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0篇
  免费   289篇
  国内免费   476篇
测绘学   120篇
大气科学   1066篇
地球物理   96篇
地质学   176篇
海洋学   37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100篇
自然地理   143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89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2002年6月21~24日梅雨锋暴雨过程中的水汽羽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利用GMS 5水汽图像和NCAR/NCEP再分析资料 ,分析了 2 0 0 2年 6月 2 1~ 2 4日长江中下游梅雨锋暴雨过程中水汽图像上水汽羽的特征。结果表明 :日平均水汽图像上显示了这次暴雨过程中对流层中上部的主要水汽型 ,是一条热带水汽羽从孟加拉湾经过青藏高原东部向偏东方向伸展至江淮地区 ,并与中纬度水汽羽相互作用 ,暴雨云团在热带水汽羽中连续生成。这条热带水汽羽是一条深厚暖湿输送带 ,反映了中高层水汽从孟加拉湾向长江下游的输送 ,以及通过大尺度上升运动造成的水汽自下而上的垂直输送 ,并且水汽羽与对流层上层的负涡度和正散度区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水汽羽的北部边界附近的暗带与一条强涡度梯度和高空急流轴相关 ,具有明显的斜压性  相似文献   
32.
利用鹤壁市淇县1971~2000年降水、底墒、蒸发资料,建立了适用于对春旱进行实时业务监测的动态模型;根据干旱指数大小确定春旱等级,并通过实例对比分析证实干旱指数在分析干旱动态演变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3.
2002年秋季山东省干旱遥感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极轨气象卫星遥感资料对2002年山东省秋季干旱进行监测和服务,其监测方法主要采用热惯量法。为了提高土壤水分模式的计算精度,将全省分为4个区域,对利用卫星资料反演的地表温度日较差进行植被指数等环境因素订正。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比较准确地计算出农田受旱面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4.
Based on 1961-2000 NCEP/NCAR monthly mean reanalysis datasets, vapor transfer and hydrological budget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are investigated. The Plateau is a vapor sink all the year round. In summer, vapor is convergent in lower levels (from surface to 500 hPa) and divergent in upper levels (from 400 to 300 hPa), with 450 hPa referred to as level of non-divergence. Two levels have different hydrologic budget signatures: the budget is negative at the upper levels from February to November, i.e., vapor transfers from the upper levels over the plateau; as to the lower, the negative (positive) budget occurs during the winter (summer) half year. Evidence also indicates that Tibetan Plateau is a "vapor transition belt", vapor from the south and the west is transferred from lower to upper levels there in summer, which will affect surrounding regions, including eastern China, especially,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Vapor transfer exerts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precipitation in summertime months. Vapor transferred from the upper layers helps humidify eastern China, with coefficient -0.3 of the upper budget to the precipitation over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MLRY); also, vapor transferred from east side (27.5o-32.5oN) of the upper level has remarkable relationship with precipitation, the coefficient being 0.41. The convergence of the lower level vapor has great effects on the local precipitation over the plateau, with coefficient reaching 0.44, and the vapor passage affects the advance and retreat of the rainbelt. In general, atmospheric hydrologic budget and vapor transfer over the plateau have noticeable effects on precipitation of the target region as well as the ambient areas.  相似文献   
35.
研究东日本地震、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震中及其附近区域在地震前后的水汽时间序列变化。首先分析震中MODIS水汽序列和震中附近探空站点水汽序列在地震前后的变化;然后基于GNSS ZTD与水汽之间的高相关性,以GNSS ZTD代替GNSS水汽,讨论震源区周围IGS站点的ZTD序列变化。研究发现,震后震中及其附近区域水汽值变化出现异常,且距离越近所受影响越大;水汽不断聚积,达到峰值后发生降水。  相似文献   
36.
采用线性回归和最小二乘法拟合建立无线电探空可降水量(RS-PWV)与GPS对流层延迟(GPS-ZTD)、地面温度及大气压之间的直接转换模型,并将直接转换模型得到的PWV分别与RS-PWV及GPS反演得到的可降水量(GPS-PWV)进行比较。结果表明,RS-PWV与GPS-ZTD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达0.927 6;RS-PWV与4阶拟合温度和大气压呈现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640 1和-0.626 3;基于ZTD的单阶单因子模型PWV与GPS-PWV的相关系数达到0.969 9;基于ZTD、温度及大气压的单阶多因子模型PWV比基于ZTD的单阶单因子模型PWV精度明显提高,RMS从4.3 mm提高到3.3 mm。  相似文献   
37.
提出一种基于GPT2w模型化加权平均温度反演大气可降水量的方法,并分析附加系统偏差改正的模型化加权平均温度对可降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GPT2w模型化加权平均温度反演的大气可降水量的精度与基于Bevis公式计算的加权平均温度反演的大气可降水量的精度相当;对GPT2w模型化加权平均温度进行系统偏差改正后,大气可降水量的精度有一定改善,但改善率不到1%。  相似文献   
38.
利用1961-2013年中国地面台站长期观测资料和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华北、江淮和华南为研究区,分析了中国中东部冬季霾日的形成与东亚冬季风以及大气湿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冬季霾日与东亚冬季风强度成显著的负相关。首先,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减弱使得地面风速减小,进而导致冬季霾日增多。其中,华北7-8 m/s最大风速日数和江淮6-8 m/s最大风速日数的减少,及华南≤2 m/s最大风速日数的增多对各区冬季霾日的增多作用较大。其次,东亚冬季风减弱引起冬季气温的持续升高,易导致冬季霾日的增多,这在华北地区较之在江淮和华南更为明显。(2)由于气候变暖,冬季气温升高,使得近地面相对湿度减小。在江淮和华南地区,冬季霾日的增多与近地面相对湿度的减小显著相关,而在华北地区这种相关较弱。(3)冬季气温升高也有利于大气层结稳定度的增强,3个区域冬季霾日的增多均与大气层结稳定度的增强显著相关,特别是与对流层中低层(850-500 hPa)大气饱和度的降低显著相关。(4)冬季霾日数变化与区域水汽输送关系密切。其中,华北地区的冬季霾日数与水汽总收入成显著正相关,江淮地区与纬向水汽收入成显著正相关,与经向水汽收入成显著负相关,华南地区与经向水汽收入成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39.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和NECP (1?? 1?)逐6h再分析资料,对承德市2015年2月20~21日强降雪过程环流形势和物理量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此次强降雪过程中,中、低层的西风槽、切变线和地面上东移加强的蒙古气旋构成了有利天气形势,在这些系统的共同作用下不断有干冷空气侵入承德地区与低层西南暖湿气流交汇,持续的西南暖湿气流对此次强降雪的形成和维持至关重要。相对湿度、水汽通量、垂直速度、涡度及垂直螺旋度的分布和演变很好的反映出了此次强降雪过程中物理量场特点:相对湿度和水汽通量的分布说明强降雪区上空湿度较大且有充足的水汽供应,水汽通量的增大与降雪的增强相一致,水汽通量大值中心与强降雪有很好对应关系。强降雪区上空伴有较强上升运动;降雪区上空均为正涡度时最有利于上升运动和降雪;降雪区上空垂直螺旋度均为正或呈"上负下正"的垂直结构均有利于降雪,低层正垂直螺旋度对强降雪变化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40.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雷达资料、FY2E卫星资料等,对2014年7月30日至31日发生在我国东部的一次强飑线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并着重分析了干侵入对此次飑线过程的作用。结果表明:中层阶梯槽引导高层干冷空气向下入侵后叠加在低层暖湿气流之上,增强了大气不稳定,不稳定能量累积;低空切变线促使不稳定能量释放,是此次飑线的重要触发机制。对干侵入的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飑线过程中,干侵入来源于高空槽后下沉气流,干侵入底部风场调整使得飑线在移动过程中发生了转向。在飑线发展过程中,干侵入范围扩大、强度增强;干侵入使飑线发生区域上空空气变冷、变干,增强了大气不稳定。干侵入底部的低相当位温空气与飑线内部高相当位温空气混合是飑线长时间维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