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3篇
  免费   297篇
  国内免费   498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238篇
地球物理   96篇
地质学   72篇
海洋学   161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33篇
自然地理   2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使用1998年美国NCAR再分析的逐日资料,研究了1998年夏季青藏高原大气低频振荡的源、汇特征。青藏高原对于纬向风的低频波来说,有时是低频振荡的源区,有时是汇区。通过计算低频涡度的通量散度,进一步研究了低频涡源、涡汇特征。青藏高原在不同时间和不同部位,低频涡源、涡汇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传播特征也不尽相同,青藏高原上空100hPa低频涡源、涡汇受到了南亚高压的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92.
一次强龙卷风过程破坏力的估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薛德强  李长军 《气象》2002,28(12):50-52
估计了 1 975年 6月 7日山东省栖霞县一次强龙卷风的环流参数 :最大风速可达6 2m·s-1,最大平移风速 1 2m·s-1,最大旋转风速 50m·s-1,总压力降为 2 7 5hPa。对龙卷风产生的极强的瞬时荷载、强烈的旋转扭曲、突然压力降及飞射物造成的破坏力进行了估计。  相似文献   
93.
东北冷涡持续活动时期的北半球500 hPa环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别对5月和6~8月东亚东北冷涡活动典型的多寡年份北半球500 hPa高度距平场进行合成、频次累积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东亚东北冷涡持续性活动不仅与前期、同期和后期北半球的大气环流异常密切相关,而且也是异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500hPa 5月和6~8月东北冷涡活动多寡年的同期500hPa高度距平合成场差异显著;6~8月东北冷涡典型多寡年的同期距平场均与前冬(12~2月)的主要异常区反位相,存在半年尺度的遥相关,与北太平洋涛动(NPO)类同的500 hPa高度距平场,如前冬呈正位相,预报6~8月东北冷涡持续活动弱,反之,冷涡持续活动强;合成场和相关场通过信度检验的关键区主要位于东亚中高纬度至阿留申群岛及其以南的副热带地区、青藏高原接近巴基斯坦一侧和北非乍得盆地与撒哈拉大沙漠等地区;由此可以认为东亚地区中高纬度5月和6~8月东北冷涡持续性活动是北半球大气环流异常持续或调整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94.
构建起双向耦合的液固两相流动旋涡动力学模型与数值方法;应用离散涡方法,计算非定常不稳定水流场;采用Lagrange方法模拟颗粒运动,颗粒对流体的反作用通过修正涡泡运动速度来实现。利用所建模型,计算了两种St数的泥沙粒子在圆柱绕流场中的运动。结果证明了液固两相流动中颗粒运动与旋涡存在着明确的相关结构:(1)当水沙混合物中的泥沙颗粒碰上旋涡时,泥沙颗粒被卷入旋涡中,被卷入旋涡中的泥沙颗粒在运动过程中始终分布于旋涡区;(2)均匀水沙混合物绕圆柱流动,由于流体流过圆柱时产生剧烈分离流动,使得在尾迹流内中等St数 (St~o (1))的泥沙颗粒从均匀水沙混合物中分离出来而往旋涡区聚集。  相似文献   
95.
水平切变线上涡层不稳定理论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高守亭  周玉淑 《气象学报》2001,59(4):393-404
文中打破了传统的 Kelvin- Helmholtz研究切变不稳定的观点 ,考虑了强涡度切变存在时切变线已构成了一个涡层 ,这时切变线的不稳定问题就变为涡层的不稳定问题。同时考虑由涡层所产生的诱导速度 ,从理论上得到了水平切变线上涡层不稳定必要条件的判据 ,即必须满足 (1 - Rv Rid) >0 ,且有 U(y,t) >U(A(t) )与之相配合。这表明环境场的配置制约着切变线上扰动的发展 ,这种中尺度扰动同环境场存在着相互作用。文中还用具体个例对如何计算不稳定必要条件做了解释和说明。  相似文献   
96.
广州中尺度模式局地要素预报性能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该文简要介绍了华南中尺度模式的地表要素的预报诊断方案, 站点要素时间序列预报情况.用适合站点要素时间序列预报的检验方法, 检验并分析了各要素时间序列预报的性能.表明该中尺度模式的地表要素时间序列预报方案是有效的, 预报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7.
MM5模式中不同对流参数化方案的比较试验   总被引:58,自引:2,他引:58  
应用MM5中尺度模式, 在60、20和10 km模式分辨率下, 分别选用4种不同对流参数化方案 (KUO方案、GRELL方案、KAIN-FRITSCH方案和BETTS-MILLER方案, 以下简称KU、GR、KF和BM方案) 对1996年8月3~4日石家庄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试验.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及其与观测的比较表明:主要雨带位置对参数化方案并不是十分敏感, 但随分辨率提高, 雨带分布特征的模拟更接近实况; 当分辨率提高到10 km时, 虚假的降水中心也明显增加; 模拟的暴雨中心强度随分辨率的提高而增强并随参数化方案的不同有所变化, 但均比实况偏弱.分析还发现, MM5模式的GR、KF及BM方案的次网格降水对总降水的贡献率随分辨率的提高而减小, 而KU方案的情况则呈现出不合理的缓慢增加态势.虽然4种方案下模拟的水平环流特征有较好的一致性, 但模拟的云物理特征和垂直运动特征还是存在一定差别的, 这种差别对定点、定量降水和天空状况、地面气温、湿度等要素的准确预报都会产生影响.因此, 在预报和模拟中应考虑预报和研究对象的特点来选择对流参数化方案.  相似文献   
98.
We developed a simple, single-layer urban canopy model, and comparedit to both multi-layer and slab models. Our single-layer model has thefollowing features: (a) It is a column model of energy and momentumexchange between an urban surface and the atmosphere, (b) it includesthe influence of street canyons, which are parameterized to representthe urban geometry, (c) it includes shadowing from buildings andreflection of radiation, and (d) it estimates both the surfacetemperatures of, and heat fluxes from, three surface types: roof, wall,and road. In the simulation of the single-layer model, the roof washottest during the daytime, but coolest from midnight to early morning.This is consistent with output from the multi-layer model and fieldobservations at a residential area on a clear, summer day. The diurnalvariation of the energy budget from the single-layer model agrees wellwith that from the multi-layer model. Our single-layer model'sperformance is nearly that of a multi-layer model for studyingmesoscale heat islands. Nevertheless, it is simply parameterized,and thus easily included in larger-scale atmospheric models. The slabmodel has the largest nighttime cooling rate of the three models. Toovercome this, it needs more adjustments than for the canopy models.  相似文献   
99.
“96·8”特大暴雨和中尺度系统发展结构的非静力数值模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1996年8月3~5日(“96  相似文献   
100.
The generation of phytoplankton patchiness by mesoscale current pattern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lken et al. (1994) suggested that phytoplankton patchiness can be generated by mesoscale eddies in light-limited, nutrient-replete environments. This hypothesis is explored using two ecological models of different physical complexity. The model results support the idea that the coupling of mesoscale eddy circulation and phytoplankton growth leads to differential growth rates and thus generates variability in phytoplankton distributions. The specific circulation of a cyclonic eddy isolates a phytoplankton population in its core. Due to the reduced vertical mixing, a higher growth rate is supported in the core, and phytoplankton concentrations increase compared to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A one-dimensional model is used to explore the hypothesis in general and to perform sensitivity studies. A more realistic simulation uses a coupled three- dimensional model for the western Baltic Sea. Starting from vertically and horizontally homogeneous distributions for nutrients and plankton, the models generate patchiness due to the proposed mechanism. The described mechanism may apply for other mesoscale variable environments during light-limited growth periods as well, e.g., the frontal region of the Southern Ocean. Received: 31 March 2001 / Accepted: 31 August 2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