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85篇
  免费   731篇
  国内免费   1030篇
测绘学   135篇
大气科学   1011篇
地球物理   557篇
地质学   2089篇
海洋学   373篇
天文学   53篇
综合类   193篇
自然地理   535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140篇
  2021年   155篇
  2020年   172篇
  2019年   171篇
  2018年   167篇
  2017年   168篇
  2016年   213篇
  2015年   172篇
  2014年   254篇
  2013年   280篇
  2012年   270篇
  2011年   270篇
  2010年   233篇
  2009年   226篇
  2008年   215篇
  2007年   236篇
  2006年   255篇
  2005年   155篇
  2004年   154篇
  2003年   125篇
  2002年   97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88篇
  1999年   79篇
  1998年   78篇
  1997年   73篇
  1996年   77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41.
The advance of technology has led to more competent countermeasures, but lives and properties still continue to suffer from water‐induced disasters, such as floods, landslides, and debris flows. To increase the effectiveness of counter systems, improved methods of planning and designing such systems are prerequisite. This paper describes briefly a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for predicting debris flow characteristics, and proposes techniques for evaluating and improving the mitigative effectiveness of check dams against debris flows in steep mountain torrents. Additionally, a non‐dimensional parameter, namely potential storage volume, is introduced to generalize the evaluation processes. As an example, the 1999 debris‐flow event in the San Julian River, Venezuela, is chosen for discussion. The paper also proposes a method of evaluating the control function of a series of check dams as well as the criteria for the selection of their sizes, numbers and locations. It is hoped that this work will help to determine which combinations of check dams will fit best together for the optimal control of debris flows and available resources in any river basin. Copyright © 2008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42.
兰州附近的庄浪河断裂和白银白杨树沟断裂是对兰州市地震安全有一定影响的晚第四纪活动断裂,但沿断裂发生的中强破坏性地震较为复杂甚至不明确。如何评价西部地区此类断裂的最大潜在地震震级及其危险性是地震中长期预测和地震区划研究中较为重要的问题之一。本文借鉴闻学泽等(2007)对中国大陆东部中-弱活断层潜在地震最大震级评估的思路,建立了兰州地区最大地震震级Mmax与断层小区震级-频度关系参数at/b值之间的经验公式;并采用经验公式外推得到庄浪河断裂和白杨树沟断裂的震级上限Mu分别为MS6.9、6.3,进而评估了这两条断裂的地震平均复发间隔和发震概率。  相似文献   
943.
研究各向同性地基中含一个圆柱形弹性夹杂的地基沉陷问题。考虑全场的应力、变形特征,运用复变函数的罗朗级数展开技术,构造合适的应力函数,结合夹杂的边界条件和无穷远的性态,获得了全场复势的解析表达。数值结果显示:由于两相材料剪切模量之比的不同,在某个范围内沉陷量大于基底中点沉陷;在这个范围之外,则小于基底中点沉陷。当夹杂埋深为夹杂半径的5倍以上时,就可以运用所得结果,而不致引起太大误差;含圆形隧洞和刚性夹杂的问题可作为特殊情况得到。  相似文献   
944.
大港滩海地区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潜力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大港滩海地区地处渤海湾盆地腹地,位于黄骅裂谷盆地东侧海岸线以东水深5 m线的地区,是古近纪以来发育形成的凹隆相间的复合构造区。该区自上而下发育4套生油层系,即东二段、沙一中段、沙二段、沙三段;储层发育,冲积扇、水下扇、三角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重力流、湖泊碳酸盐岩在滩海区广泛分布;8个二级正向构造带呈近东西向和北东南西向分布在凹陷之间,具有形成大-中型油气藏的先决条件。通过对工区地层、储层、构造、生油、成藏等石油地质条件的分析,阐述了油藏的成藏条件及油气富集规律;通过对各区带的地质条件和勘探开发现状分析,指出其油气勘探开发潜力。认为滩海地区虽然地表地下条件复杂、对勘探开发技术要求高、勘探开发成本高、风险大,但滩海区油气资源量大,成藏条件好,目前勘探开发程度低,是大港油田今后增储上产的现实领域。  相似文献   
945.
多层次模糊数学在煤层气开发潜力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影响煤层气勘探开发潜力的各种因素进行了综合研究,确定了煤层气勘探开发潜力评价的4个二级指标(含气丰度、封盖性能、开采条件和产气性能)及相应的三级指标。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各级因素指标赋予了权重,建立了用于煤层气勘探开发潜力评价的多层次模糊数学评判模型。利用该模型,对川南盆地群煤层气资源条件较好的古叙、松藻、筠连和芙蓉4个无烟煤矿区的煤层气开发潜力进行了评价,认为松藻矿区是川南盆地煤层气勘探开发的最佳试验区。建立的评价体系,可以作为高煤阶煤层气资源开发潜力评价的参考体系。   相似文献   
946.
黄东海大气边界层高度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06-2007年大连、青岛和台州逐日高分辨率L波段二次测风雷达探空资料、地面观测资料以及再分析资料,采用干绝热法和位温梯度法分别计算了各个台站的边界层高度,继而分析了黄东海边界层高度多时间尺度变化规律和空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用清晨探空资料计算每日边界层高度,干绝热法比位温梯度法更为合理可靠;(2)沿海台站边界层高度有显著季节变化,夏季最低,秋季最高,这有别于陆地边界层普遍存在的夏季高、秋冬季节低的季节变化;(3)通过小波分析,发现边界层高度有显著的2~4 d天气尺度振荡和10~20 d准双周振荡;(4)黄东海上空海洋大气边界层在时间尺度上同样存在着明显的春夏季节低、秋冬季节高的季节变化特征,大部分海区空间上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分布形态.  相似文献   
947.
云南省区域综合发展潜力评价与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选择云南省为实证区域,建构了主导影响因素-基于层次聚类的空间叠加法,评价云南省区域综合发展潜力.全省县域综合发展潜力空间上呈现滇中高、外围低,交通干线与城镇节点区域高、乡村区域低的特点;且滇中初步形成中心-外围格局,滇东南、滇西与滇南初步形成点状.区域发展潜力与交通条件和经济发展基础呈高度正相关,综合评价将云南省分为高、中、低3类潜力区域,其发展模式分别为:技术与体制创新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有序化、高效益"的城市群发展模式;积极推动县域产业规模化、特色化、集约化集聚城镇密集区;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的产业发展模式和城镇化模式.  相似文献   
948.
土壤种子库萌发实验在野外与室内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实验室萌发法是目前国内外研究土壤种子库时普遍采用的方法,而实验室与野外自然环境在萌发条件上具有很大的差异,在野外进行萌发实验是否对土壤种子库恢复潜力的估计更具有可靠性?鉴于此,我们在塔里木河下游选择了3个典型断面,分别在野外和实验室进行了土壤种子库萌发实验。结果表明:①野外与实验室萌出的物种相同,但幼苗密度在野外(598.8株\5m-2)明显高于实验室(530.3株\5m-2)。②物种组成中,豆科物种在野外实验幼苗密度明显较高;若以生活型划分,多年生草本和灌木幼苗密度在野外明显高于实验室。③各物种在野外和实验室的萌发特征相似,但在实验室萌发速度较快,萌发高峰期提前了2~3 d。综合来看,对于塔里木河下游土壤种子库的研究,在野外进行萌发实验其结果更具有可靠性。这对今后土壤种子库的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49.
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不确定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冉洪流 《地震学报》2009,31(4):396-402
潜在震源区的震级上限(Mu)是指在该潜在震源区内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的震级.预期未来发生超过该震级地震的概率趋于0.本文运用误差分析及逻辑树等方法,并结合发震模型的数值模拟得到的大震合成目录等结果,系统分析并最终得到了不同途径给出的不同类型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的不确定性.该结果可直接应用于包括地震区划在内的工程地震以及活动断裂危险性评价等工作中.   相似文献   
9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