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1篇
  免费   434篇
  国内免费   835篇
测绘学   69篇
大气科学   486篇
地球物理   1137篇
地质学   1241篇
海洋学   523篇
天文学   74篇
综合类   95篇
自然地理   285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96篇
  2020年   124篇
  2019年   134篇
  2018年   112篇
  2017年   132篇
  2016年   149篇
  2015年   150篇
  2014年   157篇
  2013年   178篇
  2012年   159篇
  2011年   151篇
  2010年   159篇
  2009年   192篇
  2008年   212篇
  2007年   190篇
  2006年   205篇
  2005年   155篇
  2004年   145篇
  2003年   132篇
  2002年   103篇
  2001年   118篇
  2000年   111篇
  1999年   100篇
  1998年   110篇
  1997年   71篇
  1996年   72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81.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Quasi-Biennial Oscillation in far west equatorial Pacific (QBOWP) and the 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 is studied using a new conceptual model. In this conceptual model, the QBOWP effects on ENSO are achieved through two ways: (1) the oceanic Kelvin wave along equatorial Pacific, and (2) the Atmospheric Walker Circulation anomaly, while ENSO effects on QBOWP can be accomplished by the atmospheric Walker Circulation anomaly. Diagnosis analysis of the model results shows that the Atmospheric bridge (Walker circulation) plays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ENSO and QBOWP than the oceanic bridge (oceanic Kelvin wave along equatorial Pacific); It is found that by the interaction of the ENSO and QBOWP, a free ENSO oscillation with 3–5 years period could be substituted by a oscillation with the quasi-biennial period, and the dominant period of SST anomaly and wind anomaly in the far west equatorial Pacific tends to be prolonged with enhanced ENSO forcing. Generally, the multi-period variability in the coupled Atmosphere-Ocean System in the Tropical Pacific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NSO and QBOWP.  相似文献   
982.
金沙江虎跳峡河段岸坡变形破坏的相关动力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谷岸坡的变形与破坏是地球内外动力耦合作用的结果,并且每一种动力地质作用对于岸坡变形失稳的贡献程度不同,造成岸坡变形破坏频率和规模的空间差异。金沙江虎跳峡地区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十分显著,岸坡变形破坏体的空间分布具有鲜明的地段性。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效果测度分析方法,对虎跳峡河段岸坡变形破坏密度与相关动力因子进行关联度量化分析,从而确定了影响岸坡稳定的关键性动力因子,可为水电开发中的岸坡灾害成因类型划分、危险性评价、灾害治理和工程规划设计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83.
氟铝交互作用对茶园土壤氟吸附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氟的不同初始浓度及不同水土比情况下,茶园土壤对氟的吸附平衡时间均在25min左右,但对动力学方程拟合效果有一定差异,除了初始浓度为4.0mg/L(水土比10∶1)、20.0mg/L(水土比40∶1)、100.0mg/L(水土比40∶1和20∶1)处理氟的吸附动力学不能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或二级动力学方程描述外,其余处理均可以用双常数方程、Elovich方程、一级动力学方程、二级动力学方程和抛物线方程这5个动力学方程描述。在铝存在下,不同氟铝比对氟的吸附动力学过程有明显影响,表现为吸附速率下降,吸附平衡时间延长,50min左右达吸附平衡。动力学方程拟合效果虽然有一定差异,但均可以用这5个动力学方程描述。在有无铝存在下,茶园土壤氟的吸附动力学特征用双常数方程和Elovich方程描述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84.
建立了考虑空间效应的无质量基础-地基-结构相互作用模型,将模型简化为三个自由度体系,得到了考虑结构水平侧移和扭转位移相耦合的振动方程,用多尺度法研究了体系在强激励下的超谐共振和亚谐共振行为,通过算例分析得到了一些不同于线性体系的结论,为结构非线性分析提供了更深刻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85.
断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地震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断层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同震库仑应力改变入手,提出了断层间相互作用的触震与缓震效应,探讨了断层间的相互作用对断层活动性、断层未来地震潜势及余震活动分布图像的影响.从断层间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了大陆强震准周期丛集复发行为的可能的物理机制.认为断层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重大的地震地质意义,在进行断层活动习性和断层地震危险性定量评价及余震分布图像预测时,应该充分考虑断层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86.
加氢和TSR反应对天然气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天然气形成过程中的加氢作用和 TSR 反应是有机-无机相互作用的重要方式。相邻水体和深部来源的氢,是天然气形成的重要氢源,塔里木盆地天然气的甲烷氢同位素组成明显表现出不同沉积水体对甲烷氢同位素的控制作用,大宛105~25井和阿克1井具有深部流体加氢的特征;TSR 反应中硫同位素在不同反应阶段和反应过程具有不同的分馏特征,这种特征在四川盆地高舍硫天然气中具有很好的表现,TSR 反应硫同位素分馏一般小于20‰,而单体硫、黄铁矿和硫酸盐矿物等其它反应过程的产物硫同位素分馏不明显。  相似文献   
987.
偶极子移动的三种类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罗哲贤 《气象学报》1998,56(3):362-368
用β平面准地转正压模式,实施了18组积分时间为4至6个模式日的试验。从偏离偶极子解析解的流型启动,得到了偶极子移动的3种类型,即东进型、西进型和经向型。在一定的参数集合,在涡旋对总体上向外频散能量的同时,偶极子气旋涡旋的强度不但不随时间衰减,而且可以增强。  相似文献   
988.
相同强度双台风相互作用的物理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无基本气流的假定下,应用无辐数正压模式研究双台风相互作用的物理机制。台风A位于观风B以西,两台风相距60km,且具有相同的强度。在台风A(台风B)的非对称流场中,由台风A(台风B)的线性β效应产生的非对称涡旋的方位相位与由台风B(台风A)形成的非对称涡旋方位相位相反(相同)。因此,台风A(台风B)的大尺度非对称涡旋较弱(较强)。小尺度涡旋逆时针旋转导致台风A逆时将打转。稳定的偏南非对称气流使台风  相似文献   
989.
广州地区近地层湍流输送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风温梯度观测资料,以相似理论为基础,采用迭代方法得到普适函数Φ(z/L)的半径验表达式,对近地层总体输送系数的牲进行了分析,求得了与风速、温度的拟合关系,并利用实测资料地其适用性作了检验。  相似文献   
990.
Using the numerical model of mixed convective-stratiform clouds(MCS)in the paper(Hong1997)and the averaged stratification of torrential rain processes,the evolution processes,interaction of the two kinds of clouds,structure and the precipitation features in the MCS toproduce heavy rain are simulated and studied,and the physical reasons of producing torrential rainare analysed.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tratiform cloud surrounding the convective cloudbecomes weakened and dissipates in the developing and enhancing of the convective cloud,and therainfall rate and water content in the stratiform cloud increase as the distance from the convectivecloud becomes larger.The numerical experiments find out that the stratiform cloud provides abenificial developing environment for the convective cloud,i.e.,the saturated environment and theconvergence field in the stratiform cloud help to lengthen the life cycle of the convective cloud,produce sustained rainfall with high intensity and intermittent precipitation with ultra-highintensity.These and the ice phase microphysical processes are the main factors for the torrentialrain formation and the MCS is a very effective precipitation syst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