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8篇
  免费   329篇
  国内免费   554篇
测绘学   103篇
大气科学   1160篇
地球物理   411篇
地质学   380篇
海洋学   81篇
天文学   698篇
综合类   52篇
自然地理   31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103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125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171篇
  2008年   192篇
  2007年   206篇
  2006年   183篇
  2005年   173篇
  2004年   165篇
  2003年   130篇
  2002年   124篇
  2001年   111篇
  2000年   102篇
  1999年   98篇
  1998年   117篇
  1997年   88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大气核化是全球大气气溶胶粒子的主要来源,在气溶胶气候效应中扮演重要角色。大气核化过程的关键步骤发生在2 nm以下的尺寸范围,在如此小的范围直接对其大小隔离观察直到最近才得以进行。本文呈现了1nm流动性直径范围内的大气纳米颗粒和集群的详细观测结果,确定了三个独立的低于2nm直径的尺寸类型,建立了物理、化学、动力一致的大气成核框架,更具体地说,气溶胶通过中性的途径形成。研究结果强调了在大气气溶胶形成过程中有机化合物的重要作用,导致气溶胶增长、辐射强迫及生物排放量、云和气候之间的相关反馈。  相似文献   
992.
2009年石家庄地区大气气溶胶的飞机探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马梁臣  银燕 《气象科学》2014,34(1):47-53
利用2009年石家庄地区不同季节的3次机载粒子探测系统PMS(Particle Measurement System)的探测资料,结合地面天气形势、风场和探空资料对石家庄地区,晴空背景下大气气溶胶的统计特征、数浓度、平均粒径的垂直分布特征以及谱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晴天条件下气溶胶的数浓度随高度递减,粒径随高度变化不大;在数值上,4月16日气溶胶数浓度和粒径最大,其次是10月15日,最小的是6月10日,3次粒径变化幅度都不大;逆温层底层气溶胶明显积累,气溶胶浓度在1.5 km以下大气边界层内明显高于其他层次,逆温层的高度和厚度影响气溶胶的分布;3次不同季节晴天背景下石家庄地区气溶胶谱型基本一致呈单峰分布,小于0.3μm的细粒子对气溶胶的数浓度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993.
In this paper, the methods to detect dust based on passive and active measurements from satellites have been summarized. These include the visible and infrared (VIR) method, thermal infrared (TIR) method, microwave polarized index (MPI) method, active lidar-based method, and combined lidar and infrared measurement (CLIM) method. The VIR method can identify dust during daytime. Using measurements at wavelengths of 8.5, 11.0, and 12.0 μm, the TIR method can distinguish dust from other types of aerosols and cloud, and identify the occurrence of dust over bright surfaces and during night. Since neither the VIR nor the TIR method can penetrate ice clouds, they cannot detect dust beneath ice clouds. The MPI method, however, can identify about 85% of the dust beneath ice clouds. Meanwhile, the active lidar-based method, which uses the Cloud-Aerosol Lidar with Orthogonal Polarization (CALIOP) data and five-dimensional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functions, can provide very high-resolution vertical profiles of dust aerosols. Nonetheless, as the signals from dense dust and thin clouds are similar in the CALIOP measurements, the lidar-based method may fail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hem, especially over dust source regions. To address this issue, the CLIM method was developed, which takes the advantages of both TIR measurements (to discriminate between ice cloud and dense dust layers) and lidar measurements (to detect thin dust and water cloud layers). The results obtained by using the new CLIM method show that the ratio of dust misclassification has been significantly reduced. Finally, a concept module for an integrated multi-satellites dust detection system was proposed to overcome some of the weaknesses inherent in the single-sensor dust detection.  相似文献   
994.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地面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2006年夏季中国川渝地区的伏旱与亚洲地区大气低频振荡的联系.结果表明,2006年夏季中国川渝地区降水低频振荡的主要周期约为60 d;在川渝严重干旱期的7月下旬至8月上旬,经向上由于川渝地区上空低频热汇、广西和海南及其以西地区上空低频热源的影响,在1...  相似文献   
995.
王亚非  魏东  李琰 《高原气象》2011,30(5):1189-1194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计算了1998年5~6月区域角动量收支的主要分量,对比分析了范围较大的欧亚区域角动量矩和限制在欧亚大陆范围内的喜马拉雅山角动量矩的差异,发现两者有很好的相关,限制较小范围的计算表明,喜马拉雅山山脉力矩的作用显著。角动量收支项占较大量级的山脉力矩和摩擦力矩,并与梅雨锋区域的700hPa高度...  相似文献   
996.
选取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为代表区域。基于该区域1961—2006年定时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2002—2006年08时、20时各标准层探空以及2001—2006年主要污染源源强、1961—2006年社会经济数据、2002年卫星遥感反演资料、2003—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资料等,利用区域边界层模式模拟方法,分析鄂尔多斯市城市化进程对局地大气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东胜区发展后(2020年)气温低于现状(2002年),使城区中心气温与周边地区气温差异变小,对城区大气环境的改善较为有利。东胜城区扩展后,在污染严重的冬季,气流辐合区域减少,辐散能力增强,对减轻城区污染和改善大气环境有利。城区拓展后由于下垫面等布局发生变化,气流场变化较大,但从污染物的扩散能力来看,按规划发展后城区污染轻于现状。  相似文献   
997.
近年来,随着大气观测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冬季大雪年际变化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观测事实,增加了新的认识。认为大气环流对降雪的年际变化的影响只是重要方面之一。新的观测事实启示研究者,冬雪的年际变化和差异还可能与其他影响气候变化有更为复杂的因素——大气气溶胶特征有关。基于1980-2008年中国气象台站降水量资料和1980-2005年北方地区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AOD)资料,研究中国北方地区大范围多雨雪以及少雨雪年度变化与大气气溶胶分布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1980-2008年,中国北方地区典型的多雨雪年为1980、1984、1989、1993、1998、2003年和2006年;少雨雪年为1982-1983、1985-1988、1997、2001年和2005年。根据1980-2005年华北逐年冬半年雨雪总量与北方地区同期AOD相关分析,揭示中国北方地区雨雪年度变化与气溶胶光学厚度(AOD_550m)的年度变化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001的显著性水平。同期资料AOD。。。分析表明,中国北方地区冬季多雨雪与少雨年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差异显著,多雨雪年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显著偏厚,中国华北北部、东北南部地区AOD正距平的平均值达到1×10。-5×10^-3,冬季北方地区少雨雪年与此差异显著,AOD为显著负距平,其平均值为-5×10^-3。  相似文献   
998.
本文从实验气溶胶样品、实验技术和分析方法三个方面对以往的实验室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归纳总结出适合东亚地区沙尘气溶胶的非均相吸附系数γ的参考值, 并利用区域大气化学模式, 模拟研究了非均相吸附系数γ的不确定性对东亚地区沙尘气溶胶非均相化学过程的影响。为了研究非均相反应对γ的敏感性, 针对其中四种物质(HNO3、N2O5、O3和SO2) 的γ上限值和下限值, 分别进行了T-up (上限值) 和T-low(下限值)两个敏感实验; 针对相对湿度对HNO3和N2O5非均相吸附系数的影响进行了T-rh敏感实验。模拟结果与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模式可以比较好地反映气态物质、气溶胶浓度的演变过程和非均相反应过程。考虑非均相反应后模拟的硫酸盐和硝酸盐浓度与观测值更接近一些。采用γ参考值的模拟结果总体上比采用γ上限值和γ下限值更合理, 把γ系数作为相对湿度的函数来处理比作为常数处理更合理。沙尘气溶胶通过非均相化学反应, 可以使模拟区域内SO2、NOx和O3的平均浓度下降, 使硫酸盐和硝酸盐颗粒物浓度增加, 采用γ参考值计算得到3 km以下的上述物质的变化率分别为-3.44%、-5.92%、-1.75%、5.22%和23.25%, 显示沙尘表面非均相化学反应对大气化学成分特别是气溶胶有较大的影响; 不同γ取值对上述物质变化率有一定影响, 其中对硝酸盐和臭氧的影响较大, T-up和T-low 模拟结果之间可以相差13.4%和10.1%。  相似文献   
999.
南京市城市不同功能区PM10和PM2.1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Anderson-Ⅱ型9级撞击采样器测量了南京市鼓楼商业区、江北工业区、钟山风景区和宁六高速公路交通源春、夏、秋三季的大气气溶胶质量浓度。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市PM2.1和PM10的质量浓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秋季>春季>夏季;ρPM10春季为167.47 μg/m3,夏季为 85.99 μg/m3,秋季为238.99 μg/m3;ρPM2.1春季为59.66 μg/m3,夏季为42.80 μg/m3,秋季为100.15 μg/m3。不同季节中ρPM10ρPM2.1均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夏季相关性最好,相关系数为0.952;秋季次之,相关系数为0.783;春季相对较差,相关系数为0.613。城市不同功能区之间ρPM2.1ρPM10的质量浓度值差异很大,交通源>工业区>商业区>风景区。城市不同功能区的质量浓度谱分布基本一致,均为双峰型分布,峰值分别位于0.43~0.65 μm/m3和9.0~10.0 μm/m3。南京市春、夏、秋三个季节大气粒子质量浓度谱为双峰分布,粒子主要集中在0.43~3.3 μm/m3的粒径段。江北工业区ρPM10ρPM2.1质量浓度的相关系数为0.814,略高于鼓楼商业区的0.797。  相似文献   
1000.
Anthropogenic lead (Pb) inputs to the atmosphere increased greatly over the past century and now dominate Pb supply to the oceans. However, the Pb content of sediments across the equatorial Pacific region is relatively unknown, and data exist only for deep sea sites where Pb deposition lags surface water inputs by up to a century. Here we present ICP-MS analyses of Pb of a core from a lagoon at Palmyra Atoll, northern Line Islands, that spans approximately the past 160 years. The non-bioturbated sediments of the euxinic lagoon, coupled with rapid rates of deposition, provide a unique fine-scale record of atmospheric Pb supply at a remote Pacific location. These first observations of historic Pb sedimentation in an atoll lagoon reveal a 63-fold increase in Pb flux to sediments during the past century and correlate directly with the North American consumption of leaded gasoline that began in 192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