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1篇
大气科学   29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6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An overall approach to assess the effectiveness of soil conservation measures at catchment scale is the comparison of sediment budgets before and after implementation of a catchment management programme. In the May Zeg‐zeg catchment (187 ha) in Tigray, north Ethiopia, integrated catchment management has been implemented since 2004: stone bunds were built in the whole catchment, vegetation was allowed to re‐grow on steep slopes and other marginal land, stubble grazing abandoned, and check dams built in gullies. Land use and management were mapped and analysed for 2000 and 2006, whereby particular attention was given to the quantification of changes in soil loss due to the abandonment of stubble grazing. Sediment yield was also measured at the catchment's outlet. A combination of decreased soil loss (from 14·3 t ha–1 y–1 in 2000 to 9·0 t ha–1 y–1 in 2006) and increased sediment deposition (from 5·8 to 7·1 t ha–1 y–1) has led to strongly decreased sediment yield (from 8·5 to 1·9 t ha–1 y–1) and sediment delivery ratio (from 0·6 to 0·21). This diachronic comparison of sediment budgets revealed that integrated catchment management is most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and is the advisable and desirable way to combat land degradation in Tigray and other tropical mountains. Copyright © 200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42.
龙门山山前砂土液化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龙门山山前的成都平原(金马河以北)和川北丘陵区进行了地震液化现场调查。结果表明:液化点主要沿河谷底部和低阶地分布,液化集中区平行于NE向龙门山地震断层,与断层的转折、终止、出现部位相对应,与地震动最大峰值加速度(PGA)等值线主轴一致。液化喷出砾石最大粒径30 cm,最大喷砂量约15m3,堆积厚达4m,冒水高达775 cm,地表破裂长达1 000m。喷砂冒水与强震动相一致,强震过后,大部分液化点上的喷砂冒水现象消失。分析表明:冒水高度总体随震中距增加而降低,亦存在随震中距增加而增高和波动的趋势。液化砂土来自第四系不同地层,并出现了下更新统下段的红色强风化泥砾。  相似文献   
43.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在中国大陆南北地震带中段.由于龙门山断裂带历史上只发生过3次6~61/2级强震,而且其晚第四纪构造活动速率很低,以至于对其潜在地震危险性认识不足.为什么在龙门山地区突发大地震,该地震具有哪些特征?其成因机制是什么?本文在地震地质科学考察的基础上,利用震前的GPS观测结果,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思考和探讨.结果表明,5.12汶川大地震是龙门山断裂带的映秀—北川断裂突发错动的结果,地表上形成200多公里长的地表破裂带;灌县—江油断裂在地震中也发生了破裂,形成的地表破裂带长达60多公里.震前的GPS观测表明,横跨整个龙门山断裂带的滑动速率不超过~2 mm/yr,单条断裂的活动速率不超过~1 mm/yr,与地震地质研究结果和历史地震记录相一致.利用地震地质考察和地震波反演得到的最大同震位移可以获得相当于5.12汶川大地震的强震复发周期为2000~6000年.龙门山断裂带发育在破裂强度很大的变质杂岩体中,断裂带本身在剖面上呈“犁形”或“铲形”结构,有利于能量积累,形成破坏性巨大的地震.所以,5.12汶川大地震是一次低滑动速率、长复发周期和高破坏强度的巨大地震,是一种值得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的新的地震类型.  相似文献   
44.
利用1979—2019年ERA5再分析资料和站点降水资料,研究了5月中国土壤湿度异常对7月华南和青藏高原东部偶极子型降水年际变化的影响及其可能的物理过程。结果表明,当5月青藏高原土壤湿度偏湿,华中地区土壤湿度偏干时,对应7月华南(高原东部)降水偏多(偏少),两地降水呈偶极子型分布。通过进一步的诊断分析发现,青藏高原(华中地区)土壤湿度正(负)异常可从5月持续至7月,使得7月中国北方地区地表湍流热通量正异常,进而使得对流层中低层大气增暖,中国北方与贝加尔湖之间经向温度梯度和大气斜压性增强,天气尺度的瞬变波活动增强。通过瞬变的涡度强迫有利于中国北方及蒙古地区准正压异常高压和Rossby波波源的形成,相关的Rossby波向东南方向传播至我国南方,使得华南地区出现准正压结构的异常低压,有利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移,南亚高压西移。对应中国北方及蒙古-华南地区对流层中低层为反气旋-气旋式环流异常,进而导致华南地区(高原东部)降水增多(减少)。此外,中国北方-蒙古地区的异常高压与局地偏干的土壤湿度之间的正反馈过程,有利于上述物理过程的维持和增强,进而有利于7月偶极子降水的异常,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45.
西北地区东部可利用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西北地区东部91站1961-2009年间的实测气温降水资料,分别计算了该区水分资源各分量降水、蒸发及可利用降水,使用REOF等统计方法,整体分析了该区可利用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地区东部水分资源匮乏且年际变化大,水分资源各分量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总体上各分量从该区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减,呈南多北少特征,其中该区东南侧的陕南、陇南、六盘山区及青藏高原东部部分地区年降水量、蒸发量和可利用降水量分别在500、200和200 mm以上,年降水可利用率在30%~50%,可利用降水标准差达80~110 mm,而该区西部的河西走廊和青海西部的年降水量不足50 mm、年可利用降水量不到10 mm,年降水可利用率不足10%,可利用降水标准差在20 mm以下;各分量夏季最大,冬季最小,5~9月是该区主要降水和可利用降水的集中期;降水在水资源各分量中起决定性作用,因此降水的小幅变化导致可利用降水的大幅变化是降水稀少的西北地区东部可利用降水资源匮乏的主要原因,但气温变化造成的影响也不可忽视;西北地区东部5~9月可利用降水异常分布的局域特征明显,常出现陇南、河东、高原、河西走廊等4种异常分布特征。近50 a来,区内可利用降水总体呈东部减少(六盘山区及陇南区尤甚),西部增加的变化格局。  相似文献   
46.
利用1951~2010年的NECP/NCAR再分析资料和GPCC(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Centre)降水资料,分析了索马里急流强度与西南降水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索马里急流与西南降水在初夏5月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当索马里急流偏强时,西南地区降水偏多;反之,索马里急流偏弱时,西南地区降水偏少。进一步的分析发现,两者的联系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事实上,西南地区5月降水与索马里急流之间的关系在1980年代以后显著加强。低层风场辐合是西南地区5月降水的关键环流配置特征,在1980年之前,5月索马里急流强度仅仅与从孟加拉湾到我国东部地区的低层西南风场相关;但在1980年之后,其与我国西南地区以西的西南风和其以东的东北风均有密切的联系。索马里急流强度与中国西南初夏降水关系的加强,主要是由于索马里急流作用的东伸加强,这可能与印度洋对东亚季风影响作用的加强有关。  相似文献   
47.
利用1953-2018年NCEP/NCAR日平均再分析资料和惠州市区逐日气象要素数据,统计分析了惠州市5月高温的气候特征,及1963年和2018年异常高温的成因。结果表明,惠州市5月出现高温天气年频率为15%;近66a间,惠州市5月日极端最高和月平均气温年变化均呈不显著的增加变化趋势;1963年和2018年5月出现了罕见的持续长时间的高温酷热天气,1963年以15d和38.1℃位列第一;5月气温异常偏高主要成因为对流层高层南亚高压中心偏东偏北,副热带高压长时间控制广东上空,同时低层弱的西南气流影响,形成了对流层高层辐合-低层辐散的高低空配置,有利于惠州高温天气的形成和维持。  相似文献   
48.
华北5月降水年际变化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本文采用华北5月降水资料,NCEP资料以及COADS海温资料,借助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华北5月降水的总体分布特征,并从总体上探讨了其与海温、大气环流年际变化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华北5月降水存在年际变化特征,降水量偏少年份多于偏多的年份,降水偏少年降水量与平均值相差较小,而降水偏多年降水量与平均值相差较大;华北5月降水与(25~50°N,110~145°E)一带大气环流(200 hPa)的年际变化及前期低纬大气环流的年际变化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中纬度西传Rossby波列与低纬赤道印度洋海温的变化是引起华北5月降水年际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9.
利用1961—1999年江苏省60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逐日风场资料分析研究了江苏省“五一”期间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大气环流背景。结果表明:江苏省“五一”前后降水量的时间变化特征与南海夏季风建立进程有关;“五一”期间降水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变化特征,可分为苏南和苏北两区。进一步分析“五一”期间降水极端异常年份对应的全国同期降水分布特征和低层流场特征发现:降水中心与气候平均状况相比明显偏北,且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南海夏季风建立对程中出觋了明显的异常。  相似文献   
50.
As one of the earliest species used in dendrochronological studies, Larix responds sensitively to climate change. In this study, nine larch species and one variety from eleven sites were collected to study the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tree-ring width using dendrochronological methods. Ten residual tree-ring chronologies were developed to analyze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regional standardized anomaly series by Pearson’s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most of the chronologies had significant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