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2篇
  免费   127篇
  国内免费   154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685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10篇
海洋学   26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1年   2篇
  1937年   1篇
  1936年   4篇
  1935年   5篇
  193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台风“海棠”的螺旋雨带结构及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2005年7月19—20日台风"海棠"登陆前后螺旋雨带的结构及特征进行了模拟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台风造成的沿海暴雨与主次两条雨带活动有关。主雨带是涡旋Rossby波激发的螺旋雨带,与850 hPa正涡度带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降水强度大,辐合层次低,处在温度和切向风速梯度最大处。次雨带辐合层次相对较高,最大温度梯度和相当位温梯度发生在700 hPa以上,无明显切向风梯度配合,其发展主要与台风中心附近的阶梯状相当位温锋区有关。当台风中雨带合并时,易造成降水增幅。台风登陆前后存在螺旋雨带的断裂现象,台风中心西侧及西北侧的中低层的辐散流场使高层的气旋性流场出现和加强,台风在高层的气旋性环流与西部低压结合,使台风西部产生辐合,引起螺旋雨带的断裂,当高层的低压形成明显的气旋式切变时,也可使切变下方螺旋雨带断裂。  相似文献   
92.
L波段雷达维护与故障维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L波段雷达是我国自主研制一种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新型雷达,它具有探测精度高、采样速率快、使用方便等特点。2005年采用L,波段雷达,实现了高空气象探测业务的数字化和自动化。为了充分发挥雷达的性能,延长雷达的使用寿命,结合工作中积累的一些实际经验,针对一些特殊故障提出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93.
浅谈高空气象探测业务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高空气象探测工作中出现的几个重点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个人意见,与各兄弟台站交流,以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4.
通过对乌兰察布市2006年1月18—21日及2月5—6日两次降雪过程发生时主要天气形势、影响系统、物理量场特征的综合对比分析得出:要有大的降雪发生,必须高低空系统配合一致,并有适宜降雪发生的物理场量相配合。同时又表明700hPa上的锋区,与地面系统及适宜降雪发生的物理量场相配合;也可造成一定强度的降雪。  相似文献   
95.
文章以Arduino开发平台和MQ-8氢气传感器搭建硬件电路,同时用Arduino语言在开发平台实现MQ-8氢气传感器的实时监测,当气象台站高空气象探测业务场所出现氢气泄露事故时,发出声光报警,提示氢气生产和应用人员启动应急预案,保障气象台站高空气象探测业务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96.
本文采用降水观测资料、卫星资料、实况高空、地面资料对2014年7月21日伊春地区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分析表明:高空辐散对应中低层辐合为此次暴雨过程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抬升条件,高低空垂直风切变促进了对流发展以及提高了热力不稳定性。逆温层结为暴雨过程积累了充足的能量,低空急流从渤海运输了充足的水汽。  相似文献   
97.
文章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天气分析图、FY-2C卫星云图资料,对2016年7月14-15日二连浩特地区出现的较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两个阶段出现的降水是属于同一次冷空气活动的天气过程,是受蒙古冷涡和河套倒槽持续影响的结果。第一阶段出现的是持续稳定性降水,触发机制是低空槽和地面辐合线,有高低空急流配合,西南水汽通道维持时间较长;第二阶段出现的是短时强对流性降水,触发机制是干侵入,前期降水使本地具有不稳定能量,冷涡南压使低空东南急流带来渤海水汽的输送,造成下暖湿、上干冷的不稳定条件。  相似文献   
98.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发现2007-2016年6~8月有8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是由副高东退、引导高空槽东移的大尺度背景条件下,配合低层系统造成的,将其分类后得到三种类型:低涡槽型、高空槽气旋旋转型和高空槽低涡切变型;对每种类型的高空形势进行合成分析,找出了暴雨落区与高空系统、物理量配置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9.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2.5°×2.5°资料和风廓线雷达资料,分析了2015年2月27日晴空大风天气过程。结果发现:大理机场上空位于高空西风急流轴附近,虽然高空冷平流较弱,但是动量下传是造成大风的主要因子。当高空至机场近地面均为下沉运动时,下沉气流携带高空的动量下传,造成大理机场出现大风天气。相反,当近地面至700 h Pa为上升运动时,上升气流会阻碍高空动量向下传递,机场大风结束。风廓线雷达资料分析也表明动量下传是27日大风的主要动力因子,当高空到地面均为下沉运动时,大于3 m/s的下沉速度到达的高度越低,大风的出现频率越高;同时300~2500 m风向随时间反气旋偏转能使高空动量持续向近地面传送,对大风的产生和维持起作用,相反300~2500 m风向随时间气旋性偏转,则对高空的动量下传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0.
利用常规和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卫星和多普勒雷达监测产品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7月14日新乡强对流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东移冷槽与低层暖脊叠加使新乡上空形成明显的不稳定层结,而中低层暖湿空气在午后表现出明显的北抬和向高空扩展的趋势,使大气对流不稳定度进一步加强,有利于雷暴大风和冰雹强对流天气的出现;同时,强对流天气发生前0—6 km垂直风切变达到中等偏强程度,有利于对流系统的形成和维持。地面中尺度辐合线起对流触发作用,辐合线尾部前侧的对流云团发展更强更快。云团合并导致对流云团迅猛加强,对流单体合并有利于对流回波的暴发性发展及回波顶快速抬升。过程中雷暴外流边界也是强对流的重要触发机制,太行山脉东侧的雷暴外流边界受地形抬升作用,触发大范围分散的对流单体,导致了局地短时强降水天气。风灾主要是由多单体风暴中的下击暴流和雷暴外流边界造成的,下击暴流造成的大风比由雷暴外流边界导致的大风更强。此外,强回波中心强度增强、质心高度迅速升高,回波顶高和VIL值跃增等对强对流过程中局地冰雹预报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