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0篇
  免费   542篇
  国内免费   1170篇
测绘学   39篇
大气科学   2565篇
地球物理   131篇
地质学   267篇
海洋学   585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94篇
自然地理   213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95篇
  2022年   101篇
  2021年   115篇
  2020年   123篇
  2019年   134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93篇
  2014年   170篇
  2013年   157篇
  2012年   164篇
  2011年   166篇
  2010年   196篇
  2009年   189篇
  2008年   150篇
  2007年   210篇
  2006年   147篇
  2005年   133篇
  2004年   97篇
  2003年   119篇
  2002年   97篇
  2001年   90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79篇
  1998年   79篇
  1997年   91篇
  1996年   84篇
  1995年   74篇
  1994年   70篇
  1993年   66篇
  1992年   79篇
  1991年   59篇
  1990年   47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3篇
  1981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8年   2篇
  1946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2年   2篇
  1941年   2篇
  1938年   1篇
  1936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一次江淮气旋暴雪的积雪特征及气象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杨成芳  刘畅 《气象》2019,45(2):191-202
利用自动站、人工加密观测及常规观测资料,通过对2017年2月21—22日一次江淮气旋暴雪过程积雪特征的分析,揭示了近地面气象要素对积雪深度的复杂影响。结果表明:(1)江淮气旋系统特有的空间结构导致山东南、北地区的降雪量和积雪深度不均衡分布。(2)积雪深度具有时效性,在降雪结束时达到峰值,因温度的变化导致峰值不一定维持到次日08时。(3)积雪深度是近地面多气象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降水相态、降雪量、降雪强度、气温、地温和风速均有影响。主要表现为:雨夹雪在转为纯雪之前可产生不超过1 cm的积雪,如果不转雪则不会产生有量积雪;各地降雪含水比差异较大,全省平均为0. 5 cm·mm~(-1),低于全国平均值;在降雪不融化的情况下,降雪量、降雪强度越大则积雪越深,降雪强度大是气温和地温都高于0℃时产生积雪的必要条件;地温和气温越低对积雪形成越有利,积雪开始产生时的地温最高阈值多在0℃左右,地温先突降后缓升是积雪产生前后的共性特征,积雪产生后1~2 h内地温略有上升并逐渐趋于稳定;积雪产生时气温一般低于0℃,气温高于0℃时大部分降雪融化;有利于产生积雪的平均风力多不超过2级,极大风则在3~4级以下。  相似文献   
132.
高原季风特征及其与东亚夏季风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ERA-Interim的位势高度场、温度场和风场再分析资料,计算了1988-2017年的传统高原季风指数(Trational Plateau Monsoon Index,TPMI)和动态高原季风指数(Dynamic Plateau Monsoon Index,DPMI),分析了高原季风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规律,结合东亚夏季风指数(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Index,EASMI),探讨了高原季风与东亚季风的关系。研究表明:(1)高原夏季风从4月开始形成,暖性低值系统在高原上生成;6月暖性低压系统中心形成并达到最强,此时高原夏季风强度也达到最大;10月暖性闭合低压系统向东北方向移动且强度也随之减弱并退出,高原夏季风结束。(2)DPMI和EASMI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在关键年高原夏季风和东亚夏季风的强度表现一致。(3)中纬度受东亚季风所影响区域的位势高度场和青藏高原区域的位势高度场均处于同一正相关区域,而且超前两个月的DPMI同EASMI的相关系数最大,表明高原夏季风对东亚夏季风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4)东亚夏季风经圈环流受高原温度场变化的影响而移动,高原夏季风的低压系统与高原温度场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3.
杜娟  文莉娟  苏东生 《高原气象》2019,38(1):101-113
湖泊模式为青藏高原湖-气相互作用研究提供了有效方法,而驱动数据对模拟结果影响显著,但目前用来驱动模式的再分析资料对高原不同地区湖泊的适用性依然不够清楚。利用野外观测数据、M ODIS地表温度数据和WRF耦合的一维湖泊模式,对比分析了中国区域高时空分辨率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集(简称ITPCAS)、ERA-Interim和NCEP/NCAR三套再分析资料在青藏高原地区纳木错、班公错和鄂陵湖三个不同深度湖泊的适用性,并对三套再分析资料的准确性进行了初步验证,进一步分析了不同校正方式后的再分析资料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用三套不同再分析资料作为模式驱动数据时,WRF耦合的一维湖泊模型均能够较好地模拟出高原湖泊表面温度的变化,但仍然与MODIS观测结果存在偏差。三套再分析资料中ITPCAS数据集的各气象要素与站点观测更为接近,ERA-Interim数据的向下长波和短波辐射比观测值偏大,NCEP/NCAR数据中的向下长波较观测值偏小而风速偏大。利用站点观测对再分析资料进行校正,ITPCAS数据进行全要素校正前后模拟结果差别不大,ERA-Interim和NCEP/NCAR进行全要素校正后模拟结果准确性显著提高;对于实地观测资料匮乏的地区,单独对ERA-Interim向下短波辐射数据进行校正以及同时对NCEP/NCAR气温和向下长波辐射数据进行校正均能优化湖表面温度的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134.
2019年3月21日21:13 (北京时),广西桂林市临桂区国家气象观测站录到60.3 m·s-1极端大风,打破了广西气象站建站以来的历史极值。综合利用多种观测资料对临桂极端大风的发展演变和成因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地面锋前暖区对流在移近临桂站时地面冷空气的适时入侵促进其发展成超级单体风暴,其产生的下击暴流击中临桂测站造成极端大风。(2)雷达回波表明该超级单体具有明显的钩状回波、中层径向辐合、近地面强辐散及反射率因子核心下降等雷达特征;风暴垂直方向流场结构表现为上面是反气旋性旋转或辐合、中间为径向速度辐合、底下为气旋性旋转。(3)中层径向辐合加强导致中气旋旋转性加大、直径减小、厚度增加,近地面层的强中气旋对下击暴流有加强作用。(4)环境条件分析表明临桂上空具有极好的产生雷暴大风的环境条件和发展成超级单体风暴的潜势。(5)极端雨强与极端大风相伴出现,表明降水拖曳作用是极端大风产生原因之一;在地形作用下冷空气大风对极端大风形成有叠加效应。  相似文献   
135.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以及NECP(1°×1°)逐6 h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9月22日内蒙古河套地区强冰雹天气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前倾槽有利的天气尺度环流背景下,中高层干冷空气叠加在低层暖湿空气上形成了对流不稳定层结条件。较大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假相当位温θse高能区、0~6 km中等强度的垂直风切变有利于强冰雹的形成。反射率因子有"钩状回波"、前侧入流缺口、后侧入流缺口;前侧入流缺口表明有上升气流,强盛的上升气流有利于空中大冰雹的增长,后侧入流缺口表明有下沉气流,有可能引起破坏性大风。基本径向速度剖面有明显的中气旋特征,强烈的辐合有利于对流风暴上升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对流风暴后侧有辐散下沉气流降落到地面,辐散风出流促使对流风暴前沿的暖湿气流强迫抬升,从而使上升运动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反射率因子剖面有弱回波区、回波悬垂且55 dBZ以上的强回波核心位置超过-20℃层等温线高度以上;弱回波区左侧的回波强度高达55~60 dBZ且已经接地,表明有大冰雹降落到地面。  相似文献   
136.
清欢 《海洋世界》2012,(10):44-46
所有风都有名字吗?如果有,是谁给它们起的名字?它们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名字呢?为什么它们有的叫"艾尔琳",有的却叫"海马"呢?……  相似文献   
137.
四川是我国砂金矿的主要产区之一。区内各类微含金地质体、原(伴)生金矿等是砂金成矿的物质来源;深大断裂带和西北高、东南低的三大地貌阶梯及自北而南斜穿区域构造线的水系网络,为我省砂金成矿提供了有利的剥(溶)蚀地貌环境和搬运沉积条件;第三纪时由准平原化所产生的含金红土型风化壳和第四纪冰川消融期的含金冰(碛)水堆积物,对我省砂金成矿起了重要的“预富集”作用。  相似文献   
138.
我国热带气旋灾害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蔡则怡  徐良炎  徐元太 《大气科学》1994,18(Z1):826-836
本文对1949—1991年43年的热带气旋资料,以及1956—1992年37年的热带气旋灾情资料进行了分析,说明了热带气旋灾害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关于热带气旋灾情评估的3项指标,表明灾情与热带气旋系统强度、大小、天气,登陆率,预报准确率,热带气旋系统影响地区社会经济活动的发达程度,物质财富积累水平,以及防抗措施的水平等有密切的关系,为我国今后防台减灾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9.
坝上高原近90年以来降水变化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史料和降水量资料,建立了自1900年以来坝上高原旱涝级别(5级)序列,并对其进行了周期分析和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坝上高原降水变化具有明显的42年和9年周期,自60年代初以来该区进入干旱少雨阶段,并将持续到本世纪末下世纪初。此外,还有一些短周期,如4-5年和2-3年等,因而,在今后10年内,干旱和少雨仍将持续,土地沙漠化也将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0.
蒙新高原盐湖资源及盆地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东生 《盐湖研究》1995,3(1):10-20
通过蒙新高原典型盐湖区的解剖研究,查清了代表性盐湖盆地的相环境及其沉积建造,将盐湖盆地环境的变化形式划分为沉陷型、抬升型和改造型,并归结了盐湖盆地相环境分异与盆地地质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开发大陆干旱区盆地的盐湖和卤水资源及其环境演化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