文献   
149.
郑仙蓉 《地球》2014,(7):20-23
1998年,长江流域及北方的嫩江、松花江流域的特大洪水让中国经济损失惨重,也让中国深刻体会到了植被遭到破坏后的生态之痛。自此,中国开始退耕还林。这项重点工程是世界上投资最大、造林面积最多、政策性最强、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重大生态建设工程,是世界生态建设史上的一大创举。  相似文献   
150.
基于GIS技术的乐山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乐山历史气象资料,综合乐山自然、社会经济与防灾资料,利用GIS技术和自然灾害风险指数,构建乐山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对乐山暴雨洪涝风险的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能力多个因子定量分析,计算出全市范围暴雨洪涝灾害综合风险指数,并绘制了风险区划图。结果表明:乐山市中区、五通桥区、沙湾区、峨眉山市和夹江县的部分地区其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最大;金口河区、峨边县、马边县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