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70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84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16篇
海洋学   45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王会军 《气象学报》2012,70(2):165-173
利用前期1—2月和4—5月平均的东半球格点降水与500hPa高度场资料,通过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建立了预测西北太平洋年热带风暴生成频数的预测方案。由于分别使用了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的大气再分析资料,建立了两个预测模型,对1979—2002年的预测交叉检验的距平相关系数分别为0.78和0.74。预测的多年平均绝对误差是3.0和3.2,即多年平均西北太平洋年热带风暴生成频数的10%左右。进一步指出:实际预测中可以把两个模型的预测结果平均作为最后预测结果,这样的话,多年交叉检验的距平相关系数是0.88,多年平均的预测绝对误差是1.92个。这样就可能得到更加准确的预测。本文结果还只是该方案的交叉检验结果,尚需在实际预测中进一步检验其能力。  相似文献   
112.
贵州省汛期短时降水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彭芳  吴古会  杜小玲 《气象》2012,38(3):307-313
利用贵州区域84测站1991—2009年汛期(4—9月)逐小时降水量资料,分别定义各站点的小时降水量的强降水阈值。阈值的分布有两个高值中心,最强中心在西南部望谟站,西北部的强降水阈值较低。同时利用各站点阈值统计19年不同月份的强降水事件频数,其分布显示:4月份东部和中部偏南地区频数较高,5月份频数高值区呈东北—西南向,随后几个月逐渐向西北推进。4—6月事件频数逐渐增大,7月维持,8—9月开始减少。各月强降水事件发生时次统计表明:一天中有三个相对高值时段,23:00—02:00、05:00—08:00和17:00—20:00,而白天强降水事件很少。短时强降水事件发生时次的空间分布表明,西北部的强降水事件多数发生在傍晚到23:00,中部的强降水集中在23:00—02:00,东南部在05:00—08:00。  相似文献   
113.
登陆中国大陆不同区间的热带气旋特征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及程序计算得到了1949—2008年登陆中国大陆的热带气旋(TC)登陆点经纬度信息,在此基础上对登陆中国大陆的TC进行分析,最终选择110~122°E海岸线为研究区域,7—9月为研究时段,且将110~122°E海岸线以1°E为间隔划分为12段,分析这12段海岸线登陆TC的基本特征发现:118°E以东的区间TC登陆前后平均维持时间及登陆前平均强度基本上为大于118°E以西的区间,登陆后平均强度东西两段相差不大;定义了TC登陆前(后)破坏潜力指数TDP1(TDP2),TDP1(TDP2)最大值出现在区间[119,120°E)([110,111°E));ENSO事件对7—9月登陆110~122°E段的TC频数、平均登陆点位置影响并不明显,对各区间登陆TC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各区间平均TDP1冷暖事件年对比差别较大,平均TDP2在暖事件年基本上比冷事件年大;1961—2008年,各区间对应的暴雨总站次,118°E以东的区间要远大于以西的区间,就空间分布而言,较大值的分布出现在区间[119,120°E),[110,111°E)。  相似文献   
114.
王芳  郑文佳  解晗 《浙江气象》2012,33(2):17-20
利用地闪监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对2010年3月5日一次全省性强对流过程地闪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形状的单体以及单体发展的不同阶段,负地闪分布区域不同;地闪频数峰值出现在55~60 dBz区域内,在回波强度大于60 dBz的区域内地闪频数降低,且在回波强度最大的区域65~70 dBz内无地闪发生。  相似文献   
115.
文章分析了2009--2010年济南地区总闪频数的目、月变化特征,并分别分析了其形成原因。据此,重点分析了济南地区章丘站闪电定位系统监测到的2009和2010年6—8月的云地闪总频数(以下简称总闪频数F)和强降水天气过程的过程总降水量(P)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总闪频数(F)和降水量(P)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用来对全市大范围降水且平均降雨量10mm以上的过程降水量估测是可行的,但对局地强降水来说相关性较差。  相似文献   
116.
江西省地闪气候特征及其活动强弱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科学评价雷电活动强弱和为雷电预报的效果检验提供参考依据,基于2003—2010年江西省闪电监测定位系统资料,分析了逐小时的闪电频数变化,发现0.01°×0.01°经/纬度分辨率格点上的地闪频数最大值出现在2004年9月18日17:00—18:00,为64次/h;相较其他时段而言,16:00—17:00闪电活动最强。基于地闪观测资料、探空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雷达回波强度与地闪数的相关性统计特征发现,在0.1°×0.1°经纬度网格点上,0℃层以上最大回波强度大值与相应时段内的地闪频数大值常不一一对应,但地闪频数大值多出现在强回波附近。格点上的12 min内的地闪数大都≤60个,以1—20个为最多;地闪数≥40个的格点数则明显减少;对应的0℃层以上最大回波强度集中于35—60 dBz,回波强度≤35 dBz或≥60 dBz的格点数则明显偏少。回波强度介于45—55 dBz的格点数明显大于回波强度>55 dBz以及<45 dBz的格点数,表明这个区间内的闪电活动最强。因此,借助0℃以上最大回波强度可简单地区分闪电活动强弱。  相似文献   
117.
对张家界市1957-2003年的强降水资料(日雨量50.0~99.9mm和日雨量≥100.0mm)从时空分布特点和强降水出现频数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张家界历年共发生区域性暴雨102日次,区域性大暴雨及特大暴雨23日次;共出现暴雨485站次,桑植最多,慈利次之,永定最少,1980年出现暴雨次数最多(21站次);共出现大暴雨及特大暴雨104站次,慈利最多,永定次之,桑植最少,2003年出现大暴雨及特大暴雨次数最多(9站次);2月下旬至11月上旬为暴雨出现时段,暴雨峰值出现在6月下旬(61站次),旬际分布图近似成正态分布,以6月下旬为中心,两端逐渐下降;5月上旬至10月上旬为大暴雨及特大暴雨出现时间,峰值出现在6月下旬(20站次);6月中旬到7月是张家界强降水频发期,夜间(20~08时)出现暴雨概率明显大于白天.  相似文献   
118.
冯桂力  山义昌等 《气象》2001,27(3):33-37,45
1998年4月23日下午在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影响下,山东滩坊地区出现了一次大范围的冰雹强对流天气,应用闪电定位系统,卫星和雷达观测资料,研究了这次降雹过程形成和发展不同阶段闪电的变化特征,分析发现,雹云在形成发展和减弱消亡阶段,每5分钟闪电频数低于20次,且正闪电频数明显低于负闪电,雹云在成熟阶段,闪电频数每5分钟平均值大于20次,且正,负闪电频烽相当,而在强降雹短时会出现正闪电频数超过负闪电现象,此外还发现,在降雹前20-30分钟闪电频数有跃增现象,其增加速率和降雹强度呈正相关关系,降雹的起始时刻与总闪电和负闪电每5分钟频数出现极大值的时刻有明显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9.
可公度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可公度性是周期性的扩张。从数据中的可公度性可抽提出并非偶然的信号。以增加错认(或虚惊)概率为代价,可以在很宽频谱范围内分辨微弱的信号。文中提出属于不同领域的实例。其中一例估计了中微子质量。  相似文献   
120.
云霄县的严重干旱集中出现在秋冬季和春季,春季出现大旱、特大旱的几率达36%,秋冬季出现大旱、特大旱的几率高达45%。严重干旱持续天数长,在3个月以上的占64%,且持续百日以上的严重干旱的出现频率,自20世纪80年代初起,明显增大,这可能与气候变暖的大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