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88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28篇
地球物理   34篇
地质学   162篇
海洋学   88篇
综合类   47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1 INTRODUCTIONTropical cyclones (TCs) moving north and gettingto the Liaodong Peninsula and waters of the Yellowand Bohai Seas are in their late phase of life cycle.While weakening rapidly, TCs carry a large amount ofwarm and humid air that forms heavy ra…  相似文献   
32.
徐征和  陈吉亭  刘健勇  樊向阳 《地下水》2006,28(3):78-80,104
胶东半岛滨海区由于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不合理,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形成区域性的下降漏斗,海水入侵严重,导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产生.本文集成利用地下水回灌补源生态修复技术,通过自然或人工工程补源技术进行地下水储存,实现了区域地表水、地下水资源联合调度时空调配运用,取得了水资源利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综合效益的高效统一.  相似文献   
33.
胶东半岛牟平-即墨断裂带晚中生代运动学转换历史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牟平-即墨断裂带不仅构成了苏鲁造山带与胶北地块(华北地块)的边界,也是中国东部巨型郯庐走滑断裂系(即郯城-庐江走滑断裂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基于野外断层滑动矢量分析和古构造应力场反演、侵入岩和火山岩锆石U-Pb离子探针和Ar-Ar测年分析,结合海域地球物理资料解释成果,研究了该断裂带平面展布形态和晚中生代构造演化历史。结果表明,牟平-即墨断裂带在晚侏罗世-白垩纪时期经历了挤压左旋平移引张伸展右旋走滑拉分等3个显著不同的运动学转变历史。晚侏罗世是重要的挤压作用时期,沿断裂带发生显著的左旋走滑活动,牟平-即墨断裂带东支桃村-东陡山断裂记录了约30km的左旋错移量。早白垩世时期,构造体制以引张伸展活动为主,引张应力方向为NW-SE至近W-E向,沿断裂带形成一系列深而狭长的断陷盆地;盆地中侵入岩和火山喷发岩锆石U-Pb离子探针和Ar-Ar测试,获得了一致的年龄在106~123Ma。晚白垩世古新世时期,断裂带以右旋走滑活动为主,右旋剪切拉分作用控制了胶县-莱阳伸展断陷盆地的发育,沿断裂带局部凹陷区控制了晚白垩世王氏群沉积。早、晚白垩世之间发生一期构造挤压事件,挤压方向NW-SE,导致断陷盆地构造反转和断裂带左旋走滑活动,但这期走滑位移量不大。牟平即墨断裂带运动学历史和构造应力场演化较完整地记录了中国东部晚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过程,并对构造体制转换过程的动力学背景提供了重要的构造地质学制约。  相似文献   
34.
山东胶东半岛地区断裂最新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山东胶东半岛地区发育有北北东-北东向和北西西向两组断裂,前者分属蓬莱-栖霞断裂系和即墨-牟平断裂带,为半岛的主体断裂构造;后者分布在半岛北缘及其北侧海域,由多条断裂组成。实地调查表明,断层在第四纪期间是活动的,控制着附近山地和盆地的构造演化与地貌发育,最新活动主要发生在第四纪早期,垂直活动幅度可达百米以上;第四纪晚期,断裂活动性迅速减弱,甚至停止,但依然发现北北东-北东向断裂的多个局部段落还在活动,明显地错断了晚更新世地层,垂直断距最大为10m左右。  相似文献   
35.
采用井-震联合地层恢复法,对辽东湾辽东带中南部的古近纪进行了古地貌恢复。在此基础上拓宽了坡折带研究,将古地貌(包括古坡折带、古沟谷、古凸起等)纳入古物源供给系统的框架内探讨其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分析表明:在构建完整物源供给系统的前提下,古地貌诸单元及其组合样式对沉积体系有着明显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不同级次的物源体系导致沉积体类型和规模存在差异;物源区沟谷的分布及其赋存时期制约着砂体的主要分布位置、时期及规模;坡折带样式决定砂体的类型、规模及分布;古地貌组合样式控制储集体的成因、富集位置和规模大小。因此,古地貌分析对储层的预测和识别具有明显的指导作用。勘探实践证明,将其与常规储层预测方法联用,能够很大程度地提高储层预测的精度。  相似文献   
36.
辽东半岛南部早古生代地层发育,其中馒头组—冶里组的沉积过程,具有完整的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堆积特点。从层序划分、沉积环境演化、古气候变迁等方面分析,馒头组—冶里组反映了一个完整的碳酸盐岩台地的发展过程,可划分出准备阶段(形成碎屑岩垫板)、生长—发育阶段(形成碳酸盐岩缓坡)及衰亡阶段(发育白云岩盖层)。  相似文献   
37.
A heat flow isoline map is presented. Low and relatively constant heat flow has been observed in the old shield areas of the East European Platform (25–40 mW/m2). Increased heat flow (>50 mW/m2) has been found in the Dniepr-Donetz depression. The area south of the East European Platform is characterized by highly variable heat flow (55–100 mW/m2). Some geophysical i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38.
The levels of 19 kinds of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OCPs) in the aqueous phase,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SPM), pore water and sediments from Daliao River estuary of Liaodong Bay (Bohai Sea) in northeast China were investigated to evaluate their potential pollution risks. The total OCPs concentrations in the aqueous phase, SPM, pore water and sediments were 3.7–30.1 ng l−1, 4.6–52.6 ng l−1, 157–830 ng l−1 and 2.1–21.3 ng g−1 dry weight, respectively. The concentrations of OCPs, in the Daliao River estuary, are in the mid-range, as compared to those reported in other estuaries worldwide. The distribution of HCHs and DDTs were different indicating different contamination sources. Lindane is the main type of HCH and continuing use in northeast China of ‘pure’ HCH (lindane) rather than technical HCH accounts for the source. The ratios of (DDE + DDD)/DDT in the samples indicate no recent inputs of these chemicals to the estuary.  相似文献   
39.
水体吸收系数是影响水体光场分布的重要参数,在水色遥感探测中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利用2012年9月辽东湾区域航次调查数据分析该区域水体各组分吸收系数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辽东湾水体中浮游植物含量相对较高。并利用该航次数据,建立了区域性半分析算法,该算法基于相邻波段间固有光学量的线性关系,首先通过遥感反射率反演得到550 nm波段的水体总吸收系数,再通过后向散射波段相关关系外推得到其他波段的总吸收系数。经独立测试数据检验,3个波段(412、443、550 nm)总吸收系数反演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9.71%,17.99%,9.35%,说明区域性半分析算法能较好地估算研究区域的水体总吸收系数。本文还通过引入随机误差对算法稳定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算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0.
万桂梅  汤良杰  金文正 《中国地质》2010,37(6):1584-1591
辽东湾JZ27-33区块发育3条大型NNE向走滑断裂,分别为辽中3号断裂(或者辽中1号断裂)、辽中2号断裂和辽东2号断裂,在平面上,3条走滑断裂呈"雁行式"展布,其间密集发育具有走滑性质的正断层,这些正断层在平面上成NE或者NEE走向,与主走滑断裂斜交,其锐角的指向为本盘地层在平面上的位移方向;在横剖面上,负花状构造是研究区内的大型走滑断裂在横剖面上的重要特征,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的断裂特征在平面上表现为"双重构造"特征,在横剖面上表现为(负)花状构造,构成了典型的"伸展型右旋走滑双重构造"系统,并且认为,形成这种构造样式的控制因素主要有:郯庐断裂带的右旋走滑作用、平面展布特征、多期构造活动以及能干性特征明显的沉积地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