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40篇
  免费   1246篇
  国内免费   2555篇
测绘学   111篇
大气科学   2547篇
地球物理   640篇
地质学   2566篇
海洋学   1449篇
天文学   134篇
综合类   276篇
自然地理   618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106篇
  2022年   162篇
  2021年   204篇
  2020年   239篇
  2019年   276篇
  2018年   243篇
  2017年   245篇
  2016年   240篇
  2015年   290篇
  2014年   403篇
  2013年   419篇
  2012年   359篇
  2011年   386篇
  2010年   302篇
  2009年   397篇
  2008年   392篇
  2007年   422篇
  2006年   413篇
  2005年   321篇
  2004年   323篇
  2003年   268篇
  2002年   278篇
  2001年   203篇
  2000年   203篇
  1999年   244篇
  1998年   150篇
  1997年   149篇
  1996年   135篇
  1995年   115篇
  1994年   93篇
  1993年   88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59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1.
李孟植 《海洋预报》2003,20(3):7-11
南海是热带气旋活动较为频繁的地区之一。该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复杂的热带大气环流系统,在热带气旋预报工作上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在分析一些气象图表资料的基础上,对2002年第20号热带风暴(米克拉)的形成、发展及消亡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主要从形成的背景环流,气旋的结构等方面入手,总结出一些该气旋所具备韵特有流场,从而为以后的南海自生热带气旋预报工作积累一定经验。  相似文献   
92.
本文引入变性水团概念,用聚类分析确定黄、东海浅海海域变性水团的边界及其变化。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聚类,确定了水团的个数、边界及混合区。 由聚类方法所得结果看出,在该海区中有八个变性水团。根据温、盐相对指标,将这些水团分为九种不同的特征。也可以把这些水团划分为三种盐度类型。在温—盐点聚图上,不同变性水团的温盐点,分布于一条曲线附近,它体现出逐级变性的特点。各变性水团的变化范围都很大,这说明该海区中水团变性强烈。在暖季中的增温降盐和冷季中的降温增盐,可认为是整个黄海和东海水体变性的特征。所有季节性水团都经历一个形成与消亡的过程。 文中讨论了变性水团和海洋环境的相互关系。水团变性是热力因素和动力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通过变性水团的分析,作者认为,在该海区水团的变性中,热力因素起着主要作用。变性水团界线的舌状分布与流向之间的关系是很明显的,可作为分析环流的旁证。最后描述了变性水团和底层中心渔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3.
The south-flowing waters of the Kamchatka and Oyashio Currents and west-flowing waters of the Alaskan Stream are key components of the western sub-Arctic Pacific circulation. We use CTD data, Argo buoys, WOCE surface drifters, and satellite-derived sea-level observations to investigate the structure and interannual changes in this system that arise from interactions among anticyclonic eddies and the mean flow. Variability in the temperature of the upstream Oyashio and Kamchatka Currents is evident by warming in mesothermal layer in 1994–2005 compared to 1990–1991. A major fraction of the water in these currents is derived directly from the Alaskan Stream. The stream also sheds large anticyclonic (Aleutian) eddies, averaging approximately 300 km in diameter with a volume transport significant in comparison with that of the Kamchatka Current itself. These eddies enclose pools of relatively warm and saline water whose temperature is typically 4 °C warmer and salinity is 0.4 greater than that of cold-core Kamchatka eddies in the same density range. Aleutian eddies drift at approximately 1.2 km d−1 and retain their distinctive warm and salty characteristics for at least 2 years. Selected westward pathways during 1990–2004 are identified. If the shorter northern route is followed, Aleutian eddies remain close to the stream and persist sufficiently long to carry warm and saline water directly to the Kamchatka Current. This was observed during 1994–1997 with substantial warming of the waters in the Kamchatka Current and upstream Oyashio. If the eddies take a more southern route they detach from the stream but can still contribute significant quantities of warm and saline water to the upstream Oyashio, as in 2004–2005. However, the eddies following this southern route may dissipate before reaching the western boundary current region.  相似文献   
94.
渤黄东海混合层化演变规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较详细地综述了渤黄东海混合层化演变过程与规律的研究进展情况,主要包括:混合和层化过程的分布规律与季节变化特性,采用水温垂直剖面自相关函数的半经验预报模式,动力学和热力学的数值预报模式。  相似文献   
95.
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对南海北部陆架海洋表层温度锋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7年(1993~1999)月平均的SST卫星遥感资料,分析了南海北部陆架区域海洋表层温度锋在一年中的逐月变化特征,表明南海北部陆架海洋表层温度锋存在明显的季节内变化。结合风场的卫星遥感资料,分析了东北季风对南海北部陆架温度锋的影响,表明东北季风风速的增加有利于温度锋强度的增强。通过对黑潮南海流套入侵较强的1999年2月与流套入侵较弱的1998年2月的SST卫星遥感资料的对比分析,考察了黑潮南海流套的入侵对南海北部陆架温度锋的影响,结果表明黑潮流套的较强入侵能够增加陆架温度锋的强度,对温度锋的走向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6.
东海陆架外缘隆起带地质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地质、地球物理及钻探资料,结合周边区域地质资料,论证东海外缘隆起带前中中新世基底岩系组成及地质构造特征。  相似文献   
97.
东海区小黄鱼渔业生物学现状的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以2001年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为依据,对小黄鱼的体长、体重、生长、死亡等渔业生物学特征及临界年龄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东海区小黄鱼优势体长组为110~130mm,占41.34%;优势体重组为20~40g,占50.91%;总死亡系数为2.05,自然死亡系数为0.58,捕捞死亡系数为1.47,临界年龄为2.18龄。对照东海区小黄鱼生物学特征的历史状况分析,目前东海区小黄鱼个体小型化、低龄化、性成熟提早现象明显,生物学参数发生较大变化。建议在东海区现行资源状态下,小黄鱼的可捕标准应充分考虑其生物学现状加以科学调整。  相似文献   
98.
深水网箱投饵机设计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根据网箱养殖的特点,结合网箱养殖的经验,设计了1种深水网箱投饵机,并进行了相应的试验,测定了不同情况下产生的真空度以及在冲饵管和吸饵管不同开度时的下料时间。此投饵机使用水力环流供饵、水力抽负吸饵、水动力投饵,充分利用了丰富的海水资源,用汽油机水泵作动力,利用管道将饵料抛向网箱,可向多个、距离不同的网箱供饵。作为1种新的投饵机具,可用于网箱养鱼和池塘养鱼的投饵。  相似文献   
99.
长江口及济州岛附近海域变性水团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变性水团的概念,本文把聚类分析用于确定长江口及济州岛附近海域变性水团的边界。由聚类分析得到的结果表明,在该海区有十个水团。对它们的特征、分布与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作者得出的结论是:1、在十个水团中,有四个大洋性水团,六个变性水团。2、该海域水团变性的特点为暧季增温、降盐、降氧,而冷季则相反。3、水团变性是由海区内、外因素综合作用而发生的,而后者在浅水区域起主要作用。4、水团边界的舌状分布与流向之间有明显关系。因之,海流的方向及强度,大致可依水团舌状分布而判断。5、底层中心渔场基本上位于各变性水团之间的混合区或其附近。  相似文献   
100.
长江河口横沙东滩自然演变及工程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横沙东滩(含横沙浅滩)是长江河口主要浅滩之一,在浅滩两侧(北港和北槽主槽)水流控制下,受浅滩横比降形成的过滩水流和较强的风浪作用影响,滩面长期以来少有淤涨。通过对1995~2002年的地形资料(吴淞基面)进行研究分析表明:从总体上看随着北港主槽向南岸进逼,造成横沙东滩窜沟西部到白条子沙之间的滩区北沿明显内凹;随着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双导堤工程的实施,在北导堤产生的堵汊、导流和拦沙的作用下,白条子沙至横沙东滩沟滩面出现微淤;而横沙东滩窜沟以东滩面难以淤高。采用促淤工程和就近吹泥上滩方式,增加横沙东滩的滩面高程以加快造地,从而达到既疏浚航道又增加湿地面积的双赢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