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2篇
  免费   194篇
  国内免费   429篇
测绘学   97篇
大气科学   554篇
地球物理   144篇
地质学   278篇
海洋学   381篇
天文学   414篇
综合类   66篇
自然地理   6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121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103篇
  2007年   123篇
  2006年   123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5篇
  1978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01.
建筑物点云表面重建在高精度城市测绘、虚拟现实等领域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由于建筑物的几何形态多变,重建算法普遍存在计算速率慢、拟合精度低和模型结构不完整的问题。为此,本文以单体建筑物为研究对象,提出基于加权约束的单体建筑物点云表面重建算法,在表面初始化过程中充分考虑数据对结构拟合的贡献。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正则集的单体建筑物表面重建算法,实现建筑物拟合过程中的加权拟合误差、近邻结构平滑的同步优化。针对多类建筑物三维点云的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传统的建筑物重建策略,本文的加权约束方法可根据不同类型的点云数据设计自适应权重,并选择模型拟合中最优的权重函数,在高噪声、低精度点云数据下能得到更高精度的单体建筑物表面模型。  相似文献   
102.
新一代星载激光雷达卫星ICESat-2首次采用了微脉冲光子计数激光雷达技术,由于单光子探测的灵敏性导致数据在大气和地表下层产生了大量噪声,因此对光子计数激光雷达点云数据实现信号和噪声的分离是开展进一步应用研究的前提和基础。本文选择美国俄勒冈州和弗吉尼亚州2个研究区,采用MATLAS数据,根据光子点云数据的特点构造了12个光子点云特征,对所构造的特征利用随机森林进行变量筛选,用机器学习方法对光子点云进行分类,并将建立好的模型推广到整个研究区。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分类器分类总精度达到了96.79%,Kappa系数为0.94,平均生产者精度和用户精度分别为97.1%和96.8%。在相对弱噪声、平坦地形区域和强噪声、复杂地形区域都取得较好的分类结果。本文结果显示了基于少量样本通过机器学习的方法构建模型,可以推广到较大范围区域的光子点云分类应用中。  相似文献   
103.
多变量分位数回归构建印度洋大眼金枪鱼栖息地指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0~300m水层加权平均水温、50~150m水层的温差和氧差及其交互变量为影响因子,运用分位数回归法,寻找出环境变量与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延绳钓钓获率的最佳上界分位数回归方程,计算出栖息地指数(HSI),并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绘制各月HSI空间分布图。研究表明:大眼金枪鱼延绳钓钓获率(HR)依加权平均水温(x)、温差(y)、氧差(z)与的最佳上界分位数回归方程为HR0.70=-15.596+2.124x-0.003x3+0.033xyz-0.036y2z+0.107yz2-0.337z3;HSI空间分布为:16°S—10°N印度洋海域HSI高于0.7,HSI>0.8的海域随季节发生显著变化,马达加斯加外海至100°E、16°S—26°S海域常年存在一片HSI<0.4的区域,26°S—40°S海域的HSI介于0.4~0.5,40°S以南海域HSI<0.4,东非外海季节性地出现一片HSI<0.6的海域。利用多个环境变量的栖息地指数模型来预测分析大洋金枪鱼资源分布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4.
The sea cucumber Holothuria scabra is a widely distributed and economically important species that has been harvested in Kenya for decades. No previous studi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on the reproduction of this species in Kenya. Standard gonad index methods were used to analyze reproductive patterns of individuals collected monthly in 1998–1999, 2000–2001 and 2006–2007.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gonad tubule lengths and fecundity were also measured. Mean monthly gonad indices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indicating synchronous gonad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sexes. Gonad indices showed a biannual pattern that was consistent in all three years with a minor spawning event occurring between August and September and a major spawning event between November and December. The pattern of gonad growth showed significant variability between years and between months. Temporal changes in gonad growth correlated significantly with gonad tubule length and absolute fecundity. Monthly gonad indices also correlated significantly with monthly measurements of air temperature and light suggesting a possible role for both factors in timing gametogenesis and spawning. There was a shift in sex ratio from unity in the 1998–1999 and 2000–2001 samples to significantly more males in the 2006–2007 samples, as well as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mean sizes (body wall weight) and reproductive output (gonad index) which suggests that the reproductive success of this species is potentially negatively affected by fishing.  相似文献   
105.
钱磊 《天文学报》2021,62(1):7-87
通过结构函数可以测量湍流的能量级联速率.在实际观测中,无法测量分子云中气体的3维速度,这使得其湍流结构函数难以测量.对垂直于视线方向的薄分子云的情形,结构函数Stt2可以通过云核速度弥散(core velocity dispersion,CVD)进行测量,CVD2=1/2Stt2.对此进行推广,对于不垂直于视线方向的薄分子云,CVD2=1/2Stt2(1-1/8cos2θ)R2/3,其中,θ是视线方向与投影方向的夹角,平均投影距离与3维距离之比R可以用第2类椭圆积分E(k,φ)表示为R=2/πE(cosθ,π/2).  相似文献   
106.
恒星形成于分子云之中, 分子外向流是恒星形成正在进行的重要动力学特征, 也是研究和认识恒星形成的重要契入点. 利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德令哈13.7m毫米波望远镜, 采用5种分子谱线探针(包括12CO、13CO、C18O、HCO$^+$ $J=1-0$和CS $J=2-1$, J为角动量量子数), 对一个包含IRAS 19230+1506、IRAS 19232+1504和G050.3179--00.4186这3个源的大质量恒星形成复合体进行了成图观测研究. 通过对以上分子谱线数据并结合红外波段巡天数据的分析, 在这3个源中首次探测到了分子外向流活动, 并确定了分子外向流的中心驱动源. 最后对这3个源进行了分子外向流相关物理量参数的计算, 分析了这些物理量参数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分子外向流的性质与中心驱动源的性质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07.
印度洋西北部海域鸢乌贼的触腕和腕足钓捕断裂强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鱿鱼的腕足断裂强度是影响鱿钓脱钩率的重要因素。通过现场实测,分析了印度洋西北部海域鸢乌贼(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的腕足断裂强度对手钓作业脱钩率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鸢乌贼的每根触腕仅能承受的拉力相当于体重的0.7倍,因此,钓捕过程中,因触腕断裂造成的脱钩率接近100%;而另外的第I-IV腕足的断裂强度分别是其体重的2.30、2.05、2.06和1.87倍;5对腕足整体的平均脱钩率接近10%。  相似文献   
108.
利用PASSCAL、INDEPTH Ⅱ、INDEPTH Ⅲ、HIMNT等研究计划,及中国新疆地学断面和国家973项目在青藏高原布设的流动台站记录的到时数据,以及自1990年1月到2004年2月全球地震事件的震相报告,作者对覆盖印度大陆的恒河平原和整个青藏高原的305个地震台站记录的9649个远震事件,共139021条P波初至到时资料进行了层析成像反演.结果表明:印度岩石圈地幔在不同的位置向北俯冲的形态不同,但俯冲前缘都到达羌塘地体之下.沿88°E剖面显示,厚约100 km的印度岩石圈地幔从南部的恒河平原向北一直俯冲到青藏高原之下.在主边界逆冲断裂之下100 km深度处以约22°角度开始向北俯冲,俯冲最前缘到达羌塘地体的中部地区约34°N,之后进入上地幔深处.而沿北东方向的剖面则显示,印度岩石圈地幔以近水平的角度俯冲到青藏高原之下,向北越过班公-怒江缝合带,到达33°N附近,然后以大角度近乎垂直地向下俯冲断离,并引起地幔热物质的上涌,形成羌塘地体之下大规模的低速带.  相似文献   
109.
The internal dynamics of an illuminated dust cloud of finite optical thickness is investigated. The dependence of the radiation pressure on the optical depth makes the individual particles oscillate, in one dimension, around the accelerated centre of gravity of the cloud. The cloud moves as an entity, irrespectively of the velocity dispersion of the particles and their efficiency for radiation pressure. If the optical depth does not change, i.e. if the cloud does not expand laterally, its lifetime is unlimited. A contraction caused by energy dissipation in mechanical collissions between the dust particles is expected. The range of particle sizes which can be transported by such a “coherent cloud” is estimated, as well as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whole cloud. The structure of the cloud in real space and in velocity space is investigated. A comparison with the “striae” observed in the dust tails of great comets shows that the parent clouds of these striae may have been of the kind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110.
余星  许绪成  韩喜球  丁巍伟  胡航  何虎  余娅娜 《地质学报》2022,96(12):4131-4139
特提斯最初是指欧亚大陆南缘的古海洋,后逐渐引申出从元古宙、古生代到中生代的一系列位于劳亚大陆与冈瓦纳大陆之间的古大洋,如原特提斯洋、古特提斯洋和新特提斯洋,不同大洋在时间上前后交叠。如今横亘在冈瓦纳大陆(南极洲)和欧亚大陆之间的是印度洋,是新特提斯洋的继承者,可以另称为“全新特提斯洋”。这一概念的引申直接体现了印度洋与特提斯构造域一脉相承的关系,有助于将今论古、由此及彼,更直观地了解特提斯构造域的演化过程。本文按时间序列梳理了印度洋的大地构造演化和岩浆作用过程,识别了印度洋在155 Ma、120 Ma、90~84 Ma、76 Ma、65 Ma、52 Ma、45 Ma、38 Ma等关键时期的异常海底扩张记录,这些扩张事件将为标定新特提斯构造域的演化提供参照。其中155 Ma可能指示了新特提斯洋的鼎盛期,90 Ma指示了新特提斯洋的洋中脊俯冲,76~52 Ma是非洲-阿拉伯大陆与欧亚大陆初始碰撞-主碰撞(即新特提斯洋西部关闭)的时期,65~45 Ma是印度次大陆与欧亚大陆初始碰撞-主碰撞(即新特提斯洋中部关闭)的时期,38 Ma是澳大利亚北部大洋开始净俯冲(即新提斯洋东部开始消减)的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