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71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49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8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51.
2010年5月31日至6月1日华南特大暴雨过程经历了三次集中降水期,共有4次MCS(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演变过程,其中一个TL/AS MCS(Training Line/Adjoining Stratiform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邻接层状单向发展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准静止地维持了10多个小时,导致了多个观测站出现极端强降水。用观测资料和数值模拟结果重点探讨了该TL/AS MCS的观测特征及其发展持续的环境条件。结果表明,准静止TL/AS MCS发展在一个高空强辐散、低空气旋性汇合环流的天气尺度环境中,TL/AS MCS维持期间热力环境特征表现为对流层中低层持续高湿近饱和态、偏中性层结、合适的对流有效位能和极小的对流抑制能量。在对流层中低层,低空急流的加强发展维持与对流层中层相对弱的环境风形成了风垂直切变随高度呈现强逆转,近地层风垂直切变垂直于对流线的分量大,而在中层风垂直切变平行于对流线的分量占绝对优势,风切变特征可能是TL/AS MCS 准静止的原因;低空急流和中层环流的相互作用、对流层动力和热力条件有利于强上升运动的长时间维持与发展,不断触发新对流从而组织成一个长生命期准静止的TL/AS MCS  相似文献   
52.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 (MCSs) are classified and investigated through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composite radar reflectivity data and station observations during June and July 2010-2012. The number of linear-mode MCSs is slightly larger than the number of nonlinear-mode MCSs. Eight types of linear-mode MCSs are identified: trailing stratiform MCSs (TS), leading stratiform MCSs (LS), training line/adjoining stratiform MCSs (TL/AS), back-building/quasi-stationary MCSs (BB), parallel stratiform MCSs (PS), bro- ken line MCSs (BL), embedded line MCSs (EL), and long line MCSs (LL). Six of these types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previous studies, but EL and LL MCSs are described for the first time by this study. TS, LS, PS, and BL MCSs are all moving systems, while TL/AS, BB, EL, and LL MCSs are quasi-stationary. The average duration of linear-mode MCSs is more than 7 h. TL/AS and TS MCSs typically have the longest durations. Linear-mode MCSs often develop close to the Yangtze River, especially over low-lying areas and river valleys. The diurnal cycle of MCS initiation over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contains multiple peaks.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environmental wind is decomposed into storm-relative perpendicular and parallel wind components. The environmental wind field is a key factor in determining the organizational mode of a linear-mode MCS.  相似文献   
53.
梅雨期一个伴有前导层状降水对流线的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美国ERSL实验室LAPS系统融合NCEP 1°×1°逐日再分析资料、业务观测和雷达资料,分析了2007年6月18日发生在湖北中部的一个伴有前导层状降水对流线发生、发展及消亡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该系统在雷达回波上主要分为两部分:后方回波强而窄的对流带和前方回波相对弱的宽层状降水区,在对流带和层状降水区之间有一条回...  相似文献   
54.
"0808"号台风残留引发特大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利用多普勒雷达、TBB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8月1日发生在苏皖中部交界处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特大暴雨过程是发生在减弱后的"0808"号台风环流与增强的副热带高压相互作用的背景下,西南低空急流增强和台风环流蜕变低槽东移分别触发了两段强降水的发生,对流层中低层强水汽辐合上升激发了台风残留...  相似文献   
55.
胡宁  符娇兰  汪会 《气象》2020,46(8):1026-1038
2015年5月19—20日,华南出现一次暴雨过程。检验表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全球确定性预报模式(以下简称EC模式)预报的20日强降水落区在广东境内较实况明显偏北,高估了天气尺度系统附近的降水强度,漏报了其南侧暖区内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MCS)造成的降水,华东中尺度模式预报明显优于EC模式。利用高分辨率中尺度天气研究预报模式(以下简称WRF模式)对该暴雨过程进行了模拟,对比EC模式降水物理过程,初步探索了EC模式降水预报误差的成因,结果表明:20日位于广东暖区内的对流组织发展成MCS,并造成明显的低层冷池出流和中高层潜热加热,二者共同作用使得中低层气旋式环流在广东中东部发展,配合其南侧的强西南风水汽输送,在气旋式切变附近不断触发新的对流并南移使得广东中南部暖区内出现强降水,WRF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该过程,而EC模式未能预报出暖区对流及其反馈,从而导致其漏报了广东中南部的强降水;EC模式预报的降水与天气尺度环流之间的正反馈进一步加大了降水的预报偏差。EC模式预报的20日白天的强降水主要位于华南北部切变线附近,且以层状云降水为主,降水产生的潜热使得对流层低层切变线附近减压更明显,预报的切变线辐合较分析场明显偏强,使得其预报的切变线附近降水较实况偏强。  相似文献   
56.
我国中东部地区夏季MCS统计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曾波  谌芸  肖天贵 《气象》2013,39(2):180-185
目前较详细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分类普查研究还较少.文章使用我国风云2号地球静止卫星红外数字图像资料分类普查了2008-2010年夏季(6-8月)我国中东部地区(27°~40°N、110°~124°E)中尺度对流系统时空特征.根据尺度大小将MCS分类为α中尺度对流系统(MαCS)和β中尺度对流系统(MβCS),又根据MCS形状将MαCS分类为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和持续拉长状对流系统(PECS),MβCS分类为β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βCCS)和β尺度持续拉长状对流系统(MβECS).3年夏季共识别了208个MCS,其中68个MαCS和140个MβCS,拉长状系统居多,占MCS总数79.3%,这表明拉长状的MCS是该区域夏季的主要对流系统.从月际变化来看,7月最多,8月次之,6月最少.大部分MCS移动路径自西向东,少数为自南向北或自北向南的移动路径,自东向西的路径极少.MCS形成高峰时段为9-10 UTC(世界时),成熟高峰时段为10-11 UTC,消散高峰时段为12-13 UTC,生命史约为6.5h.MαCS从形成到成熟需3~4 h,成熟至消散需4~5 h;MβCS发展和减弱时间相当,为2~3 h.  相似文献   
57.
一次夏季低涡系统中MCS演变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1年7月11-13日,黑龙江省西部连续出现3次中尺度强对流天气,伴有短时强降水、冰雹、大风、雷电等天气。利用多种观测资料,对MCS环流、中尺度及物理量特征进行分析,探究低涡系统下MCS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地面辐合线和干线是触发强对流天气产生的重要因素。高低空一致的切变线和辐合线促使MCS的发展,MCS向不稳定能量区移动。假相当位温、K指数、沙氏指数和上干下湿的水汽条件及上冷下暖的温度平流等物理量因素对MCS发生发展有重要指示作用。飑线发生在MCS云团强度梯度大的前边界,该地域是强对流天气的多发地。  相似文献   
58.
陈永仁  李跃清 《气象》2013,39(7):848-860
利用FY2D卫星云图云顶亮温(TBB)资料、雷达回波产品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地面自动站降水资料及NCEP 1°×1°逐6h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7月21-22日四川暴雨中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特征及其对短时强降雨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这次暴雨过程在21日00-06时和21日21时至22日03时有两个明显的6h短时强降雨阶段.第一阶段中,500 hPa高原涡与700 hPa低涡切变线、低空急流作用,引发盆地西部短时强降雨;第二阶段中,500 hPa高原涡与700 hPa西 南涡作用,引发盆地南部短时强降雨.(2)短时强降雨通常由MCS中的深对流特征造成,水平尺度多为β中尺度或更小的γ中尺度系统,具有云顶亮温低、雷达反射率因子大和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高等特点.(3)探空资料分析表明,MCS增长初期,大气不稳定能量高,存在风垂直切变,在低层冷暖平流交汇明显且温度梯度大的区域,有利于激发MCS生成,另外高低层系统作用产生的深厚正涡度对其发生发展亦具有重要作用.在演变过程中MCS具有低层正涡度、负散度,高层负涡度、正散度的垂直结构,且上升速度明显,这种结构特征可能是MCS发展维持的重要因素,亦是产生强降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9.
The increase of pile resistance with time is referred to as ‘set-up’. This behaviour of driven piles has been widely discussed in many studies by researchers. Meanwhile, there has been little, if any,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is aspect for drilled shafts. Performing a bearing capacity test for a shaft over time, however, requires higher costs and more complicated rigs compared to a driven pile. A database including results from five Osterberg cell-tested drilled shafts conducted at two different stages is considered, from which the set-up effect is statistically analysed. The reliability-based analysis technique using Monte Carlo simulation (MCS) is used to develop separate resistance factors to account for different degrees of uncertainties associated with the predicted reference resistance and the predicted set-up resistance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load and resistance factor design (LRFD) method. By incorporating set-up into design, shaft length or number of shafts can be reduced and economical design of drilled shafts can be achieved.  相似文献   
60.
利用近10 a FY-2系列红外云图资料、MICAPS常规资料、新疆105个基本气象观测站逐小时降水量资料,参考国内外中尺度对流系统(MCS)标准,给出了新疆区域MCS判识标准。统计分析新疆35次短时强降水过程的MCS空间分布及参数演变特征,总结新疆不同区域MCS预警阈值。基于卫星天气应用平台(SWAP)平台追踪检验短时强降水对应MCS特征参数变化,表明新疆MCS的TBB预警阈值下限偏低4℃,上限偏高2~4℃;天山山区、南疆偏西地区的TBB梯度为0.3℃·km~(-1),北疆偏西、巴州北部与我国中东部一致。短时强降水发生在引导气流方向靠近暖区一侧的冷云盖边缘TBB梯度最大处,TBB梯度图对云团发展变化表现更清楚。基于SWAP平台定位追踪对流云团对下游可能发生的强降水有2~6 h预警时效,且30 min外推预报与实况基本一致,对新疆强降水短临预报预警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