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4篇
  免费   113篇
  国内免费   169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886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人工增雨已有60余年历史,虽已取得很多成绩,仍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典型问题如作业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及其与效果检验有脱节.控制论研究如何对系统施加控制作用使其表现出预定行为.作者研究工程控制论在人工增雨作业中的应用与建模问题,将工程控制论引入人工增雨作业,称作“局部控制”方法.以冷云的人工催化过程为例,以单容加延迟的过程来简化单块冷云催化核化过程,建立了有反馈的冷云催化框架模型.根据效果调整催化剂的播撒率以实施控制作用,使作业后的雨云关键参数达到预期值.这种“局部控制”方法,可使现有作业更科学化和客观定量化,只在作业设备中增加一通讯单元和作为传感/变送器以及控制器的一套专业软件即可.“局部控制”方案也可嵌入以自然控制论为框架的大范围全面全程控制问题中,简化作业的方案.  相似文献   
152.
本文分析了海南省大广坝水电站集水区降水分布特征并研究了人工增雨的潜力。结果表明,大广坝水电站集水区降水年际差异较大,常年无法满负荷发电,影响了水电站效益的正常发挥。4~7月集水区实施人工增雨的潜力和成云致雨的条件较好,通过人工增雨的手段可以有效提高水电站的发电效益。  相似文献   
153.
利用福建省古田人工增雨试验基地2014年1月—2023年1月小时自然降水数据,结合线性拟合、多项式回归和样条回归等多种数学统计方法,开展决策树、支持向量机(SVM)和卷积神经网络(CNN)3种机器学习方法在估测目标区自然降水中的应用研究。目标区和对比区自然雨量关系模型对比结果表明:以区域平均面雨量为统计变量时,CNN和四项式回归效果相对较好,其中CNN的确定系数为0.516,均方根误差为1.097 mm;对平均面雨量进行六次方根变换后,各模型的精准度大幅提升,CNN表现最优,确定系数为0.658,其次为SVM;为克服目标区和对比区雨量时间序列效应及空间分布不均等问题,以面雨量空间格点数据作为研究对象,采用CNN 3种优化器(自适应矩估计、均方根传递和梯度随机下降)算法进行对比,发现基于自适应矩估计优化器建立目标区和对比区雨量关系模型最优,其降水估测值与实测值更接近,均方根误差最小,为0.61 mm。因此,利用CNN方法能够进一步优化目标区和对比区雨量关系模型,可为定量评估人工增雨效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4.
在极端干旱区(敦煌)以泡泡刺群落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了生长季内增雨对泡泡刺灌丛和裸地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雨增加了灌丛和裸地的土壤呼吸速率,且增雨越多,增量越大,对土壤呼吸影响的持续时间也越长;以月为单位,每增雨16 mm和24 mm分别使裸地土壤呼吸速率显著增加90%和106%(p<0.01),增雨8 mm、16 mm和24 mm则分别使灌丛土壤呼吸速率显著增加68%、157%和205% (p<0.01);裸地和灌丛土壤呼吸对增雨响应的时间不同步,且灌丛土壤呼吸对增雨的响应量比裸地快118%;整个生长季土壤呼吸速率和土壤含水量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0.01),并且每增雨1 mm,裸地和灌丛土壤呼吸速率分别增加0.01μmol·m-2·s-1和0.04 μmol·m-2·s-1.  相似文献   
155.
利用Google Earth二次开发工具API设计了一种基于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的人工增雨作业效果检验的动态人工增雨效果检验共享系统。该系统基于“.NET”平台,以C#作为主要开发语言,利用Google Earth二次开发工具API实现了区域级人工增雨作业效果评估的共享,实现了Google Map和火箭作业点、...  相似文献   
156.
陈小敏  邹倩  李轲 《气象》2011,37(9):1070-1080
利用国家气象中心GRAPES人工增雨云系模式,选取2008年7月4日重庆地区一次降水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重庆地区降雨天气的水汽分布、云系宏微观分布、云中微物理转化和增雨潜力等特征。结果表明:本次降水大气过程中,重庆地区水汽含量极为丰富,水汽分布与地形分布呈明显的对应关系,低层水汽输送较大,整层水汽通量较高,有明显水汽辐合,云中液态水对地面降水影响很大。西南气流和地形共同作用为重庆地区液态水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在东北部山区迎风坡处大量水汽累积抬升,易形成丰富的液态水。重庆东北部地区水汽向云水转化较强,过冷液态水含量丰富,冰晶含量少,0℃层附近水汽垂直通量较大,降水效率较低,有较大的增雨潜力。  相似文献   
157.
基于SWAN多普勒雷达产品和FY-2C/D卫星等综合观测资料反演产品,研制了层状云飞机人工增雨飞行航线和对流云(混合云)飞机绕云飞行航线设计方法,并分别应用于湖北省2009年2月5次层状云飞机人工增雨飞行航线设计和2010年4月12日对流云飞机人工增雨绕云航线设计模拟试验.结果表明,飞行航线设计作业区与实际作业区基本一...  相似文献   
158.
分析了南宁市种植甘蔗的气候适应性,以及降雨量与甘蔗生长、蔗茎产量及含糖量的关系,并对比分析了为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所属蔗区实施人工增雨前后的甘蔗产量及蔗糖分,认为蔗糖分前后变化不大,但实施人工增雨后甘蔗产量有较显著提高,从而能获得令人满意的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做好人工增雨工作的改进思路。  相似文献   
159.
由于人影作业点工作的特殊性:建筑物小、设施少、人员少,多建在地址相对较高、视野开阔的山顶或台地上,冰雹云(积雨云)进入路径的上风位置,容易出现雷击事故。但在进行雷电防护措施处理时,却只能参照相关标准,给人影作业点防雷设计施工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该文在分析人影作业点概况的基础上,提出作业点雷电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60.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气象自动站观测资料、欧洲中心ERA 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2006—2015年广西飞机增雨作业期的288次小到中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主要影响系统为高压后部回流、切变线、南支槽、西南涡东移、台风、西南季风影响型,其中前3类影响型占92.8%;中低层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南海、东海,其中700 hPa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850 hPa水汽来源于南海、孟加拉湾,925 hPa水汽来源于东海、南海;925 hPa、850 hPa出现急流的次数较少,低空水汽和能量向广西输送的强度较弱。对3种主要影响天气类型的典型个例进行分析,发现广西境内大部地区垂直累积云液态水含量≥0.05 kg/m2,说明云水含量充足,有利于飞机增雨作业的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