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90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29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9篇
海洋学   1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61.
利用中国气象局(CMA)提供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资料和欧洲中心(ECMWF)提供的ERA 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两个北上影响山东的台风"摩羯"和"温比亚"路径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摩羯"和"温比亚"台风路径的差异主要与周围天气系统分布差异有关,两台风均先后受到副热带高压和大陆高压的影响,"温比亚"还受高空槽的影响,使其转向角度较大,而台风与高压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引导气流是影响这两个台风路径的主要因素。"摩羯"和"温比亚"的最佳引导气流均位于台风中心5个纬度半径内,不同阶段所受引导气流的高度存在差异,台风登陆前中低层引导气流对台风移向的指示作用均优于高层,登陆后转向前纬向引导气流均优于经向,但稳定性稍差,转向后除"温比亚"经向引导气流相关较差外均整层相关较好,中高层略优于低层,且高层风(300~200hPa)可以提前12h预报台风转向。此外,台风总是向着台风附近的正涡度平流方向移动,正涡度平流越强,台风移动越快。  相似文献   
162.
卜松  李英 《大气科学》2020,44(1):27-38
利用CMORPH降水资料,将热带气旋(TC)登陆后的降水分为路径左侧降水(L型)和右侧降水(R型)两类,并针对登陆华东地区TC的 L型和R型降水的大气环流场、环境水平风垂直切变以及台风环流内的动热力条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4年间登陆华东地区的20例TC中包括12例L型和8例R型。总体来看,大气环流因子对于登陆华东TC降水分布起主要作用。L型降水TC高层南亚高压主要呈纬向带状分布,在登陆过程中路径左侧维持偏东风高空辐散气流,中层西风槽偏东,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偏南,环境水平风垂直切变指向西南。R型降水TC高层南亚高压断裂,呈经向分布。TC路径左侧风场较均匀,右侧东南风高空辐散气流明显。副高的位置偏北呈块状,同时环境水平风垂直切变指向东北,有利于路径右侧降水。台风环流内,低层冷暖平流输送以及水汽辐合与降水落区也有较好对应关系。L型TC低层暖平流的输送使TC西南象限低层增暖,大气稳定度降低。同时水汽辐合区也主要位于西南象限,有利于TC路径左侧降水。而R型TC副高位置偏北可将南侧的东南暖湿气流向台风环流更西部输送,东北象限维持暖平流,有利于路径右侧降水发生。  相似文献   
163.
通过撞击坑的大小频率计算月表的地质年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包括累积分布法和相对分布法。其中累计分布法在已知撞击坑直径范围的基础上,可分为3种年代函数计算月表的地层单元,分别是Melosh 和 Vickery 1989 (直径大于4 km 撞击坑), Neukum 1983(直径大于1 km撞击坑)和李坤等2012(直径小于1 km 撞击坑)。应用高分辨率影像SELENE TC(10m/pixel)数据,完成了Apollo 14及Apollo 16登月区域地层单元的解译,并应用撞击坑直径频率统计方法获取同一地层单元的形成年龄。通过与Apollo登月区域样品同位素年龄对照,得出Neukum 1983(直径大于1 km撞击坑)相对于其他几种方法更加准确,同时分析了撞击坑的退化、次级撞击坑影响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64.
Several techniques are available to examine the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historic lake waters, providing data that can subsequently be used to examine environmental changes. A recently-developed technique is the stable oxygen isotope analysis of subfossil chironomid (Diptera: Chironomidae) head capsules (mostly chitin) preserved in lake sediments. This technique involves a high Temperature Conversion Elemental Analyzer (TC/EA), which has been a relatively recent addition to the suite of online peripherals for analyzing the stable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organic samples. The highly precise and accurate 18O/16O and D/H measurements obtainable using the TC/EA with samples in the microgram range make this instrumentation suitable for studying geo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rocesses. Preparation of organic samples for isotopic analysis typically requires first weighing each sample into silver/tin capsules. These capsules can introduce oxygen and hydrogen contamination (a “blank effect”), which is especially problematic for analysis of small organic samples (e.g. less than 100 μg). Here we tested tin and silver capsules from two manufacturers and a range of sizes to assess contamination to small organic samples on the TC/EA. We also assessed how a method for cleaning silver capsules affected our analysis of commercial chitin. In general, capsules made of silver have less detectible oxygen than those made of tin, and capsules from the two manufacturers varied in their detectible oxygen. There was no detectable H contamination from silver capsules. In addition to our empirical findings, we present a model demonstrating the influence that contaminant oxygen can have on the δ18O of small organic samples. Sample mass becomes an important issue for such analyses. In light of our findings, we recommend a minimum sample mass ≥50 μg (approximately 120 whole chironomid head capsules) on a TC/EA-IRMS (Deltaplus XP system). Finally, we present a detailed protocol for preparing and transferring chironomid head capsules into silver capsules that minimizes the influence of contaminant oxygen. This protocol provides the paleo-community with another potential method for reconstructing paleo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165.
非静力模式预报热带气旋路径个例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非静力模式(MM5V2)对9611号、9904号等北上热带气旋路径预报进行民试验。用松驰(Nudging)四维同化方案和人造热带气旋(Bogus TC)技术,使独t-12时刻的模式场(包括第一个Bogus TC)通过预积分逐步逼近to时刻的Bogus TC和同时刻的观测资料场庆1999年能够得到相隔6h一次的AT106L19预报场后,分别在t-12、t-a6和to时刻各制做一个Bogus TC  相似文献   
166.
于玉斌  彭思越  赵大军 《气象》2024,50(2):133-143
热带气旋的强度变化一直是热带气旋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干冷空气活动与热带气旋强度变化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如快速增强和快速减弱过程。文章对国内外干冷空气影响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主要包括干冷空气的强度、侵入位置,以及高空冷性天气系统对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影响三个方面,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以期为干冷空气影响热带气旋强度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7.
湿地边界层通量影响热带气旋登陆维持和降水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李英  陈联寿 《气象学报》2005,63(5):683-693
用MM5v3模式及其TC Bogus方案对台风Nina(7503)在中国大陆上的维持加强过程进行模拟,并通过各种敏感性试验,研究了饱和湿地对热带气旋在大陆上维持和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湿地边界层内各通量对登陆热带气旋的强度、结构及其降水具有明显影响。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均有利于热带气旋的维持和加强,其中潜热输送的作用显著,感热输送的作用较小。潜热和感热通量有利于热带气旋雨带螺旋结构的维持,对台风降水分布有明显影响,动量通量对热带气旋风场有显著的削弱作用,是其能量耗散、低压填塞的主要原因,但对台风降水具有局地增幅作用。  相似文献   
168.
运用GMS-5气象卫星的OLR资料,研究了2001~2002年6月10日~8月10日西北太平洋上15个热带气旋的移动方向。选取多个OLR特征值因子及热带气旋中心最低海平面气压,结合《热带气旋年鉴》资料,采用统计回归的方法,得到热带气旋未来6、12、24小时移向的客观预报算式,其结果与年鉴中移向之间的复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54、0.945、0.914。用预留的2001年6号台风作检验,结果很好。该方法可在日常的业务预报中试用,有助于提高热带气旋移向的预报水平,尤其是对移向突变的热带气旋具有较强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69.
El Nino衰减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活动表现出多样性,给TC活动的气候预测带来挑战。采用美国联合台风预警中心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和欧洲中期预报中心提供的ERA-5再分析资料,对1970—2018年的El Nino衰减年7—10月的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数进行合成分析,发现其与气候态没有显著的差异,但在单个年份,存在着较大的正、负异常。为此,将El Nino衰减年分为TC生成频数偏少(负异常)和偏多(正异常)两种情形,对比两种情形的TC活动和大尺度环境要素特征。结果表明,TC生成频数偏少的情形,TC生成频数的异常减少主要发生在西北太平洋东部海域,即(15°~25°N,140°~150°E)和(5°~25°N,150°~170°E),与垂直风切变增大、对流层中层相对湿度和低层绝对涡度减少有关;TC生成频数偏多的情形,TC生成频数的异常增加主要发生在南海和菲律宾群岛附近,即(15°~25°N,110°~120°E)和(5°~25°N,120°~130°E),对流层中层相对湿度增加的贡献最大,其次是上升运动增强和绝对涡度增大;对比两种情形发现,TC生成频数偏多的情形,广东和福建沿岸的东南风异常引导气流有利于菲律宾群岛附近生成的TC登陆中国大陆。  相似文献   
170.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驱动CWRF模式对1982-2016年中国近海的热带气旋活动进行了模拟,分析了CWRF对热带气旋频数季节、年际变化和路径的模拟能力,并探讨了环境场模拟对热带气旋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CWRF能够合理模拟热带气旋频数的季节和年际变化,但模拟的频数较观测总体偏低,季节变化模拟总体优于年际变化的模拟;模式基本上能模拟出热带气旋路径密度的空间分布,但CWRF明显总体低估了气旋路径密度。进一步分析发现,模式模拟的环境场对模拟结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850 hPa气旋性与反气旋性环流异常对热带气旋频数影响显著;200 hPa反气旋性环流异常与东亚西风急流对热带气旋路径影响较大;副高会影响洋面对流运动从而影响热带气旋频数,其南侧偏东风则会影响热带气旋路径;垂直风切变偏小,在不同纬度对热带气旋的影响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