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7篇
  免费   980篇
  国内免费   2222篇
测绘学   40篇
大气科学   1999篇
地球物理   501篇
地质学   2315篇
海洋学   1267篇
天文学   72篇
综合类   218篇
自然地理   437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94篇
  2022年   139篇
  2021年   167篇
  2020年   200篇
  2019年   245篇
  2018年   203篇
  2017年   208篇
  2016年   201篇
  2015年   235篇
  2014年   326篇
  2013年   336篇
  2012年   298篇
  2011年   322篇
  2010年   256篇
  2009年   315篇
  2008年   305篇
  2007年   354篇
  2006年   345篇
  2005年   266篇
  2004年   264篇
  2003年   209篇
  2002年   230篇
  2001年   179篇
  2000年   165篇
  1999年   194篇
  1998年   124篇
  1997年   135篇
  1996年   103篇
  1995年   92篇
  1994年   67篇
  1993年   65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A palaeomagnetic investigation has been carried out of rocks from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Voronezh Massif, which constitutes, together with the Ukrainian Shield, the Sarmatian segment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East European Craton. Th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in a quarry close to the town of Pavlovsk (50.4°N, 40.1°E), where a syenitic-granitic body intrudes Archaean units. U–Pb (zircon) dating has yielded an age of 2080  Ma for the intrusion.
  Two characteristic magnetic components, A and B, were isolated by thermal and alternating-field demagnetization. Component A was obtained from granites and quartz syenites (11 samples) and has a mean direction of D = 229°, I = 28°, and a pole position at 12°N, 172°E. This pole is close to a contemporary mean pole (9°N, 187°E) for the Ukrainian Shield, which implies that the Voronezh Massif and the Shield constituted a single entity at 2.06  Ga. These poles differ from contemporaneous poles of the Fennoscandian Shield, indicating that the relative positions of the two shields were different from their present configuration about 2100  Myr ago.
  A component B, isolated only in quartz monzonites (five samples), has a mean direction D = 144°, I = 49°, and a pole position at 4°N, 251°E, which is close to late Sveconorwegian (approximately 900  Ma) poles for Baltica. This suggests that the East European Craton was consolidated some time between 2080 and 900  Ma. Comparison with other palaeomagnetic data permit us to narrow this time span to 1770–1340  Ma.  相似文献   
992.
本文用日本山梨大学片谷教孝等人建立的3维欧拉型污染物远距离输送模式,分别输入1988年6月月平均和逐时气象资料(风场、气压场、密度场、降水等),对夏季东亚地区SOx的远距离输送进行了数值模拟。所有实验均积分1个月,对SO2、SO2-4的地面浓度及沉降量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如果仅仅考虑SO2的远距离输送模拟,可以月平均场气象资料代替模式中需要的逐时场气象资料;而将逐时场的风、降水资料和月平均场的气压、密度资料共同使用则与输入逐时场气象资料对SO2及SO2-4模拟结果完全相当。由于实验中只使用了1988年6月的资料,故下一步的研究应对不同年、季的气象资料及不同污染物的远距离输送模拟进行比较,从而考察月平均场气象资料在污染物远距离输送的模拟中能否完全或部分代替逐时场气象资料。  相似文献   
993.
中生代东亚大陆边缘构造演化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刘德来  马莉 《现代地质》1997,11(4):444-451
摘 要 根据东亚陆缘增生带生物古地理、放射虫时代研究的进展并结合同位素年代及东亚 地区火山活动、构造演化探讨了中生代东亚大陆与古太平洋板块之间的运动学关系及俯冲带 后退特征。中、晚三叠世那丹哈达岭、美浓等地体还位于北纬12°以内及赤道附近,晚侏罗世 到达中高纬度。东亚活动大陆边缘开始于中侏罗世末,在此之前属转换大陆边缘。洋壳板块 向大陆下俯冲之后,由于地体拼贴引起俯冲带快速、长距离后退。  相似文献   
994.
摘要:通过对重矿物进行R型、Q型聚类分析,结合沉积学及砂岩矿物成分的研究,认为西湖凹陷平湖区第三系沉积物陆源区母岩类型共3类。其中由重矿物组合反映的母岩包括变质岩和火成岩共2类5型。在平面分布上,平湖地区南、北母岩类型有差别:南部以中性、中酸性火成岩为主,而北部既有各类变质岩又有中基性、酸性火成岩;在纵向演化上,南北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表现为充填过程中由于物源变化而反映的不同类型重矿物组合的交替变化。第三系沉积充填过程中物源供应总体方向由西而东,可进一步分为南部古渔山凸起和中北部古海礁凸起物源区。反映物源区或母岩性质变化的Q型聚类分析,作为地层划分与对比的一种辅助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5.
NumericalstudiesofupwellingincoastalareasoftheEastChinaSea-ⅠThetide-inducedupwellingLuoYiyong,YuGuangyao,HuangZuke(ReceivedOc...  相似文献   
996.
琼东沿岸上升流二维数值模型的诊断计算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郭飞  侍茂崇  夏综万 《海洋学报》1998,20(6):109-116
我国沿岸有两大上升流区域,其一在浙江沿岸.迄今为止,对其形成机制、时空变异等,已经进行了较多的定性及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997.
998.
东海西湖凹陷平北地区表层沉积物特征及其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强  黄勃  陈宇 《海洋科学》1998,22(3):51-54
对研究区域的370个站位,1084个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对其中的部分样品进行了重矿物、古生物的分析和鉴定,发现东海西湖凹陷平片地区表层改造砂的特征与一般的规律有较大的差别,这种独特的表层沉积物特征的形成原因主要和所处的地貌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999.
根据37年(1953~1989年)的有关气象资料分析表明,浙北地区当年3月温度,上年4~6月降水量,秋、冬季干湿度和年积温与当年东海热带气旋(指强度达到热带风暴以上的热带气旋以下统称台风)出现次数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前期一些气象要素与登陆台风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分别建立预报东海台风出现多寡和台风是否登陆的判别式。从其拟合和试报结果来看,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000.
对黄,东海及其邻近海域马面历年(1974—1986年)渔获量变化与Elnino现象关系并结合捕捞强度进行一些初步分析,总结出渔获量变化规律,为合理开发渔业资源提供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