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1篇
  免费   184篇
  国内免费   257篇
测绘学   31篇
大气科学   795篇
地球物理   79篇
地质学   249篇
海洋学   27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78篇
自然地理   16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8年   2篇
  1946年   1篇
  1942年   2篇
  1941年   2篇
  1938年   1篇
  1936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41.
利用1979-2015年1°×1°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以及1982-2012年青藏高原70个测站资料计算得到了地表感热通量数据,首先分析了高原低涡的统计特征和夏季地表感热通量的分布特征,进而探讨了青藏高原夏季低涡活动与地表感热通量强弱的相互关系.结果 表明,1979-2015年,夏季(6-8月)高原低涡...  相似文献   
842.
青藏高原气候独特,影响高原夏季降水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和多方面的。文中利用1982—2001年的卫星遥感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资料和青藏高原55个实测台站降水资料,应用经验正交分解(EOF)、奇异值分解(SVD)等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冬、春植被变化特征及其与高原夏季降水的联系,得到以下几点初步认识:青藏高原冬、春季植被分布基本呈现东南地区植被覆盖较好,逐渐向西北地区减少的特征。其中高原东南部地区和高原南侧边界地区NDVI值最大,而西北地区和北侧边界地区NDVI较小。EOF分析表明,20年来冬、春季高原植被的变化趋势是总体呈阶段性增加,其中尤以高原北部、西北部(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沿线)和南部的雅鲁藏布江流域植被增加明显。由SVD方法得到的高原前期NDVI与后期降水的相关性是较稳定的。青藏高原多数区域冬、春植被与夏季降水存在较好的正相关,且这种滞后相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高原南部和北部区域的NDVI在冬春两季都与夏季降水有明显的正相关,即冬春季植被对夏季降水的影响较显著。而冬季高原中东部玉树地区附近区域的NDVI与夏季降水也存在较明显的负相关,即冬季中东部区域的植被变化对夏季降水的影响也较显著。由此可见,高原前期NDVI的变化特征,可以作为高原降水长期预报综合考虑的一个重要参考因子。  相似文献   
843.
郭娅 《地球》2021,(1):44-47
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可是您听说过“水往高处流”的倒流湖吗?我国确实有这样一个奇妙的“倒流”湖,它闻名遐迩,那就是滇池。滇池位于我国云南省昆明市西南侧,是云南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中国第六大的淡水湖,有着“高原明珠”的美誉。滇池现有面积311平方千米,平均水深4.5米,湖面海拔1886米。  相似文献   
844.
梅里雪山位于滇西北高原横断山脉中段,其主峰卡瓦格博海拔6740米,是云南境内海拔最高的山峰,同时也是藏传佛教中的八大神山之一。藏族同胞世代都敬仰、崇拜、守护着它。  相似文献   
845.
天路奇观     
王万里 《地理教学》2013,(21):2+65-F0002,F0003
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被誉为“天路”。它北起西宁,南至拉萨,全长1956公里,是中国20世纪四大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之一,也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青藏铁路包括两段,北段西宁-格尔木,1979年动工,1984年投入运营,长达814公里。南段格尔木-拉萨,2001年6月动工,2007年7月投入运营,长达1142公里。  相似文献   
846.
Yun Tao  Chuan Tang 《寒旱区科学》2013,5(6):0715-0721
After defining landslide and debris flow, human activity, and precipitation indices, using with landslide and debris flow disaster data in low-latitude plateau of China, reflecting human activity and precipitation data, the influence of human activity and precipitation on mid-long term evolution of landslide and debris flow was studied with the wavelet technique. Results indicate that mid-long evolution of landslide and debris flow disaster trends to increase 0.9 unit every year, and presents obvious stage feature. The abrupt point from rare to frequent periods took place in 1993. There is significant in-phase resonance oscillation between human activity and landslide and debris flow frequency on a scale of 11-16 years, in which the variation of human activity occurs about 0.2-2.8 years before landslide and debris flow variation. Thus, the increase of landslide and debris flow frequency in low latitude plateau of China may be mainly caused by geo-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induced by human activity. After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y is removed, there is sig- nificant in-phase resonance oscillation between landslide and debris flow frequency and summer rainfall in low-latitude plateau of China in quasi-three-year and quasi-six-year scales, in which the variation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occurs about 0.0-0.8 years before landslide and debris flow variation. Summer precipitation is one of important external causes which impacts landslide and debris flow frequency in low-latitude plateau of China. The mid-long term evolution predicting model of landslide and debris flow disasters frequency in low-latitude plateau region with better fitting and predicting ability was built by considering human activity and summer rainfall.  相似文献   
847.
艰难的返程     
历时54天、接力往返3000多千米,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内陆队成功穿越了雪坝丘陵密布的"魔鬼地带"和深不可测的冰裂缝;克服了低温酷寒、高原缺氧、连续的地吹雪和白化天,以及不断出现的车辆故障等一系列困难,成功完成了南极内陆"冰盖之巅"上的昆仑站的各项建设考察任务,并于2月8日傍晚艰难返回中国南极中山站。  相似文献   
848.
《高原气象》2011,30(6):1722-1722
《高原气象》是全国性大气科学学术期刊之一,创刊于1982年,现为双月刊。主要刊登青藏高原气象及其相关学科领域具有一定创造性的高水平学术论文、短论、研究简报、学术讨论和交流、国内外大气科学发展动态综合评述等。反映这些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进展,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为国民经济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服务。以从事大气科学及相关的水文...  相似文献   
849.
利用常规的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结合雷达资料和MM5中尺度数值模拟结果对发生在2010年12月15日08时-16日20时的浙江暴雪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降雪过程由北方强干冷空气与稳定加强的暖湿西南风气流交汇造成.冷空气南压使浙江省自北向南强烈降温,西南气流的稳定维持则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和能量,加上低层700 hPa出现强烈的逆温,这些都有利于降雪的产生和维持,最终达到大到暴雪的级别.利用雷达和数值模拟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还发现,浙中北地区降雪的主要影响系统是对流层低层的中尺度切变线.对流层低层的暖平流和对流层中下层的冷平流构成"上冷下暖"的层结.在这种不稳定的层结条件下,风场的切变配合低层气流的辐合,一起造成了浙江中北部地区的强降雪.浙中南部的降雪则主要是由于山区地形使得近地面空气堆积产生强辐合,配合高空较强的辐散气流,促使气流形成强烈的上升运动引发的.此外,对流层高层的正涡度输送对降雪的形成和维持十分有利,当高空出现正涡度时会有降雪形成,高空涡度的强度越强,降雪的强度也越强.  相似文献   
850.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物理量场资料和雷达卫星等资料,从大尺度环流背景、降水天气影响系统、物理量场、急流等方面,分析了2009年7月8—9日发生在山东省的一次区域性暴雨的成因。结果表明,强降水是西风槽与低涡切变线和地面气旋共同影响造成的,低空急流是主要的水汽输送通道,为暴雨产生提供了水汽条件。高低空急流相距越近,其耦合作用越明显,对流发展越旺盛,降水越强。暴雨落区与水汽、涡度、层结稳定度指数等环境物理量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暴雨落区变化与低涡移动路径基本一致,后期跟地面气旋移动路径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