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0篇
  免费   239篇
  国内免费   484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841篇
地球物理   73篇
地质学   180篇
海洋学   184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25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倪婷  凌新锋  黄勇  汪才军 《气象科技》2021,49(6):897-902
利用2008—2016年中国区域CMORPH(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Morphing)多卫星降水数据相融合的、分辨率为0.1°×0.1°的逐时降水量数据集,将每年5—8月分为梅雨前(5月1日至入梅前1日)、梅雨期(入梅当日至出梅当日)和梅雨后(出梅次日至8月31日),分析了大别山区梅雨季节降水的时间和空间演变趋势。大别山区梅雨期间年平均降水量360.3 mm,梅雨前平均降水量279.7 mm,梅雨后平均降水量287.0 mm。梅雨季节主要存在3个降水大值区:山区北侧中段、主峰东南侧和西南侧。从日变化情况来看,梅雨期降水日变化呈现双峰特征,出现峰值的时间分别是09:00、16:00。梅雨前、梅雨后降水日变化呈单峰特征。强降水出现频率的空间分布大值区也随着梅雨前—梅雨期—梅雨后的时间变化逐渐北抬。  相似文献   
22.
GPS接收机专用芯片组技术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总结国外现有的完整GPS接收机专用芯片组最新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典型的芯片产品,阐述了GPS接收机专用芯片组从分立式器件到片上系统、再到单片式接收机的技术发展过程、现状和趋势。  相似文献   
23.
梅雨锋云系的结构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9,他引:7  
姚秀萍  于玉斌  赵兵科 《高原气象》2005,24(6):1002-1011
利用逐时卫星遥感观测资料和地面测站的降水资料,分析了江淮流域2003年6月22~26日暴雨过程中梅雨锋云系的演变、结构特征和形成原因。结果表明,梅雨锋云系为一条TBB的低值带,稳定少动,其上分布着中尺度对流系统(MCS),而中尺度对流系统是由不同尺度、不同强度.的对流单体(包括中β和中γ尺度对流单体)组成的,从而使得梅雨锋云系产生不均匀的降水分布(包括时间上和空间上)。在该暴雨过程中,梅雨锋云系充分体现了中尺度对流系统中所包括的3类组织结构形式。梅雨锋云系与中高纬度云系或热带辐合带云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暴雨过程关系密切,梅雨锋云系的维持和发展与强大的黄淮气旋云系直接相关,它是江淮流域上空冷暖气流交汇的结果。  相似文献   
24.
The circulation and transport of freshwater generated by an idealized buoyant source is studied using a three-dimensional primitive equation model. Freshwater enters the continental shelf, turns anticyclonically and moves downstream in the direction of Kelvin wave propagation. In the region close to the source, the flow reaches an equilibrium in the bottom boundary layer so that freshwater does not spread offshore any further. This offshore equilibrium distance increases as we move downstream until the freshwater is able to feel the presence of the shelfbreak. A shelfbreak front forms and the shelfbreak prevents any further offshore spreading of freshwater in the bottom boundary layer.Two complimentary mechanism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slow cross-shelf migration of freshwater and subsequent trapping of shelfbreak fronts: bottom stress and topographic changes. The shelfbreak creates an active, dynamic process preventing leakage from the continental shelf region to the slope region. However, the dynamical process that traps the front to the shelfbreak is still unclear.The location of the shelfbreak front depends on four dimensionless parameters: scaled inlet volume transport, scaled breadth, scaled “diffusivity” and scaled shelf width. We develop empirical relations for predicting the location of the frontal bottom intersection, given these parameters.  相似文献   
25.
The heavy rainfall in the summer of 1998 over China has been simulated with the NCCRegional Climate Model(RegCM_NCC).It was successful for RegCM_NCC to reproduce thelocation and seasonal shift of the seasonal rain belt in the summer of 1998 over China.The rainyseason in the summer of 1998 over China can be divided into 7 episodes,including the pre-summerrainy season in South China.the Meiyu onset over the Yangtze-Huaihe River Basin,shortappearance of North China rain season and the retreat of seasonal rain belt,the second Meiyuseason over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the rainy period over the Yellow and Huaihe River Valleyand the seasonal retreat of rain belt over North China.The shortcoming of the RegCM_NCC isover-estimation of precipitation amounts.The regions with large latent heat flux,upper soilmoisture and total runoff are located in the rainy area and move with the simulated rain belt duringthe different episodes.On the contrary,the regions with small sensible heat flux are located in thesimulated rainy area and move with the simulated rain belt during the different episodes.  相似文献   
26.
介绍了自然电场形成的原理及在寻找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中的应用.根据氧化带与还原带的自然电位变化特征,利用自然电场法可以确定盆地层间氧化带前锋线,由此推测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大体空间位置.  相似文献   
27.
中尺度模式中各种湿物理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利用PSU/NCAR的MM5对1999年6月下旬发生在江淮流域的梅雨锋暴雨进行数值模拟试验,研究MM5中不同湿物理过程中对MM5模拟梅雨锋暴雨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中尺度模式MM5能一定程度再现一些观测的中尺度特征,对流参数化方案对网格格距的大小比较敏感;显式云物理方案考虑冰相后可明显改善模式对暴雨的模拟能力,尤其是采用Reisner包含霰的混合相双变参数谱方案的双重嵌套网格对降水量的模拟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8.
定量分析几种Q矢量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合1991年7月5日20:00~6日20:00一次典型的江淮梅雨锋暴雨过程,从台站实际业务工作需要考虑,细致、具体地比较分析了850 hPa、700 hPa及500 hPa 3个层次的准地转 Q 矢量散度场、半地转 Q 矢量散度场、非地转 Q 矢量散度场及湿 Q 矢量散度场与相应时刻地面降水场对应关系的差异,同时还针对每一种 Q 矢量,将其在850 hPa、700 hPa及500 hPa 3个层次的散度场对同时刻降水场的反映能力进行了比较。在定量比较的基础上,得到了对4种 Q 矢量诊断特性的具体认识:(1)在整个梅雨锋暴雨过程中,3个层次的半地转 Q 矢量散度场及准地转 Q 矢量散度场对雨区的反映能力较小,而非地转 Q 矢量的散度场和湿 Q 矢量的散度场对雨区的反映能力明显较前二者大,尤其是湿 Q 矢量散度场在每个层次的诊断能力基本都大于相应层次的其它 Q 矢量的散度场。(2)对于每一种 Q 矢量而言,基本都是在700 hPa的散度场与雨区的对应关系好于各自在850 hPa和500 hPa的散度场,尤其是700 hPa湿 Q 矢量散度辐合场对同时刻梅雨锋暴雨的强度及落区都有很好的指示作用。最后,基于理论的角度对各 Q 矢量的诊断特性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探讨和比较分析,明确地指出了4种 Q 矢量存在理论前提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29.
对2003年2月10日至11日发生在南京的一次寒潮降温降雨(雪)的主要影响系统,如阻塞高压、高空槽、横槽、中低层暖式切变线、地面冷锋以及地面暖低压倒槽等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并对某些物理量进行了分析。分析得出:这次寒潮降温降雨(雪)天气是在高空500hPa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崩溃、巴尔喀什湖至准噶尔盆地的横槽转竖,冷空气从西北路径东移南下,中低层冷槽与暖式切变线接合以及地面冷锋切入暖低压倒槽等天气系统的作用下发生的,并归纳出此类天气预报的指示系统,对于做好寒潮天气预报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0.
通过对1994~2002年间9次由冷锋云系中尺度对流云团分析,发现广西前汛期冷锋云系中尺度对流云团的源地主要是黔西南和黔中;移动方向是东或东南;当环境云场强度指数≥28有利对流云团的发展,≤26时不利对流云团的发展;初步研究了中尺度对流云团生命史不同阶段的卫星云图形态特征,给出了中尺度对流云团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