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3篇
  免费   285篇
  国内免费   477篇
测绘学   120篇
大气科学   1066篇
地球物理   96篇
地质学   176篇
海洋学   37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100篇
自然地理   143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89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青藏高原东部牧区雪灾的环流型及水汽场分析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10  
冬、春季雪灾是青藏高原东部牧区重要的灾害性天气。本文利用历史天气图和国家气象中心T106L19全球模式的分析值格点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东部牧区近20年来冬,冬季降雨的天气形势和水汽场。结果表明,北脊南槽型、乌山脊型、阶梯槽型和国境槽型是造成高原东部牧区降雪的四类主要环流型;在高原东部牧区强降雪天气过程时气柱可降水量有明显增加,记要降雪区与水汽通量辐合区吻合,主要水汽来自孟加拉湾地区。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对其东北侧干旱形成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应用再分析资料,指出高原边界层内存在北高南低偶极子型涡旋对的独特气候现象。根据当雄站1998年5月31日至6月4日感热通量的连续观测资料,确定了高原热力作用的时变特征,分别用不同的理想高原初始涡度场加定常热源强迫和时变热源强迫代入正压准地转涡度模式,研究了高原东北侧干旱的形成。认为有三种过程在起着重要作用,它们是:基流对上游反气旋涡旋的平流输送、南侧气旋涡旋的能量频散以及高原热力强迫引起的频散生成高值系统的增强。  相似文献   
13.
台风活动对副热带高压位置和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7,他引:9  
利用一个浅水模式,实施了6组时间积分为4-5个模式日的试验,研究了台风对副热带高压中心位置及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台风和副热带高压的相互作用可以使高压中心位置西移,强度增加。据此讨论了台风活动和西北地区东部干旱之间统计联系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4.
简述了GPS的组成及发展概况,以及如何利用地面GPS观测探测大气可降水汽量(PWV),从而可以得到高精度,几乎连续和实时的水汽序列,骤报降水量以及监测恶劣天气,为天气预报和气候分析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用940 nm通道遥感水汽总量的可行性试验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940 nm水汽弱吸收带和其附近窗区选取若干探测通道, 采取不同通道组合, 模拟计算通道反射率比值, 并建立了该比值与水汽含量之间的统计关系。用探空观测独立样本检验水汽含量模拟计算结果, 相对误差小于6%。  相似文献   
16.
The Dead Sea is a terminal lake of one of the largest hydrological systems in the Levant and may thus be viewed as a large rain gauge for the region. Variations of its level are indicative of the climate variations in the region. Here, we present the decadal- to centennial-resolution Holocene lake-level curve of the Dead Sea. Then we determine the regional hydroclimatology that affected level variations. To achieve this goal we compare modern natural lake-level variations and instrumental rainfall records and quantify the hydrology relative to lake-level rise, fall, or stability. To quantify that relationship under natural conditions, rainfall data pre-dating the artificial Dead Sea level drop since the 1960s are used. In this respect, Jerusalem station offers the longest uninterrupted pre-1960s rainfall record and Jerusalem rains serve as an adequate proxy for the Dead Sea headwaters rainfal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emporal variations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in all stations in Israel north of the current 200 mm yr−1 average isohyet during 1940–1990 are largely synchronous and in phase (70% of the total variance explained by PC1). This station also represents well northern Jordan and the area all the way to Beirut, Lebanon, especially during extreme drought and wet spells. We (a) determine the modern, and propose the past regional hydrology and Eastern Mediterranean (EM) climatology that affected the severity and length of droughts/wet spells associated with multiyear episodes of Dead Sea level falls/rises and (b) determine that EM cyclone tracks were different in average number and latitude in wet and dry years in Jerusalem. The mean composite sea level pressure and 500-mb height anomalies indicate that the potential causes for wet and dry episodes span the entire EM and are rooted in the larger-scale northern hemispher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We also identified remarkably close association (within radiocarbon resolution) between climatic changes in the Levant, reflected by level changes, and culture shifts in this region.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00年6月1日~8月11日北京地区地基全球定位系统(Globe Positioning System)网遥感大气总水汽量试验的观测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夏季大气总水汽量的时空变化,研究了大气总水汽量与日平均温度、地面水汽压和降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大气总水汽量存在明显的时空变化,对于地理位置基本相近的台站,海拔高度的影响比较明显,一般情况下高山站的水汽总量低于平原站;在晴天,地面水汽压与大气总水汽量有较好的相关性,而在云雨日,由于高低层大气湿度的变化常常不同步,用地面水汽压估算的大气总水汽量具有较大的偏差;大气总水汽量短时间内的快速增加往往对应有降水过程出现,但总水汽量的大小与降水量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相关,在降水预报中应综合考虑总水汽量的前期平均水平、短时的增幅和峰值大小等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江西省7至9月水汽资源特征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玉林  杨梅  曾光平 《气象科技》2003,31(3):167-173
根据天气学原理 ,对 11个探空站 1988~ 1997年 7、8、9月逐日 (0 7时、19时 )资料与同期天气系统 (低槽、副热带高压、低压辐合、东风波、台风低压、大陆高压、台风外围 )进行计算与分析 ,结果表明 ,江西省 1988~ 1997年 7~ 9月平均水汽量值为 4 .4 6 g·cm-2 ,其中 :0 7时为 4 .4 4 g·cm-2 ,19时为 4 .4 7g·cm-2 ,7、8、9月平均水汽量值各为4 .8g·cm-2 、4 .6 4 g·cm-2 、4 .0 9g·cm-2 。水汽量分布为南部高北部低 ,东部和西部居中。东风波影响时水汽量最大 ,值为 9.2 3g·cm-2 ,大陆高压影响时水汽量最小 ,值为 0 .78g·cm-2 。轻度干旱频率区水汽量值最大 ,为4 .81g·cm-2 ,最小值出现在重度干旱频率区 ,为 0 .72 g·cm-2 。夏季水汽交换次数为 9.4次 /月 ,水汽更新率为 10 .2天。  相似文献   
19.
福建省干旱概况及夏旱期间人工增雨条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福建省干旱的成因和干旱的环流形势进行了探讨,着重分析了夏旱期间人工增雨作业的天气形势、云状、回波特征及云顶温度等条件,结果表明福建省干旱的形成与大型环流形势、地形、地貌及土壤植被条件有关;平均而言,闽东南沿海干旱多于内陆地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夏季致旱的主要天气系统;夏季,西风槽前型、台风外围影响型、副热带辐合带型是进行人工增雨作业的有利天气形势,Sc、Cb、Cu云都有一定的人工增雨作业条件,其中降水时长1~5 h,过程雨量1.0~5.0 mm的云是旱季作业比较适合的作业云.这些结果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提供理论依据,达到解除或缓解干旱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张存杰 《干旱气象》2003,21(3):90-93
文中给出了目前我国干旱气候预测的水平和使用的主要方法。指出数值模式的预测方法不仅具有明确坚实的物理基础。而且具有客观、定量的优点。是气候预测方法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分辨率的区域气候模式的发展为区域气候的模拟和预测研究带来了新的希望。发展适合西北地区的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是目前西北地区气候规律及其预测研究迫切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