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2篇
  免费   116篇
  国内免费   172篇
测绘学   57篇
大气科学   159篇
地球物理   106篇
地质学   430篇
海洋学   50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6篇
自然地理   4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112.
张承中 《甘肃地质》1999,(Z1):39-43
十多年来,在秦岭泥盆系北带已找到了一批大中小型金矿床,属产于沉积岩中的中(低)温—中低温热液矿床,构成著名的金成矿带。矿带中间的金矿床成矿温度较两侧的高,与铅锌矿床的分布表现出同带异位的特征。金矿产于华北、扬子两大板块之间的长期活动带中,受富金岩性层位、两大板块拼接带、同生断裂带、以及印支—燕山期岩浆热事件的控制。提出了大型、超大型沉积岩型金矿床的6条判别准则,全面分析了秦岭泥盆系北带大型、超大型金矿的产出条件,指出可能找到大型、超大型金矿的靶区  相似文献   
113.
地震序列研究综述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周仕勇  许忠淮 《中国地震》1999,15(3):268-277
有关地震序列的研究大体可分三类:序列类型判别研究、序列生成机理研究、通过研究序鲁的进空图象及震源机制变化推断地下构造特征的研究等。关于序列类型判别研究,h值判别法应用最广。序列生成机理的研究已有许多模型,一般认为介质结构或应力分布的非均匀性是形成序列的重要因素。但目前研究所能解释的地震序列特征还是有限的。尚无一个能较全面地解释各典型序列特征(时间-空间分布图象及强度特征等)的合理生成机理模型。精确  相似文献   
114.
滥木厂铊矿床及其环境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铊属于分散元素 ,独立矿物稀少 ,极难形成独立矿床 .铊世界年产量约 1 3t,几乎都是从有色金属选冶产品中作为副产品顺便回收 .报道的铊矿床可以单独开采 ,是单独冶炼铊金属的世界唯一报道的大型独立铊矿床 .生物富集和热液改造是矿床最主要的成矿特征 .铊矿区动植物器官和村民尿液、头发和指 (趾 )甲中铊汞砷的含量高是矿区和村民受铊汞污染的标志 ,也是生物找矿的标志 .人体和生物体中Tl,Hg ,As含量高低与矿区岩矿石、土壤和水体中Tl,Hg ,As的背景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5.
从相空间重构的角度,提出利用伪近邻方法判别ARMA 系统的总阶数。该方法可在数据量较小和阈值固定的情况下判别ARMA 系统总阶数。数值计算表明,使用该方法判别线性ARMA系统总阶数,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6.
张鑫  梁杏  孙立群  宋晨  李琳 《地球科学》2020,45(11):4254-4266
为了探究Fisher模型在盆地第四纪河湖相演变上的实用性,以江汉盆地汉江上游段某单一钻孔的粒度资料和沉积相划分作为模型的训练样本,利用Fisher基本原理计算得到河湖相判别模型,最终利用模型实现对研究区沉积环境演化分析.依据单因素方差以及显著性分析结果可知,Fisher模型对河流相、河湖过渡相、湖相具有很好的区分效果.留一交叉验证结果达到80.6%,超过了判别模型应用要求的75%标准.同时,将多孔沉积相判别结果与定性划分结果进行了对比,其综合吻合率达到85.06%,进一步验证了Fisher模型在河湖相判别上的实用性.依据判别分析结果可知,自早更新世开始,研究区存在4期较大的沉积旋回,可划分为8个沉积阶段,不同沉积阶段水动力来源复杂且变化迅速,区域沉积环境演化与新构造运动相吻合.本研究说明依据粒度资料建立Fisher模型用于沉积相以及沉积环境的分析是可行的,同时丰富了江汉盆地汉江段沉积环境资料,为盆地水资源调查及保护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17.
中国还原性斑岩矿床研究进展及判别标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申萍  潘鸿迪 《岩石学报》2020,36(4):967-994
世界上大多数斑岩矿床的成矿流体为氧化流体(CO_2 CH_4)。然而,Rowins(2000)提出一些斑岩Cu-Au矿床的成矿流体为富含CH_4的还原流体,矿床缺乏磁铁矿、赤铁矿和硬石膏等表征高氧逸度的矿物,而发育大量的磁黄铁矿,矿床规模小,矿床形成与含钛铁矿的还原性的Ⅰ型花岗岩类有关,并将其称之为还原性斑岩Cu-Au矿床。我国学者研究发现,中国不但发育还原性斑岩铜矿床,还发育还原性斑岩-矽卡岩铜矿床和还原性斑岩钼矿床,我们建议将这三种矿床统称为还原性斑岩矿床。本文基于课题组近十年来的研究工作,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了中国发育的大中型还原性斑岩矿床的典型实例,在此基础上,重点阐明中国大型还原性斑岩矿床的特点、流体中CH_4来源及其有关的成矿作用、容矿围岩特点、成矿岩浆氧化还原状态及其成因、矿床形成的构造背景等。与Rowins(2000)提出的还原性斑岩铜矿床规模小的特点不同,中国发育的一些还原性斑岩矿床规模大;我们研究还识别出该类矿床发育独特的热液矿物和矿石矿物,比如,还原性斑岩铜矿发育热液钛铁矿,矿石矿物以黄铜矿为主,罕见斑铜矿、辉铜矿等矿物;还原性斑岩钼矿床出现热液钛铁矿,矿石矿物以辉钼矿为主,罕见黑钨矿和锡石等矿物;还原性斑岩-矽卡岩铜矿床的矽卡岩期发育钙铝榴石、钙铁辉石等还原性矽卡岩矿物和大量的磁黄铁矿,热液期以发育黄铜矿而非斑铜矿和辉铜矿等矿石矿物为特征。因此,还原性斑岩矿床除了Rowins(2000)提出的发育富CH_4还原流体和磁黄铁矿等识别标志之外,还可辅以独特的脉石矿物(如钛铁矿、钙铝榴石、钙铁辉石等)和简单的矿石矿物(如黄铜矿、辉钼矿等)这两个标志进行识别。中国还原性斑岩矿床含矿岩体的围岩中普遍发育还原性岩石(如含碳质沉积岩或火山沉积岩、含亚铁的火山岩或火山沉积岩等);对于成矿流体中CH_4、C_2H_6等还原性气体的来源,多数学者认为CH_4、C_2H_6等还原性气体主要源于还原性围岩,部分源于岩浆。关于还原性斑岩矿床的成矿岩体是否为含钛铁矿的、还原性的花岗岩类,目前研究较少且存在争议,多数学者认为成矿原始岩浆为氧化性岩浆,但其氧逸度偏低,少数学者认为成矿岩浆始终为还原岩浆。还原性斑岩矿床与经典的斑岩矿床的成矿构造背景类似,二者没有明显区别。还原性斑岩矿床显示的还原性热液蚀变和成矿特点均与成矿流体富含CH_4还原气体密切相关,因此,富含CH_4还原流体是还原性斑岩矿床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8.
本文主要是应用数学地质方法研究山东招掖金矿带原生金矿化地球化学特征,从而确定金矿化的最佳地球化学标志组合,并建立原生金矿化模式及金矿体原生晕的判别模式.  相似文献   
119.
王建  柏春广  徐永辉 《沉积学报》2006,24(4):562-569
通过对江苏中部淤泥质潮滩潮汐纹层发育过程的实地观测,以及对所采样品在室内进行的落淤量的计算与颗粒的粒度、磨圆度分析等,揭示出江苏中部海岸淤泥质潮滩沉积中的潮汐层理的成因机理:毫米级薄砂泥互层层理为半日潮的产物,厘米级厚的厚砂泥互层层理为半月天文潮的产物。此外,通过对9711号台风引致的风暴潮影响前后的滩面进行了现场观测,发现江苏中部淤泥质潮滩上部存在一个即使在风暴潮期间也不发生侵蚀的地带。该带的风暴沉积与正常的潮滩沉积比较,具有粒度较粗,分选较差,磨圆稍好,递变现象明显,平行层理或波状交错层理发育比较典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0.
对青藏高原北部世界海拔最高的库木库里沙漠周围冲积扇碎屑及沙漠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元素组成研究结果显示:(1)库木库里沙漠表层沉积物以细砂为主,其次为极细砂,粉砂和中砂含量较少,有少量的黏粒,不含粗砂的组分,且粒度组成差异不大。(2)沉积物MZ范围2.70~2.90 φ,σ1范围0.80~1.10 φ,SK1范围0.26~0.44,KG范围2.27~3.62。(3)粒度主要呈近似对称的单峰分布,但细颗粒一侧有较细长的尾部。(4)沙漠表层沉积物元素组成与周围山麓冲洪积碎屑沉积物较为相似,尤其是沙漠西部的阿尔喀山北麓区域。(5)沉积物源判别表明,沙漠表层沉积物来源主要为阿尔喀山北麓及祁漫塔格山南麓碎屑沉积物,其形成环境主要为河流相沉积环境及浅湖相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