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7篇
  免费   126篇
  国内免费   239篇
测绘学   80篇
大气科学   467篇
地球物理   125篇
地质学   125篇
海洋学   50篇
天文学   39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4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Measurements on drop size were made in cumulus clouds over Pune (inland region) during the summer monsoon seasons. In this paper, the measurements of the cloud drop spectra made in non-raining clouds at different levels and for different thickness have been studied. Also, those on the days with rain and with no rain (the rain being observed within the clouds) have been compared. The average spectra broadened with height. The concentration of drops >50 μm (NL), liquid water content (LWC), mean volume diameter (MVD) and dispersion increased with height. The concentration of drops <20 μm (NS) and total concentration (NT) decreased with height. The spectra were broader, while NS and NT are smaller and the other parameters are greater for thicker clouds as compared to those for thinner. The spectra were broader, while NS and NT are smaller and the other parameters are greater on the days with rain with respect to those on the days with no rain. The distributions were bimodal at higher levels, for thicker clouds and on the days with rain, while they were unimodal at lower levels, for thinner clouds and on the days with no rain. The variations of the cloud drop spectra, preceding rain, at initial stage of rain and following rain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2.
利用ERBE资料分析中国地区云辐射强迫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马晓燕  季国良 《高原气象》2000,19(2):150-158
利用1985 ̄1988年4年的ERBE资料,分析和揭示了我国大陆地区云辐射强迫变化的一些基本事实。结果发现:云强迫存在很大的区域差异和较强的季节变化,其中川黔地区是全国最大的云强迫负值区,其次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北地区青藏高原为正、负值的过渡区,高原北侧的西北干旱区冬季为较弱的云强迫正值区。此外,云强迫还具有一定的年际变化。  相似文献   
193.
震前云下增温异常及其时段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姚清林  强祖基 《地震》2004,24(3):79-86
利用卫星热红外图像资料做地震短临预报, 主要依据的是地表大气增温异常在卫星图像上的亮温反映。 但在阴云密布的天气条件下, 这种预报方法却受到了限制, 因为卫星无法探测到地面或水面是否有增温异常。 通过气象资料分析, 得知云层或其他气象条件引起的降温并不能改变震前地表温度增加的趋势。 某些地震之前虽然震中及其附近地区天空阴云密布, 地面增温幅度却可高达十几度。 云下增温曲线可划分为3个时段(即A、 B、 C段), 其中A段与C段分别为增温前与震后的温度变化曲线, 多与日照时间呈正相关关系, 特别是A段的这种关系更具普遍性。 然而, 反映震前地面增温特征的B段却与日照时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可见这种持续增温、 与云量无关的波状增温等都主要不是由日照或气象条件引起的, 而是一种与地下应力作用、 气体释放、 瞬变电场等有关的震兆现象。 因此, 提高对云下增温的系统观测能力, 是改善热红外地震预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4.
阐述了云地闪发生的物理过程,并根据国外一些类比实验对云地闪发生的物理机制进行了分析,主要就先导过程中电晕套的形成机制和回击过程中电晕套中空间电荷的中和机理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195.
Four geosim families, with fully available resistance test results, have been re-analyzed to check the possible scale effect on the form factor. The form factor determined by Prohaska's method, with exponent n=4 and ITTC'57 correlation line, increases with the model size in all four cases analyzed. Because of its high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 linear variation of the form factor with the scale is assumed. It is possible to have a first estimation of the ship's form factor extrapolating for λ=1 in the regression line. Form factor Reynolds number dependency will always be associated with a friction line. Using the ITTC'57 correlation line, the following equation KSKM=1.91·(λ−1)·10−3 can be used to estimate the scale effect on the form factor. Calculations carried out, for axisymetric bodies, with some CFD code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findings.  相似文献   
196.
鲎血细胞提取物生物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酸抽提法和Sephadex G-50凝胶层析从鲎血细胞中分离出含有一低分子量组分的提取物,SDS-PAGE显示一条区带。提取物可以抑制内毒素诱导的鲎试剂(TAL)反应,抑制金色葡萄菌和大肠杆菌的生长,并发现25mg/L的提取物对HL-60细胞的生长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7.
孙晨  朱秉启 《地质学报》2024,98(6):1880-1892
长期化学风化速率(LCWR)和化学风化剥蚀率(CDF)是表征区域化学风化程度和揭示地貌和气候系统演变的重要依据。全球尺度上,中纬度地区的长期化学风化研究远比低纬地区争议更多,原因之一是其风化机制在理论认识上仍存在不确定性,特别是造山带地区的长期化学风化与物理侵蚀、构造、气候之间的关系等。本文利用地球化学质量平衡方法,针对北半球中纬度典型造山带(中亚黑河流域和北美内华达山脉)开展了相关数据和资料的系统整理与再分析,估算了黑河流域的LCWR值和物理侵蚀速率(E)值并与内华达山脉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黑河流域、内华达山脉的LCWR分别为17. 4~895 t/km2/a、1~173 t/km2/a,CDF分别为0. 17~0. 81、0. 02~0. 61,LCWR与E均显著正相关,与海拔高度、年均温度、年均降水量等仅局部相关。研究区的长期化学风化主要表现为“供应受限型”风化,但黑河流域局部地区已处于“供应受限”与“动力学受限”过渡的风化阶段。结合回归分析结果和已有成果的综合分析,中纬度造山带地区的长期化学风化速率受到地质、气候等因素的协同影响,但主控因素为地质因素,而化学风化剥蚀率则主要受控于其他因素。  相似文献   
198.
利用常规的天气图、卫星云图和物理量诊断对2004年春季两次持续性增温过程及降水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增温过程的降水强度、范围和落区等差异显著。前者造成了陕西历史上最早的暴雨过程,并有冰雹相伴;后者则为一般性降水。在春季降水过程中,当南海和菲律宾附近有热带低压云系存在时,对陕西的强降水有增幅作用;来自孟加拉湾700 hPa的偏西南急流和来自南海850 hPa的偏东南急流直伸到陕西的位置决定强降水的落区。700 hPa正涡度中心与垂直运动的上升区配合很好,涡度随着暴雨的临近明显增大,正涡度的增长,有利于对流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9.
使用云分割法和最近累积分布函数法,通过蒙特卡罗模拟和陆地卫星资料研究了卷云覆盖频率与云簇型式的依赖关系。结果表明:由于云分布“核态”的尺度依赖于云网格的尺度,云分布“模态”不能很好地描述云尺度大小分布,这里云尺度大小是指云覆盖量最大时的尺度权重(是云尺度大小的函数)。同时也表明卷云的“模型”尺度与云网格尺度之间关系最小,对任何给定的云尺度分布,“最小模态尺度”是唯一的。在云的组成具有相同尺度及与较大尺度云重迭的云场中,“最小模态尺度”与云覆盖频率分布的形状有关。云尺度分布引起的簇的形式不同于云中心区云簇的形式,其原因是“有效”的云尺度大小取决于网格区域的大小,并且是由云簇决定的,有效的云尺度是由云覆盖频率分布形状反算得到的  相似文献   
2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