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7篇
  免费   244篇
  国内免费   272篇
测绘学   42篇
大气科学   223篇
地球物理   112篇
地质学   139篇
海洋学   931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80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54年   1篇
  1935年   1篇
  193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Tests of new in-situ seabed acoustic measurement system in Qingdao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new in-situ seabed acoustic measurement system is developed for direct in-situ measurement of sediment geoacoustic properties (compressional wave velocity and attenuation). The new in-situ system consists of two parts: the deck control unit and the underwater measurement unit. The underwater measurement unit emits sonic waves that propagate through the seafloor sediment, receives the returning signals, and transmits them to the deck control unit for waveform display and analysis. The entire operation is controlled and monitored in real time by the deck control unit on the research vessel and can provide recording of full waveforms to determine the sound velocity and attenuation.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design of the system, the measurement process, and demonstrates its application in tests carded out on seabed sediment off the Qingdao coast, China.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system performed well and rapidly provided accurate in-situ acoustic velocity and attenuation estimates of the seafloor sediment.  相似文献   
142.
湛江地区一次冷锋型海雾微物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10年3月31日—4月2日冷锋天气系统影响下湛江海雾综合观测资料,分析了海雾的微物理特征及海雾过程中气溶胶粒子谱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海雾的生消与风场密切相关,海雾生成和发展与较强的ESE气流相联系,而弱的NE气流则会促使海雾减弱或消散。湛江海雾的雾滴数浓度为100~102cm-3,液态含水量为0.001~0.232 g·m-3,雾滴平均半径小于10μm,雾滴峰值半径多位于1.4μm。海雾雾滴谱分布以单调递减谱为主,谱宽超过20μm,且雾发展过程中雾滴谱谱宽存在突然增宽和迅速减小的现象。海雾过程中雾滴数浓度的变化主要是由半径小于5μm的雾滴数密度变化引起的。海雾过程对气溶胶粒子的湿清除效果并不显著,雾过程中粒径小于0.1μm和大于4μm的气溶胶粒子数密度显著减少,但在雾消散后又迅速恢复到雾发生前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3.
一次春季黄海海雾和东海层云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苏平  刘飞  孔扬 《海洋与湖沼》2014,45(2):341-352
结合多种观测数据和数值模拟结果对2011年3月12—13日的一次黄海海雾过程进行分析。观测数据分析表明:此次黄海海雾过程与东海层云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地面高低压位置为水汽从层云区向北输送提供了有利的环流条件;黄海上空天气尺度下沉运动,加强了海洋大气边界层(MABL)层结的稳定性,MABL顶自南向北高度降低,有利于水汽在向北输送过程中不断向海面聚集;下沉导致的干层以及逆温层对海雾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模式结果进一步证明天气尺度下沉运动与MABL内的下沉在29°—30°N附近同位相叠加,使得该海区上空的下沉运动明显增强,边界层高度迅速下降。下沉可能会导致气块温度升高,云滴蒸发,来自层云区的水汽随流场向北向下输送逐渐接近冷海面凝结成雾,近海面水汽的平流输送使海雾进一步向北发展。本研究为海雾预报提供新的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44.
中国近海蟹守螺科(Cerithiidae)两新纪录种及常见种名修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系统整理研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在中国近海采集的蟹守螺科标本时,鉴定出属于蟹守螺属(Cerithium)的中国两新记录种,分别是:阶梯蟹守螺Cerithium novaehollandiae Adams in Swoerby,1855和锉形蟹守螺Cerithium scobiniforme Houbrick,1992。两新记录种分布于中国海南省沿海,栖息于潮间带至浅海的岩礁、砂或石砾质海底。文中对两新记录种的外部形态、软体部、厣特征和习性及地理分布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与相似种进行了比较。且对中国近海蟹守螺科一些常见种名进行了修订。  相似文献   
145.
2009年4月9—12日黄海海域发生了一次受高压系统影响的海雾过程。利用卫星观测与探空数据、WRF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对此次海雾过程及相伴的大气波导进行了观测分析与数值模拟。海雾与波导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1)大气波导先于海雾存在于黄海海面;受高压下沉影响,黄海上空存在逆温层和较强的湿度梯度,表现为较强的贴海表面波导和非贴海表面波导。(2)海雾始于高压西部,并随高压系统逐渐东移减弱,向黄海北部扩展;辐射冷却虽然使雾顶附近逆温增强,但海雾的机械湍流使其顶部湿度梯度减小,雾顶附近对应弱悬空波导或波导消失。(3)高压系统影响使干空气下沉到雾区导致黄海海雾消散;雾顶附近逆温仍存在,同时湿度梯度增大,黄海上空逐渐变为非贴海表面波导。本研究结果表明:高压系统不仅极易为波导的发生提供有利条件,而且有利于海雾的生成,在海雾演变过程中主要是雾顶水汽梯度的变化导致了波导类型及强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6.
<正>1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由国家海洋局推荐的"近海复杂水体环境的卫星遥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荣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国家海洋局自2007年至今获得的国家科技奖最高奖项。该项目由  相似文献   
147.
张树乾  张素萍 《海洋科学》2014,38(1):102-106
<正>1蛾螺科简介蛾螺科(Buccinidae)隶属于软体动物门(Mollusca),腹足纲(Gastropoda),新腹足目(Neogastropoda)。蛾螺科种类个体从小到大,小的壳长不足10 mm,而大的可达150 mm。贝壳多呈卵圆形或纺锤形,壳质通常坚硬,表面常被有壳皮或具短的绒毛。壳面较平滑或具螺肋、纵肋和结节突起;缝合线(Suture)深或浅;前水管沟(Siphonal canal)有的稍长,有的宽短。壳口大或狭窄,外唇(Outer lip)简单或厚;内唇(Inner lip)平滑或具褶襞。厣(Operculum)角质,通常为黄色、  相似文献   
148.
一种统计技术结合动力释用的沿海海雾预报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利用历史相似个例查询技术,结合WRF模式输出释用的Gultepe沿海大雾业务预报方法。该方法可以较好的计算近地面大气中的液态水含量(LWC)和云滴粒子数密度(Nd)参数。利用该方法对2011—2013年的3—6月的历史沿海海雾个例进行试报,结果表明,恰当的结合统计方法和动力模式可以一定程度上克服目前数值模式不成熟的缺陷,从而提高WRF模式在大雾业务预报方面的释用水平。  相似文献   
149.
杨蕾 《气象知识》2014,(4):26-29
如果您来青岛旅游,一出火车站发现路上匆匆行人时而在薄雾中隐去,时而在雾隙中现身,您揉了揉眼睛想将这神秘莫测看得真切,却见远处一眼雾茫,近处虚实交错,恭喜您,赶上青岛的“海雾”了。每年春夏季节,青岛的街头时常像被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百米外的树木、建筑、人海、车流均弥漫在湿漉漉的雾气当中,昨日还稍显炎热的天气此刻也变得凉爽宜人。  相似文献   
150.
通过分析中国近海MODIS数据中气溶胶参数与云参数的相互关系,讨论了该区域气溶胶的间接效应及其对于云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在中国近海,气溶胶具有明显的间接效应,而且由于气溶胶种类和水汽的季节变化,使得气溶胶的间接作用具有很强的时间变化特征.在夏季,由于人为气溶胶占主导,它作为有效的云凝结核,使得气溶胶光学厚度(AOT)分别与云凝结核数(CCN)有正相关、与云滴有效半径(CER)有负相关性、与云光学厚度(COT)也存在着正相关,气溶胶的间接效应明显;在春季,由于沙尘气溶胶盛行,同时沙尘并不是很好的云凝结核,使得气溶胶光学厚度(AOT)分别与云凝结核数(CCN)的正相关减弱、与云滴有效半径(CER)则由夏季的负相关变为正相关、与云光学厚度(COT)存在弱的负相关,气溶胶的间接效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