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84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347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45年   1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81.
黔中地区瓮福磷矿处于扬子地块东南缘,是全球早震旦世陡山沱期成磷事件的典型代表。本文运用地层学、岩石学、矿物学、沉积学、古地理学等方法,综合研究瓮福磷矿矿床成因、找矿预测及成矿模式。研究表明,瓮福磷矿为浅水陆棚地区沉积的一套岩石组合,属于浅海台地相型,受控于陡山沱早期与晚期2次海侵旋回及规模,形成a、b等2层工业磷矿体。矿石质量特征指示沉积水体环境由浅至深,水动力条件由强到弱。中元古代末—新元古代期间扬子地块先后发生了晋宁、武陵、雪峰等多期次构造旋回运动。雪峰运动(结束时限约720Ma)结束地台基底冒地槽沉积,促使黔中隆起或黔中山系不断发生地质演化形成黔中古陆,长期遭受剥蚀和夷平作用为磷块岩矿床的形成提供陆源碎屑。冰川事件(结束时限约635 Ma)之后,在扬子地块东南缘的黔中古陆东部地带形成瓮福磷矿(成矿时代介于600~550 Ma)。瓮福聚磷海湾浅滩磷块岩相带是今后地质找矿的优势靶区,白岩高坪含磷潮坪硅云岩相带次之,前雍无磷潮上坪硅云岩相带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地质找矿。通过以上研究综合分析,建立了瓮福磷矿陡山沱期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82.
黔西北矿集区是川滇黔铅锌多金属成矿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贵州省主要的铅锌资源产地。目前,地表和浅埋藏的铅锌矿体已几乎开采殆尽,找矿目标已转入被厚层基岩所覆盖的深部隐伏矿,常规的地球化学勘查方法难以获取深部隐伏矿信息,找矿效果不理想。本文利用在黔西北大坪子铅锌矿区开展土壤有机烃结合金属活动态的深穿透地球化学勘查技术方法试验,对烃类组分和金属元素活动态产生的异常进行研究,评价该技术方法的应用前景。结果显示,大坪子铅锌矿区土壤中烃类组份发育对偶双峰式和多峰式异常,金属活动态在矿体上方和断裂构造地表出露位置有清晰的异常显示,土壤有机烃和金属活动态可以有效地指示断裂构造,并很好地反映深部隐伏铅锌矿体信息。通过综合分析,在大坪子铅锌矿区12号剖面和16号剖面上共预测2个异常靶区,经钻探工程验证,发现1个铅锌矿体,矿体厚1.33m,Zn品位为2.24%,Pb品位为0.44%,推测为Ⅱ-11矿体往深部的延伸。应用实例表明,土壤有机烃结合金属活动态的深穿透地球化学勘查技术可用于黔西北地区铅锌矿的深部找矿预测,对隐伏铅锌矿的找矿勘查工作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3.
黔西北玉龙地区稀土含矿层(Pxt)处于宣威组(P3x)底部,假整合于峨眉山玄武岩组(P2-3em)之上,是一套富集了Nb、REE的铁质、铝质黏土岩。研究表明,铁质段与玄武岩微量元素、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形态基本一致,说明铁质段与峨眉山玄武岩具亲源性,主量元素投点反映出铁质段物源主要由峨眉山玄武岩提供。铝质段与玄武岩微量元素、稀土配分曲线存在差异,且主量元素投点显示铝质段物源具多源性,表明除峨眉山玄武岩提供物源外,还有部分中酸性岩浆物质提供部分物源。铁质段和铝质段均呈轻稀土富集型,铝质段富集程度更高,轻稀土元素中La、Ce、Pr、Nd富集明显,占轻稀土元素的85.76%~98.36%,重稀土元素中Gd、Dy、Er、Yb富集较明显,占重稀土元素的84.41%~89.33%。铁质段形成于水动力较弱的氧化环境,铝质段形成于水动力强-弱交替的氧化-还原界面,CIA、CIW、ICV值反映铁质段、铝质段经历过强烈的风化改造作用。  相似文献   
84.
遥感图像显示黔西南地区有两个地层区——台地相区和槽盆相区。复合内生微细浸染型金矿均产于短轴背斜、穹窿和与之伴生的断裂内,因此遥感解译的正向环形构造和环形影像对找矿有重要意义。另外,区内金矿与遥感解译推测的隐伏断裂也有一定关系。基于上述认识,以ETM+和GeoEye数据为数据源生成融合图像,进行遥感构造解译和分析,圈定了金矿找矿预测区,为进一步开展贵州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和找矿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5.
赫章县天桥铅锌矿床位于扬子准地台西南缘的黔西北铅锌成矿区中部,是本区已发现的96处中、小型矿(床)点的典型代表。天桥铅锌矿床由三个矿体群组成,其金属资源量(Pb+Zn)超过0.2Mt。本文报道了该矿床矿石硫化物的硫和铅同位素组成及其稀土元素组成特征。矿石硫化物δ34SV-CDT值主要集中在8.4‰~14.4‰之间,总体具有δ34Spyδ34Sspδ34Sga特征,表明成矿流体中硫已达到平衡。该矿床成矿流体中δ34S∑S值与不同时代地层中海相硫酸盐δ34S值(15‰)相近,表明成矿流体中硫来源于不同时代地层,为不同时代地层海相硫酸盐热化学还原(TSR)的产物。铅同位素组成相当均一,n(208Pb)/n(204Pb)值为38.875~39.057(平均38.945),n(207Pb)/n(204Pb)值为15.708~15.763(平均15.728),n(206Pb)/n(204Pb)值范围为18.481~18.544(平均18.516),与碳酸盐地层相近,在n(208Pb)/n(204Pb)—n(206Pb)/n(204Pb)和n(207Pb)/n(204Pb)—n(206Pb)/n(204Pb)图,落入碳酸盐地层范围内,表明铅来源于与矿物铅同位素组成相近的各时代碳酸盐地层。硫化物样品具有低ΣREE(3×10-6)和负的Eu异常(0.13~0.88)特征。在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图上,全部样品具有相似特征,且与地层中的黄铁矿(下石炭统大塘组C1d)、地层白云岩及蚀变围岩相比,具有一致的稀土配分模式和Eu负异常特征,表明成矿流体来源围岩及下伏碳酸盐地层。综合S、Pb同位素和REE地球化学特征认为该矿床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具有多来源特征,各时代地层均不同程度地为成矿提供物质和流体。  相似文献   
86.
刁理品 《地质与勘探》2010,46(1):120-127
通过沟系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方法在普晴锑金矿勘查区中的实施,确定各元素异常下限值为Au7×10-9、Sb10×10-6、Cu200×10-6、As30×10-6,发现了一批有价值的地球化学异常,对各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区的找矿潜力进行分析,结合地层、岩性等有利控矿因素综合评判主成矿元素异常、元素组合异常圈定4个找矿靶区,确定了各靶区的主要找矿矿种,对各靶区进行了必要的山地工程查证,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实践证明沟系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找矿方法在本区是有效的,认识到在当前老矿区外围找矿中成矿元素弱异常、多元素组合弱异常区具有重要找矿意义。在此基础上较系统的总结了沟系土壤地球化学找矿方法步骤。  相似文献   
87.
本文报道黔桂地区晚前寒武纪下江群沉积地层凝灰岩(斑脱岩)获得高精度的锆石年龄,结合侵位四堡群花岗岩锆石年龄和四堡群斑脱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将下江群明确定位于新元古代晚期沉积。该年龄对为重新界定下江群时代及同期地层的区域对比和构造演化都有着重要意义。江南古陆普遍发育的晚元古代低变质绿片岩系四堡群(梵净山群、冷家溪群、双桥山群)及上覆地层丹州群(下江群、板溪群、河上镇群),两者之间的构造界面,是人们争论的主题,其时代的定位一直影响着整个江南古陆变质基底的地层划分和对比,同时制约着中国地质学家对江南造山带的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解疑。本文通过下江群甲路组地层中斑脱岩的锆石研究,精确地测定了甲路组斑脱岩锆石年龄(814.0±6.3)Ma和清水江组斑脱岩锆石年龄(773.6±7.9)Ma。上述锆石年龄解决了黔桂地区新元古代晚期沉积时代问题。  相似文献   
88.
通过对2009-08—2010-03黔西南州8个站连续8个月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对干旱事件的气候特征、干旱的成因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黔西南州2009—2010年特大干旱事件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条件下发生的,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强偏西,阻断了来自南面海洋的暖湿气流,同时,北方冷空气虽然强度大,但主体偏北,很少南下,在黔西南境内冷暖气流少有交汇,是造成黔西南特大干旱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9.
试论黔西南卡林型金矿区域成矿模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黔西南地区分布着众多金矿床(点),它们的窑矿岩石主要是沉积岩,其中的金为肉眼不可见金,属卡林型金矿。本文根据区域地质背景、成矿环境和成矿条件,以及典型矿床等的研究成果,认为其属产于大陆地壳的浅成低温热浪高孔隙流体压力成矿作用所致。按Ⅳ级成矿单元,分别建立了该区以细砂屑岩为容矿岩石和主要以灰岩为窑矿岩石的卡林型金矿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90.
黔西南水银洞金矿床载金黄铁矿标型特征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5  
水银洞金矿床为近年来在黔西南地区所发现的又一重要卡林型金矿床,黄铁矿为矿床的重要载金矿物。通过系统采样和光片鉴定,区分出具有不同标型特征的四种黄铁矿,即草莓状黄铁矿、生物碎屑状黄铁矿、粗粒自形黄铁矿和细粒自形黄铁矿。四种黄铁矿的含金性存在着显著差异,以生物碎屑状黄铁矿和细粒自形黄铁矿的含金性为优,而草莓状黄铁矿和粗粒自形黄铁矿的含金性较差。各种黄铁矿的主成分及微量组分也显示出一定的变化规律。本文初步分析了四种黄铁矿的形成条件及金的差异性富集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