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98篇
  免费   1078篇
  国内免费   784篇
测绘学   3789篇
大气科学   1706篇
地球物理   580篇
地质学   486篇
海洋学   827篇
天文学   488篇
综合类   510篇
自然地理   274篇
  2024年   62篇
  2023年   236篇
  2022年   256篇
  2021年   321篇
  2020年   225篇
  2019年   273篇
  2018年   245篇
  2017年   307篇
  2016年   246篇
  2015年   318篇
  2014年   494篇
  2013年   359篇
  2012年   406篇
  2011年   418篇
  2010年   379篇
  2009年   376篇
  2008年   463篇
  2007年   310篇
  2006年   315篇
  2005年   301篇
  2004年   278篇
  2003年   334篇
  2002年   245篇
  2001年   229篇
  2000年   189篇
  1999年   145篇
  1998年   127篇
  1997年   128篇
  1996年   117篇
  1995年   92篇
  1994年   84篇
  1993年   89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69篇
  1990年   66篇
  1989年   59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9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41.
高轨卫星轨道预报中神经网络模型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轨卫星是我国卫星导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该类卫星的轨道预报精度有利于用户定位精度的提高。提出了一种改进高轨卫星轨道预报精度的新方法。该方法避开了精化动力学模型的困难,尝试从轨道预报误差的规律中寻找突破。利用神经网络作为建立预报模型的工具,将某历史时刻的轨道预报误差作为训练样本,利用训练好的神经网络模型补偿当前时刻的预报轨道以提高轨道预报精度。对影响神经网络模型补偿效果的各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制定了适应于高轨卫星短期、中期和长期预报的神经网络最优模型。利用实测数据进行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预报8,15及30 d应选择的训练步长分别为10,20及25 min;轨道预报8~30 d时,训练噪声均选取0.01。神经网络模型有效地改进了高轨卫星的轨道预报精度,预报4~30 d,轨道精度提高幅度为34.67%~82.37%不等。  相似文献   
942.
直接利用光学遥感卫星的严格成像模型对地面点进行定位,定位误差与卫星姿态测量误差有关,其中包括地球自转引起的偏流角误差和姿态角常差。偏流角误差可以根据星历数据予以有效消除,而姿态角常差一般要利用少量控制点进行消除。基于此,在消除偏流角的影响下,这里采用了一种改进的四元数算法——P-H算法用于快速计算姿态角常差,并对系统误差进行补偿。该技术较常用的欧拉角解算,具有原理简单,计算速度快和结果稳定的特点。通过实践九号卫星影像的实验表明,运用该技术能快速和大幅度提高卫星在稀少控制点情况下的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943.
卫星激光测距简称SLR,是目前与GPS、VLBI技术具有同等地位的测站坐标定位手段.利用SLR与GPS并置技术能够较好地检测分析因不同技术及地球物理机制引起的各种周期性误差的影响,对部分全球并置站SLR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发现SLR数据质量对监测周期性误差规律影响很大,即利用同一测站不同观测区间及精度的SLR数据检测得出的周期性误差差距较大,实验结论对今后应用SLR数据进行测站运动规律分析及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44.
南海珊瑚岛礁资源极为丰富,实时、快速、高效、准确地获取大范围珊瑚岛礁地貌遥感信息具有现实意义.研究提出了一种双尺度转化下的模型与数据混合驱动的岛礁地貌信息提取框架,并设计了珊瑚岛礁地貌分类体系及相应技术流程:首先采用自上而下模型驱动的GVF Snake模型进行宏观地理分带的粗分割,然后采用自下而上数据驱动的云影极值抑制下多阈值OTSU分类算法进行微观地貌类型的精细分类,最终利用区域生长算法提取离散分布的暗沙、暗滩等浅水地貌单元.针对西沙永乐环礁利用CBERS-02B数据进行实验,精度验证表明:珊瑚岛礁地貌遥感信息提取方法总体精度优于经典数据驱动的监督分类算法,且具有抗噪能力强、顾及空间拓扑关系、自动灵活等特点.  相似文献   
945.
《地理教学》2015,(2):65
1在这幅图像中,英国的天文爱好者布拉迪展示了一颗中子星相对于英格兰西北部——利物浦与沃灵顿——的大小。中子星虽然体积较小,但质量却可达到太阳的1.5倍。这种天体密度极大,一茶勺中子星物质的重量便超过10亿公吨。2在这幅图像中,布拉迪将北美洲与火星上的奥林匹斯山进行比较。这座火山几乎完全覆盖美国亚利桑那州。奥林匹斯山座落于火星塔尔西斯山群,是太阳系内最大的火山。它的高度是珠穆朗玛峰的3倍多,宽度超过374英里(约合624公里)。3火星的直径是地球的一半左右。在布拉迪绘制的图像中,火星轻轻松松覆盖整个北美同时还余下很大空间。  相似文献   
946.
许苏清  陈立奇 《极地研究》2015,27(3):271-281
海-气CO2通量的估算是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和外推算法的不断改进,基于海表层水CO2分压的调控影响因子,在不同的海域发展了不同参数的海表p CO2遥感外推算法,获得了区域性多时空尺度长时间序列的海域碳"源-汇"时空变化特征。本文针对单参数算法、双参数算法和多参数算法的发展过程和存在问题,综述了主要海区海-气CO2通量遥感外推算法的研究现状,并评述了在南大洋和北极海域利用遥感算法进行海-气CO2通量研究的应用。  相似文献   
947.
Pleiades卫星图像是一种应用时间尚短的新型遥感图像,目前还缺少对其专用的正射纠正处理方法。为此,以湖北省大冶—阳新地区的6景Pleiades图像为例,在Visual Studio 2008环境下,采用C#语言开发了针对Pleiades图像有理多项式系数(rational polynomial coefficients,RPC)文件格式的转换软件包,用于将Pleiades图像的RPC文件格式转换为IKONOS图像的RPC文件格式,并采用ERDAS9.2中的IKONOS图像的正射纠正模型对其进行纠正。该方法解决了对Pleiades图像进行正射纠正所需要解决的相关问题,开发的RPC文件转换程序可以用于批量的Pleiades卫星RPC文件格式转换,提高了转换效率和准确性,为大规模应用Pleiades图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48.
大气重力波是地球大气层中广泛存在的重要大气动力学扰动,研究其分布和变化规律对理解大气物理、大气结构以及大气动力学等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大气重力波探测手段,如雷达和探空气球等,均存在探测时间短、有效探测高度低等缺点,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掩星观测具有全天候、低成本、高精度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地球大气探测和研究,为研究区域或全球重力波变化和活动特征提供了新的观测手段.本文利用中国第一颗搭载GNSS掩星设备气象卫星——风云3C (FY-3C)获得的掩星数据,反演得到2014年8月—2016年12月大气温度轮廓线,并首次估计重力波参数分布,分析了重力波参数的时空变化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海陆季节性对流导致冬夏两季的重力波势能强于春秋两季,赤道对流作用导致赤道区域重力波强于两极,夏季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重力波活动频繁,冬季北半球中低纬度区域重力波活动频繁.重力波随着高度的上升,势能逐渐下降.另外,地形是低层大气重力波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949.
董晓波  王晓青  付娇  胡海涛  张权  杨洋  吕峰 《气象》2020,46(6):850-856
由于受到高空风场的影响,人工增雨防雹火箭真实的弹道轨迹和射程与理论弹道值具有不一致性。为增强实施增雨防雹作业的科学性、精准性及其作业效果评估准确性,研制了一套人工增雨防雹火箭播撒作业跟踪系统。该系统分为火箭定位系统和数据传输系统两部分,利用卫星定位模块加上数据传输电台模式将火箭飞行轨迹实时传输至地面。并开展了一次人工增雨防雹火箭弹道跟踪实弹发射试验,发射两发人工增雨防雹测试火箭,除初始阶段4~5 s卫星定位失锁而没有数据外,其余时间所有数据均接收完整。结合高空风场数据对人工增雨防雹测试火箭进行风偏修正后的实际弹道更接近于理论弹道,风偏修正意义明显,有利于增雨防雹火箭精准作业。  相似文献   
950.
刘甫  明杰  张翰  田娣 《热带气象学报》2020,36(4):552-561
利用日本多功能运输卫星(Multi-functional Transport Satellite,简称为MTSAT-2)逐小时云顶亮温资料、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Morphing Technique(CMORPH)逐3小时降水资料及南海北部的现场观测资料,对2014年第16号热带气旋"凤凰"的结构演变和远距离洋面上的海洋响应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空环流形势场的变化主导了"凤凰"的移动方向,调整其云系结构;"凤凰"过境期间测站处气压和气温明显下降,风速和相对湿度有所增加,并伴随有多次阵性降雨过程,最大降雨量可达174 mm/h;"凤凰"引起的强混合的热泵作用导致测站处海洋混合层冷却加深,三个站位观测到的最大海表面降温分别为0.53 ℃(站位2)、0.50 ℃(站位4)、1.18 ℃(站位5);"凤凰"期间海表面盐度下降,且强降盐过程与降水时段具有较好的时间一致性,降水时段内,三个站位观测到的表层最大降盐量分别为0.557 psu(站位2)、0.407 psu(站位4)、0.773 psu(站位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