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6篇
大气科学   77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31.
华南前汛期福建一次致洪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FY-2E卫星云顶亮温资料、全国加密自动站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6月19~20日华南前汛期福建一次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演变及其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特大暴雨发生在稳定的环流背景下,整个过程有4个主要的中尺度对流系统,沿着低层切变线东移和发生、发展,为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高层辐散和低层辐合促进了强降水区中的上升运动,低层辐合的水汽在强上升过程中释放凝结潜热,进一步促进了水汽的上升运动和低涡的发展,是强降水发生的动力特征;地面不稳定能量和西南暖湿气流在强上升运动作用下,与中高层沿等θse线向低层侵入的干冷空气在对流层中层相遇并形成锋区,是特大暴雨过程的热力特征;湿位涡的诊断分析表明,对流不稳定和条件性对称不稳定的发展促使强降水区附近的涡旋发展,上升运动的加强,对强降水的发生和持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2.
一次槽后"湿"对流风暴的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刘勇  张科翔 《高原气象》2005,24(2):247-254
对2002年8月5口发生在陕西境内一次槽后“湿”对流风暴过程进行了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500hPa槽后冷平流是这次过程的直接影响系统;850hPa能量锋区和高能区提供了能鼙和强位势不稳定区;南海“北冕”台风和高原东侧副热带高压为此次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中、低空水汽通量超常;高、低空急流耦合产生的次级环流提供了持续强劲的上升运动;地面中尺度涡旋发展、合并及扩散是次级环流部分上升支演变过程的具体反映;产生强刈流风暴的块状回波强度为45~55dBz,高度为12~14km。  相似文献   
33.
华北一次强对流暴雨的湿位涡诊断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区域加密站降水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1°×1°,间隔为6 h),对2009年6月8日发生在华北的一次强对流暴雨过程的湿位涡场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湿位涡的分布对强对流暴雨的发生、落区有较强的指示性作用,MPV1“正负值区垂直叠加”的配置是强对流暴雨发生、发展的有利形势。暴雨出现在850 hPa上MPV、MPV1、MPV2正负值过渡带附近,是对流不稳定与斜压不稳定相结合的地区。θse的等值线接近垂直的地区有利于垂直涡度的增长,亦有利于强降水发生。  相似文献   
34.
非均匀饱和大气中的广义位温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曹洁  高守亭 《地球物理学报》2008,51(6):1651-1656
从热力学第一定律出发证明了广义位温的物理基础及其守恒性,完善了Gao等在2004年提出的非均匀饱和大气动力学的理论基础.探讨了广义湿位涡理论及其倾向方程在地面气旋追踪、雾区预报等方面的可应用性,为湿空气动力学的理论研究和业务应用提供了新思路.结果表明,非均匀饱和大气中的广义位温和位温、相当位温一样,具有守恒性;但由于其体现了实际大气的非均匀饱和特性,比位温、相当位温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5.
1.IntroductionSubsequenttothe1970s,manynativemeteorologicalresearchersdiscoveredthatmesoaiscalesymmetricinstabilitydisturbanceislikelytoplayanimportantroleintriggeringandorganizingbandedconvectionandresponsibledirectlyformultiplerain--bands.Asahighly...  相似文献   
36.
湿大气方程组解的渐近性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建平  丑纪范 《气象学报》1998,56(2):187-198
研究无穷维Hilbert空间中,湿大气运动系统解的长期行为,在导得了湿大气运动方程是Hilbert空间中一个非常特殊的算子方程之后,利用算子的性质讨论了全局吸收集和全局吸引子的存在性,揭示出系统解的渐近行为表现在吸引子的结构上及系统向非绝热加热的非线性适应过程。最后指出了几个简化方程组与原方程组在解的长期行为上的根本不同,从而给出长期天气或气候研究中简化方程组必须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37.
ADiagnosticStudyofMoistPotentialVorticityGenerationinanExtratropicalCyclone①ZuohaoCaoandG.W.K.MoreDepartmentofPhysics,Univers...  相似文献   
38.
罗艳艳  黄丽娜 《海洋预报》2008,25(1):102-110
0601号强台风"珍珠"是1949年以来5月份登陆我国最强的台风之一,与西风带系统在低纬度相互作用是早台风的预报要点.通过台风暴雨过程的湿位涡(MPV)分析,从湿位涡和湿位涡平流的的角度探讨西风带系统在早台风暴雨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对流层中高层冷空气以漏斗状高MPV1柱的形式在江淮地区的维持及漏斗底部正MPV1向南入侵强台风环流,触发不稳定能量储存和释放,是此次早台风暴雨强度大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台风登陆后迅速填塞,降水快速减弱的重要因素之一.正MPV2中心与暴雨中心有较好的对应.MPV2平流与MPV1平流量级相当,湿斜压作用与正压作用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39.
利用NCEP 1°×1°的6 h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2年7月21日发生在北京地区的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非地转湿Q矢量(Q*)和湿位涡等物理量诊断分析,研究暴雨期间Q*散度、锋生函数和湿位涡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它们与强降水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Q*在850 hPa高度层上对暴雨表现出良好的诊断特性,冷、暖气流的汇聚加强了锋生作用,强锋生中心出现几小时后即出现暴雨。暴雨区位于Q*辐合区内,Q*散度对6 h后暴雨的落区有很好的指示意义。暴雨落区基本位于MPV1正、负值交界处的等值线密集带上以及MPV2负值区内。暴雨区上空,从近地面到对流层低层的对流性不稳定与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同时存在,两者共同作用,这很可能是此次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40.
应俊  陈光华  黄荣辉  曹杰 《大气科学》2013,37(4):773-785
选取西北太平洋上两个生命史中发生变性的热带气旋Yagi和Francisco,前者变性后有一个24小时的再增强过程,而后者则继续减弱直至消亡。利用日本气象厅提供的热带气旋资料和美国环境预报中心(NCEP)提供的FNL全球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两个TC在变性阶段的形势场,发现两者在高低层的环境场均具有明显的差异:Yagi在变性阶段其高空槽较强且在低层有一个与中纬度原先存在的温带气旋合并的过程;而Francisco在变性阶段其高空槽较弱,且变性后自行消亡。另外探讨了导致Yagi变性增强的原因,结果表明:(1)Yagi变性阶段与高空槽前的急流相互作用时,高空急流入口区左侧和出口区右侧的次级环流将产生高空辐散低空辐合的趋势,有利于低层TC低压的发展。同时,当Yagi在穿越急流的过程当中,垂直风切变的增加将导致斜压不稳定增强,低层锋区强烈发展,锋区内的斜压能量可能向TC动能转化,从而使得Yagi发展增强;(2)高空槽所对应的高层湿位涡下传可使得低层正涡度增长,从而在低层诱生出气旋性环流,有利于Yagi变性后重新发展;(3)Yagi与中纬度原先存在的温带气旋发生合并,温带气旋所带来的较高纬度冷空气的入侵增强了低层的水平温度梯度,使得低层锋区强烈发展,从Yagi以一个锋面气旋的形式而再度发展,促使其变性后进一步增强。而这些特征都是Francisco所不具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