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8篇
  免费   165篇
  国内免费   265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872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175篇
海洋学   62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12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2年   2篇
  1941年   1篇
  1938年   2篇
  1936年   4篇
  1935年   4篇
  193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991.
郝璐  李彰俊  郭瑞清 《中国沙漠》2006,26(5):797-801
利用地面气象观测数据,以日积雪深度≥1.0 cm日数和沙尘天气(包括浮尘、扬沙及沙尘暴)发生日数为指标,从不同的空间尺度,分析了内蒙古中部地区冬季与初春积雪日数与沙尘天气发生日数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冬季与初春沙尘天气发生日数与积雪日数之间均呈现负的相关关系,这种相关关系在不同区域和不同季节有所差异,冬季积雪日数与沙尘天气发生日数之间的负相关较初春积雪日数与沙尘天气发生日数之间的负相关更为显著;在中温带温凉半干旱气候区初春积雪日数与沙尘天气发生日数间的负相关较其他两个气候区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92.
沙坡头站雨养人工生物防护体系水平衡研究五十年   总被引:13,自引:9,他引:4  
肖洪浪  李新荣 《中国沙漠》2005,25(2):166-172
中国沙漠科学以沙坡头为标志在水平衡研究领域走过了 50 a的历程。理性认识从最初了解水环境发展到今天不同尺度的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的水分运动、迁移、平衡和转换的综合研究;实验设备从最初的土钻、烘箱、天平改善成今天的均衡式张力计、中子水分仪、时域反映仪(TDR)、人工气候生长箱、生态系统降水模拟设备等,使水平衡研究初步达到人工模拟的实验条件;试验场地从无控的流动沙丘、固沙区到蒸渗池、Lysimeter、水分平衡观测场、自动定点监测系统。50 a的研究初步明确了人工雨养生态系统水平衡演变的过程和机理。水环境变化趋势预测、微量水循环研究和生物水分调控技术研发将成为水平衡关注的新焦点。  相似文献   
993.
五台山区地形雨减少与能见度减小的可能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气溶胶对地形雨的影响,以五台山站为研究站,其南部山下的原平、阳泉为对比站,采用相关性分析研究五台山站与对比站年降水量、降水日数的比值与能见度的关系。结果表明,五台山区能见度显著降低,年降水量及降水日数显著减少;研究站与对比站的年降水量比值、年降水日数的比值均显著减小,并且与能见度显著正相关(p0.05)。究其可能原因,能见度的降低反映出气溶胶浓度的增加,气溶胶浓度的增加抑制了山区地形雨的形成。山区地形雨的减少导致山区水资源的减少;在缺少山顶站的情况下无法捕捉地形雨减少对面平均降水量计算的影响,导致低估面平均降雨量的减少量,低估山区水资源的减少量。  相似文献   
994.
西双版纳勐仑地区降雨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分析我国内陆热带地区的降雨特征及变化规律,利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西双版纳,勐仑)12年(1992-2003年)的雨量观测资料,对勐仑地区的降雨特征及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勐仑地区1992~2003年间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555.1min,干、雨季分别占全年降雨量的15.8%和84.2%;降雨量在各月的分配为典型的单峰型曲线;昼、夜雨量相当,干季夜雨量略占优势,而降雨量较大的6、7月份则昼雨更占优势,6-8月的14-18时为全年降雨量的高值中心;年平均雨日为147d,雷暴日为96d;降雨强度分布的季节差异较大,干季以小强度降雨为主,而大雨基本集中在雨季,〈25 mm/d的中小型降雨占了全年总雨日的91%。从12年的变化趋势来看,年、干季和雨季的降雨量、雨日及夜雨量都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而昼雨量趋于平稳;除干季外,年、雨季的雷暴日都有所下降。可以认为,西双版纳地区降雨既有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也有其自身的特点,由此带来的森林水文生态效应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995.
安徽省2002年盛夏7月跳跃性暴雨过程的卫星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晓红  赵光 《气象科学》2005,25(2):199-205
用GMS-5水汽图像、红外云图、TBB及逐时地面雨量资料分析2002年安徽省二度梅跳跃性暴雨,结果表明:(1)GMS红外云图清楚地揭示出安徽省二度梅跳跃性暴雨整个降水过程是由主雨带三次北跳所造成,清楚地分辨出各阶段直接造成降水的影响系统和性质、不同时段造成降水的云团性质。(2)在水汽图像中可发现红外云图上不易分析和看出的特点,能为预报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996.
气候变暖背景下宁夏暴雨日数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宁夏夏季暴雨日数资料、银川探空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气候变暖背景下,宁夏暴雨日数的变化规律和成因。结果表明,气候变暖后年暴雨日数明显增多, 6、7月白昼和夜间的暴雨日数增加,8月白昼的暴雨日数增加而夜间的减少。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变暖后7、8月白天的大气潜在不稳定性增强,夜间的大气潜在不稳定性7月增强而8月减弱,造成了银川上空大气温度垂直结构的日变化明显,导致了宁夏暴雨日数的增多和暴雨的日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997.
巴中市地处四川盆地和秦岭造山带的过渡地带,地质构造以宽缓的隔档式褶皱为主,地层岩性主要为砂泥岩互层的红层岩体,红层滑坡灾害多为强降雨诱发。开展滑坡灾害与降雨雨型关系的研究,可为该地区滑坡灾害临界降雨阈值和预警服务提供参考。文章通过统计巴中市强降雨事件与滑坡发生的对应关系,初步揭示了滑坡灾害触发的降雨特征,并在分析降雨强度的基础上,结合降雨历时和降雨过程,对巴中市2007—2016年之间23场月降雨量大于200 mm的降雨事件进行了细分,共划分为单峰型、前峰型、后峰型、递增型、递减型、均匀型6类降雨雨型。对各类降雨雨型下滑坡发生数量进行统计,递增型和单峰型降雨事件下滑坡发生的比例分别为46.90%和25.02%。经稳定性计算分析,递增型和单峰型两类雨型条件下滑坡稳定性有明显降低,降雨过程对滑坡发生具有显著影响。结果表明:强降雨期间应加强降雨雨型的分析,为适时发布区域滑坡灾害预警信息、做好提前避让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98.
三种JDZ型翻斗式雨量计性能比对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敏涵 《水文》2020,40(1):29-34
在我国,JDZ系列翻斗式雨量计已广泛用于降雨量的观测。为了掌握JDZ系列雨量计测量降雨的精度和可靠性,以三种JDZ型翻斗式雨量计(JDZ02、JDZ05和JDZ10)为研究对象,基于一套智能化的雨量计率定系统开展室内性能比对实验。结果表明:(1)以小雨强0.4mm·min^-1作为零误差参考雨强,JDZ02在小于2mm·min^-1时的误差在-4%以内,JDZ05在小于4mm·min^-1时的误差在-4%以内,JDZ10在小于6mm·min^-1时的误差在-4%以内。(2)在雨强-总误差的拟合关系中,二次多项式拟合的效果最好,线性拟合的效果次之,幂函数拟合的效果最差,故建议采用雨强-误差的二次多项式关系订正JDZ系列雨量计监测的降雨数据。(3)左右翻斗水量过程线可以精细刻画翻斗内水量动态变化,判断出翻斗式雨量计的翻斗左右平衡性能,并可计算出翻斗式雨量计动态率定过程中的误差变化。  相似文献   
999.
侯爱中  胡智丹  朱冰  王容  卢洪健 《水文》2017,37(6):35-38
我国中小型水库众多,且大多位于山丘区,具有集雨面积小、洪水突发性强、预见期短、防洪能力弱等特点。中小型水库抗暴雨能力预报预警是有效提升中小型水库安全度汛能力的重要非工程措施。系统阐述了中小型水库抗暴雨能力的概念与含义,基于试算反推法给出了抗暴雨能力的计算步骤,并在典型中小型水库进行了应用。研究表明:选用抗暴雨能力作为中小型水库防汛调度参考指标,可以有效延长洪水预见期,大幅提升中小型水库安全度汛能力。  相似文献   
1000.
符娇兰  权婉晴  麦子  罗琪  陈涛  李晓兰  许先煌  朱文剑  华珊  韩旭卿 《气象》2023,49(12):1435-1450
基于ERA5再分析资料、国家级和区域级地面气象观测、双偏振多普勒雷达、地面雨滴谱仪、闪电定位仪、风廓线雷达等多源观测资料,对“23·7”华北创纪录极端降水过程中雨强的精细化特征,导致极端降水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极端降水的微物理特征及动力和热力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整个过程小时雨强表现出面弱点强的特点,局地小时、分钟级雨强具有极端性。雨强阶段性特征明显,2023年7月30日08:00至31日20:00(第二阶段)雨强最强,与多个β-MCS发展有关,并伴有后向传播及列车效应等中尺度过程,降水以中等直径、高浓度雨滴为主,具有一定量的低浓度大粒子雨滴样本,属于海洋性与大陆性混合型降水,暖云碰并与冰晶聚合融化过程共存。7月29日08:00至30日08:00(第一阶段)和7月31日20:00至8月2日08:00(第三阶段)雨强相对较小,对应于前者的MCS垂直伸展高度较低、强度不强,以暖云降水为主导,雨滴浓度高、直径中等,对应于后者的MCS发展强盛,但移动速度快,也具有海洋性与大陆性降水混合型降水特征。三个阶段的大气整层可降水量最大值均超过70 mm,第一阶段天气尺度强迫强,对流有效位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