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4篇
  免费   226篇
  国内免费   433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867篇
地球物理   84篇
地质学   431篇
海洋学   102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40篇
自然地理   98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根据粘土的结构特点,分析了膨润土、海泡石、累托石泥浆在高温条件下的特性,提出了适用于高温泥浆的粘土材料。  相似文献   
82.
本文依据C.M.Criss和J.W.Cobble的“离子熵对应原理”,对1978年D.Langmuir给出的铀物种形成常温热力学数据进行了高温值的处理,得出了一套较全面而系统的高温热力学参数,以供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83.
上海热浪与健康监测预警系统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1989~1998年上海逐日4次气象观测资料,应用美国特拉华大学的SSC天气分类方法确定逐日天气类型,形成了10年逐日天气类型日历。并通过天气类型与死亡率的对比分析,确定MT+类型是上海地区形成热浪的“侵人型”气团,是具有最高死亡率的天气类型。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MT+类型下因受热浪侵袭而超正常死亡数的回归方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上海热浪与健康监测预警系统。通过1999年气象和死亡实况资料检验,系统对热浪及因此引起的死亡具有较好的监测和预警效果。  相似文献   
84.
近40年南方高温变化特征与2003年的高温事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王亚伟  翟盘茂  田华 《气象》2006,32(10):27-33
利用从全国743个站点数据集中挑选出的江南、华南地区的121个站点1961-2004年逐日日最高气温和日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近40多年来我国南方地区最高气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3年夏季江南、华南地区出现大范围异常高温天气。虽然在1961-2004年间,江南、华南地区年平均最高气温和年平均气温均有增加趋势,但夏季极端高温事件(≥35℃日数)并没有显著增加的趋势。分析最高气温的概率分布特征,得出2003年夏季江南、华南地区出现的极端酷热天气,只是年际变化的表现,而不是长期变化趋势的反映。  相似文献   
85.
陕西夏季高温的统计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61—2004年陕西省78个气象站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陕西夏季高温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关中平原和安康盆地出现高温的频数明显多于省内其它地方;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6月中旬至8月上旬;自1961年以来,陕西年高温日数经历了由多到少再多的趋势变化,异常多高温年主要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初期,异常少高温年集中在80年代,90年代中后期至今转为多高温时期。  相似文献   
86.
中西部地区高温炎热 台风引发致洪暴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饶晓琴 《气象》2006,32(10):117-123
7月份,黄淮南部、江淮、江南南部、华南、西北中东部降水偏多,皖、苏、湘、赣、闽、桂、粤等省(区)出现暴雨洪涝灾害;东北中南部、华北东南部、西南地区大部降水偏少,四川、重庆等地出现严重伏旱。全国大部地区月平均气温接近常年或偏高,江南大部、华南北部、四川东部、重庆、新疆东南部、内蒙古西部等地出现多日高温酷热天气。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有3个热带气旋活动,其中060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和0605号台风格美先后在福建省登陆西行,使江南、华南暴雨成灾。  相似文献   
87.
四川省2006年盛夏罕见高温干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盛夏,四川省盆地区发生严重的高温干旱,本文利用实时和历史资料对该区域、该时段的气候特点作了综合分析.盛夏异常高温出现时间早,高温日数持续时间长,高温天气影响范围广.8月中旬为全盆地高温最严重时段,广安市出现全省高温中心.9月1日,华蓥山市的日最高气温再创新高,达43.6℃,为全省最高值.盛夏盆地降水为1961年以来历史最小值,旱区连续无降雨日数显著偏多,南充、广安、遂宁是省高温干旱最严重地区.通过对四川盆地16个测站46年(1961年~2006年)7~8月平均气温资料和46年7~8月盆地100多站平均降水量资料进行Mann-Kenall统计方法分析,盆地7~8气温,20世纪70年代属于高温阶段,20世纪80年代开始下降属于低温阶段,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上升,但上升幅度慢于盆地秋季和冬季气温,2006年夏季处于上升期内.对盆地7月平均降水量进行分析判断,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属于峰值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缓慢下降,2006年处于低谷区.  相似文献   
88.
2006年盛夏,广安市遭遇了历史上最严重高温天气和特大伏旱灾害.此次伏旱期间降雨量极少,高温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灾害异常严重.关于这场旷日持久的高温干旱,究竟是50年一遇,还是100年一遇?对此,我们从气象角度,依据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89.
西藏多不杂斑岩铜矿床高温高盐度流体包裹体及其成因意义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多不杂铜矿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上发现的第一处大型斑岩铜矿床,矿床位于羌塘—三江复合板片南缘的多不杂构造岩浆带中。多不杂斑岩铜矿总体上具有典型的斑岩铜矿矿石特征和蚀变分带特点,围绕斑岩体从岩体中心向外,可以划分出三个主要的蚀变带,依次为钾硅化 绢英岩化带、绢英岩化带和黄铁矿化—角岩化带。矿床以岩体内部和外部均发育强烈的磁铁矿化蚀变、而外围青磐岩化带不发育等特征有别于国内其他斑岩铜矿。对斑岩铜矿的流体包裹体特征和均一测温结果表明斑岩铜矿石英含有丰富的流体包裹体,包裹体类型众多,而以大量发育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为突出特征。子矿物种类有石盐、钾盐、赤铁矿、红钾铁盐、石膏、黄铜矿等,有时一个包裹体含有多达5~6个子矿物,在我国其他斑岩铜矿中是不多见的。金属子矿物大量发育表明流体成矿金属元素含量很高。成矿流体由来自岩浆的高温、高盐度流体和以天水成因为主的中低温、低盐度流体两个流体端员组份组成。高温、高盐度流体为主要成矿流体,以含子矿物多相流体包裹体为代表,其形成温度>450℃,盐度在28%~83%NaClequ.,平均达到58%~60%NaClequ.,流体组分主要属于H2O-NaCl-KCl-FeCl2体系。高温高盐度流体是在浅成条件下于岩浆结晶的最后阶段从浅部岩浆中直接出溶形成的。中低温、低盐度流体主要来源于天水或天水与晚期岩浆热液的混合,温度在360℃以下,盐度3.71%~14.15%NaClequ.。含矿硫化物主要在300~420℃温度区间沉淀,沉淀富集主要与温度降低有关,多不杂斑岩铜矿为与浅成斑岩体侵入有关的高温岩浆热液型斑岩铜矿。与世界上其他斑岩铜矿相比,多不杂斑岩铜矿具有与Bingham和Grasberg等世界级超大型斑岩铜矿相似的流体包裹体和蚀变分带特征,暗示该矿床具备形成超大型斑岩铜矿的潜力。  相似文献   
90.
对珠海市1962~2006年高温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对高温日天气过程进行普查,发现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是导致珠海市高温的主要天气系统。分析发现导致高温天气的系统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热带气旋型在三种类型中占比较大的比例,热带气旋和副热带高压共同影响型会导致珠海出现极端高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