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2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135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345篇
地球物理   65篇
地质学   36篇
海洋学   10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气象区域站数据是防灾减灾服务开展的重要核心数据,实时性非常强,但由于传输环节多、监控不连续,之前主要依靠接收资料数量来反推传输情况,在业务实际应用中存在故障无法准确定位、监控精密度不细致、追查环节复杂等问题。该文通过引入工作流的方法,梳理区域站数据采集和应用的全工作流程,搭建了Zabbix集群监控系统,开展工作流程和监控脚本设计,从而实现对复杂故障和关键环节的监控,为区域站数据全流程监控提供一种解决方案。系统在业务运行中取得非常好的应用效果,使数据监控精准,数据传输和服务更加高效。  相似文献   
92.
针对目前导航电子地图生产中导航地图数据生产周期长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导航数据生命周期状态维护触发器的导航地图数据生产时空动态更新模型。首先基于时空数据库技术构建了导航地图数据生产时空数据模型,构建了导航数据生命周期状态维护触发器,将导航数据空间关系分为一级几何拓扑和二级逻辑拓扑。利用触发器,使得导航数据的任何变更(几何和逻辑)得到有效记录,保证了增量包的有效导出。  相似文献   
93.
大陆造山带岩石圈拆沉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岩石圈拆沉作用是指部分岩石圈由于重力不稳定性而沉入软流圈中的过程,与造山带的演化密切相关.本文基于非牛顿流体近似的有效黏度模型对岩石圈拆沉的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着重分析了岩石圈的黏度结构对拆沉作用的影响.数值模拟显示,下地壳控制着地壳与岩石圈地幔的耦合程度,对拆沉作用的过程和形态有很大的影响;在一定的初始重力不稳定性条...  相似文献   
94.
S. Novo  G.B. Raga 《Atmósfera》2013,26(4):461-472
Radar data from Cerro Catedral (a peak close to Mexico City)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properties of convective storms over central Mexico, a region with complex orograph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shows a preference for storms to form and move to the west of radar, over a narrow band of high terrain. However, the storms with the higher volumes and echo-top heights tend to be located southwestward over lower terrain. Each radar feature was matched with the number of cloud-to-ground (CG) lightning produced inside it, as retrieved from the World Wide Lightning Location Network dataset. The storms in which lightning was detected, with an average of more than six lightning bolts, clearly outperform in size and intensity the group of storms in which lightning was not detected, and tend to lie over lower terrain. The sample of over 98 000 identified cells was divided into four elevation groups to look for elevation trends in the mean properties, as reported for other Mexican regions. While the number of storms per unit area increases with terrain height, the average values for properties related to both size (area, volume, echo-top height) and intensity (maximum reflectivity, number of CG bolts, height of maximum reflectivity, maximum height of 30 dBZ echo) decrease. These results could be related to the possible shallower warm-cloud depths over the higher elevations. The diurnal cycles of convection and lightning north of the radar show a nearly typical continental regime of precipitation in that zone, with maxima at 18:00 LT in both variables. However, south of the radar, a maximum in lightning activity occurs during late night and early morning, which is linked with the deeper nocturnal convection over the lower terrain in that zone.  相似文献   
95.
落家河铜矿位于中条裂谷东南部的构造-剥蚀天窗内,矿体赋存于中元古界西阳河群安山岩覆盖区下部的宋家山组沉积-火山变质岩系中.本文重点研究了不同空间位置与矿体共生的石英脉中的流体包裹体,以探讨落家河铜矿的成矿流体特征和成矿机制.系统的包裹体岩相学观察表明,落家河铜矿床流体包裹体类型按相态主要分为纯气相包裹体(Ⅰ型)、纯液相包裹体(Ⅱ型)、富气相的气液两相包裹体(Ⅲ型)、富液相的气液两相包裹体(Ⅳ型)和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Ⅴ型)五种类型.矿体上部石英脉中主要为Ⅱ型和Ⅳ型包裹体,矿体下部石英脉中主要为Ⅴ型和Ⅰ型包裹体,且两种包裹体紧密共存,体现了沸腾包裹体组合的特征.显微测温结果显示,原生的富液相气液两相包裹体(Ⅳa型)具有CaCl2-NaCl-H2O体系(Ⅳa1型)和NaCl-H2O体系(Ⅳa2型)两种流体体系,其均一温度分别为100~208℃和151 ~ 306℃,盐度为10.2%~20.4% NaCleqv 和3.4% ~ 15.1% NaCleqv,分别对应矿体上部和下部石英脉,显示出热卤水和岩浆热液两种不同的流体来源.Ⅴ型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75~300℃,盐度达30.7%~ 38.2% NaCleqv.研究结果显示,热卤水和岩浆热液的流体作用机制有所不同,前者是古海水在花岗岩侵入体的驱动下形成对流循环并从火山岩中萃取金属元素形成的含矿热卤水.热卤水在沿断裂通道上升过程中由于降温、减压使成矿物质沉淀;后者主要是从岩浆中分离出的中温中盐度流体,它在到达断裂通道时由于压力骤降发生流体沸腾作用,并产生矿质沉淀.激光拉曼探针分析显示,流体包裹体气相成分主要是水,含有少量CO2.结合矿床形成的构造背景、热液通道、驱动机制和成矿流体特征,作者认为落家河铜矿可能是一个前寒武纪海相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  相似文献   
96.
“碧利斯”(0604)暴雨过程不同类型降水云微物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本文利用"碧利斯"(0604)暴雨增幅过程高分辨率的数值模拟资料, 将降水分成对流降水和层云降水, 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降水云微物理特征和过程的差异, 探讨了不同类型降水对暴雨增幅的贡献, 结果指出:(1)暴雨增幅前, 降水基本为层云降水, 对流降水只存在于零星的几个小区域, 暴雨增幅发生时段, 对流降水所占比例较暴雨增幅前有显著增加, 平均降水强度达层云降水强度的3倍多。(2)暴雨增幅时段, 云系发展更加旺盛, 云中各种水凝物含量较增幅前明显增加, 其中, 对流和层云降水区云中水凝物含量均有一定程度增长, 但对流降水区增加更显著;而无论增幅前还是增幅时段, 对流降水区云中水凝物含量均要明显大于层云降水区, 并且两者的这种差异随着地面降水强度的增强而增大。(3)暴雨增幅前后, 对流降水区雨滴的两个主要来源最终均可以追踪到云水, 通过云水与大的液相粒子(雨滴)和大的固相粒子(雪)之间、以及大的固相粒子(雪和霰)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转化, 造成雨滴增长, 并最终形成地面降水, 而层云降水区中与雨滴形成相关的上述主要云微物理过程明显变弱, 但层云降水区中暴雨增幅时段的上述过程又要强于增幅前, 说明层云降水对暴雨增幅也有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97.
应用NCEP FNL再分析资料及位涡分离反演等方法,对华南沿海2011年7月15—18日持续暴雨过程中季风槽与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主要针对暴雨发生期间季风槽气旋性涡度向上发展的机理及其对季风槽维持发展和中尺度对流系统活动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季风槽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于弱斜压性环境中,大多在槽东西两端涡度中心区发展最强。南侧盛行的西南低空急流为对流反复发生提供了对流发展的“可维持性”条件,是对流得以组织发展成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重要原因。涡度收支诊断表明,季风槽气旋性涡度生成主要由中尺度对流系统低层辐合引起。位涡分离反演结果证实,季风槽气旋性环流增强主要由与中尺度对流系统潜热加热相关的扰动位涡造成,并随着中尺度对流系统加热峰值高度升高而向上发展,是大尺度环流对中尺度对流系统潜热加热动力响应的结果。在季风槽东西两端,由于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强烈且持续,具有更高的加热效率,引起的气旋性涡度向上发展最为明显。其结果可引起中尺度对流系统西南一侧向北非地转风发展,并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增强西风,维持低空急流的发展,为对流反复发生提供条件。这些都说明季风槽大尺度环流与中尺度对流系统相互作用在中尺度对流系统和持续暴雨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8.
本文利用山东潍坊台站提供的山东半岛部分加密测站地面场逐时资料和欧州中期预报中心(ECMWF)的逐日12时(GMT)大尺度纬带网格资料和国家气象局历史天气图,对一次冷锋在地面场的中尺度结构及其与强对能天气的关系和大尺度环境条件进行了诊断.结果发现:沿冷锋产生强天气的锋线附近存在类似于重力惯性波的中尺度波动;锋后中尺度冷高与强天气的分布有关;大尺度环境为强夭气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99.
Onboard GRB trigger algorithms of SVOM-GRM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Gamma-Ray Monitor (GRM) is a high energy detector onboard the future Chinese-French satellite named the Space-based multi-band astronomical Variable Object Monitor which is dedicated to studies of gamma-ray bursts (GRBs). This paper presents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algorithms that look for GRBs by searching for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photon count rate for the computer onboard GRM. The trigger threshold and trigger efficiency, which are based on a given sample of GRBs, are calculated with the algorithms. The trigger characteristics of onboard instruments GRM and ECLAIRs are also analyzed. In addition, the impact of solar flares on GRM is estimated, and a method to distinguish solar flares from GRBs is investigated.  相似文献   
100.
Surface Heterogeneity and Vertical Structure of the Boundary Layer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